第21章 令牌
「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
又過了些日子,永樂帝朝堂上商議遷都一事。不出皇帝預料,遭到了絕大多數大臣的反對。
自太祖定都金陵這一龍蟠虎踞之寶地,大明風調雨順四海昇平,不到五十年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太祖朱元璋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四年,以金陵為中心,穩固發展。
大明皇朝,已經順利完成了打天下的擴張過程,成功進入了守天下的發展階段。
然而永樂帝登基,打破了這一固守,硬是將大明又拽回了擴張的模式。北征蒙古,南伐安南,改貴州,下西洋。。都是要帝國繼續拓疆擴土或者耀兵異域。
有必要嗎?或者更重要的,有這實力嗎?
靖難之役三年,太祖和建文帝的積蓄基本消耗一空。永樂初期,大明的經濟可以說是困頓。戶部尚書夏原吉真是個人才,想方設法,移民開荒,推廣屯田種養,減輕賦稅徭役讓百姓休養生息,十幾年間好容易收支平衡之外略有盈餘。
可永樂帝自燕王時大手大腳慣了,征蒙古伐安南下西洋,還有造長陵,疏通大運河,建大報恩寺和琉璃塔,修北京城,這些,都要銀子啊!難為夏原吉一一妥帖籌劃。
現在,居然要遷都!這可比前面這些事,更加頭大。
一是勞民傷財,所費不菲。金陵都城,自太祖決定定都起,前前後後修了二十多年,才有了今日的宏偉規模;北京再來一遍?得要多少人力物力!劃為皇城之內的百姓,都要立刻攆走,粗粗算來也有十幾萬戶,這些百姓,讓他們去哪兒?
二是長期來看,江南本是富庶之地,如今的格局是江南之地供應金陵朝廷之所需;北方的山東山西這些略有餘力之省份,供應北方几處大軍鎮。遷都北京,為維持北方的京城,糧食物品都要大量自南方運過去,運輸人力和途中損耗都是極大浪費。即使走運河,損耗也是驚人的。
三是金陵本是帝王福地,大明一直順順噹噹。貿然遷往蒙古人的舊都,只怕壞了大明運勢。
四是北京地位陡升,大明京城失去戰略縱深,簡直是將京師直接置於外敵威脅之下,一旦外地入侵,實在是危險之極。尤其蒙古虎視眈眈,恐怕逮著機會就殺到京城,對全國都有巨大的惡劣影響,
五是,如何對得起太祖?如何可以這樣違反祖制? 遷都北京,將置孝陵於腦後?太祖於何地?
反對的大臣們慷慨激昂,和永樂帝辯得難解難分。
也有少數支持的大臣。
北京是永樂帝的王興之地,永樂帝登基后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設行在六部,這還可以說是因為感情因素。
強遷大量流民山西商人甚至江南富戶充實北京,永樂七年在北京修長陵,永樂八年起疏通大運河糧道,去年的科舉會試殿試改在北京……等等這些都已表明皇帝實際已下了決心遷都北京。
支持的大臣,有的是看出皇帝心意已決,料想反對無用。
有的是擔心皇帝長年不在應天府而在北京,不是長久治國之計。
有的是憂心蒙古形勢,認為北京在軍事指揮上遠比大後方的南京有優勢。
有些則覺得遷都北京,是將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北移千里,對北方蒙古和東北女真都是加強了控制。天子守國門,威懾力強大,否則偏安東南,早晚變成南宋那樣的小朝廷。
這樣的爭論,或明或暗持續了六百多年。時至今日,對永樂帝遷都的功過利弊,不同的人仍然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遷都,導致了大明國力的嚴重透支。
百萬人長年駐紮北京,修建皇宮皇城;之後又是百萬人自南方遷徙,糧食物品長期自南而北巨量運輸。遷都在當時,就已經拖垮了大明經濟;後來皇帝北征連糧食供應都成問題,就是明顯的例證。
按夏原吉的話說:「民力竭矣!」
永樂大帝卻不管那麼多。北京,就是要去北京!
太子剛自打壓中回過神,異常謹慎,對遷都一事不發表意見。漢王急欲扳回一局,大力支持皇帝,甚至表示願意留在應天府,守這個留都。
遷都,而且是自富庶安穩的江南遷到千里之外的北京,一般的皇帝想都不會想。而一般的皇帝碰到如此眾多的大臣們的激烈反對,也就妥協放棄,至少要費一番周折。
可是猛人永樂帝,實在太猛,辯不過反對的朝臣,乾脆一拍龍案,不同意的或貶謫或下獄,還嚇唬說要砍幾個。大臣們嚇傻了,這也忒狠了,只好悶聲保命,遷都之爭就此平息。
永樂十四年,北京的皇宮開始正式動工。
蒯祥作為興建皇宮的第一人,匆匆奉旨奔赴順天府。瑈璇依依不捨地送了又送,出了金川門,過了獅子山,直送到了長江邊。
江水浩蕩,銀波如鏈;遠山浩渺,點點風帆穿梭在江面。蒯祥握著瑈璇的手,欲語還休。兩個小夥伴都不知道,這一別,要到何時才能再見?
瑈璇望著蒯祥,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明澈的雙眸中,漸漸水霧瀰漫。
蒯祥忽然想起什麼,探手入懷,取出一塊木牌,鄭重地放在瑈璇掌中,說道:「這是我香山幫的信物,萬一有何需要,持此令牌去我香山幫的任何分舵,都會全力幫你。」
瑈璇含淚接過。見木牌不過掌心大小,沉甸甸的,隱隱發出檀木特有的清香。一圈雕花,正面刻著「香」,反面刻著「山」字,木質細密幾乎看不出字跡;顏色黝黑近漆,不知道這木頭盤了多久。瑈璇有些奇怪:「為什麼用木牌?這個不怕人假冒嗎?」
蒯祥不由得笑出來:「你看這些木頭和雕刻是一樣的。在我們木匠眼裡可都不一樣,假冒不了。」停了停道:「你這塊是我刻的,幫里一看就知道。」
瑈璇心中感動,握緊了令牌,認真地道:「那我收牢了,不能給小偷偷了去,拿到你們幫里胡亂吩咐,可就糟糕了。」
蒯祥怔了怔,倒沒想過這個問題。這瑈璇,自小就有這些稀奇古怪的念頭。
一陣秋風拂過,捲起幾片落葉,在瑈璇瘦小的身軀旁盤旋飛舞。他尖尖的小臉上,淚痕未乾,目光中滿是依依不捨。不知為何,蒯祥忽然有種不詳的預感。這一去,怕是幾年不能回金陵,瑈璇雖然聰明,但是幼稚衝動,在這京城的政治旋渦中,能夠保全嗎?
蒯祥嘆口氣,輕聲道:「別忘了,有事就去我幫里。」
瑈璇看出蒯祥的擔心,有意逗他開心,強笑道:「『少主』!你可以先吩咐幫里,這塊令牌不能予取予求,萬一丟了也損失不大。設個上限吧,比如,呃,要銀子時最多一千兩。」
蒯祥不禁笑了。這時一隊隊的護衛兵走過身邊,衣甲鮮明步履整齊,裝備也甚周全。隊伍徑直越過二人,上了江邊的樓船。
瑈璇好奇地問:「這護衛隊是保護你們香山幫的?」
蒯祥忍不住笑出來:「這護衛隊可不是保護我的,我沒那麼了不起。這是漢王的,聖上調去了居庸關。樓船先一起過江,後面順路一起走一程罷了。」望了望瑈璇笑道:「漢王這次的跟頭,可載得不小。」
瑈璇咳嗽一聲,端著架子捏起嗓子道:「我英武,不類秦王李世民乎?」「唐太宗天策上將,我得之豈偶然?」
蒯祥一怔,哈哈大笑。這卻是學得漢王,是漢王自比李世民,常掛在嘴邊的兩句。
按制,藩王可以有兩個護衛隊,各五千六百人。漢王朱高煦因得寵,先是要了皇帝上十二衛親軍中的天策衛為護衛,覺得這天策衛的名稱很巧,恰好唐太宗當年做過天策上將。「唐太宗天策上將,我得之豈偶然?」便成了漢王自得地一句。
後來漢王又增加兩個護衛隊,已經遠遠超過規定,猶嫌不夠,又私募了三千多軍士,不隸籍兵部;並自己訓練了一支水軍。雖然這樣軍事實力不小,但是誰也不認為漢王會狂妄到拿這些護衛隊向永樂大帝叫板。也就是準備著罷了。
漢王的這些護衛隊半明半暗地存在有幾年了,皇帝今日突然調走兩個,而且是特意調到遙遠的居庸關,敏感的朝臣們都覺得,皇帝對漢王的縱容開始轉變了。這一調動的象徵意義也是大於實際意義,不見得漢王就因此弱小了多少,但是政治風向,向來都是來自這些細節上看出的皇帝態度。
太子黨們心中樂開了花,皇太子朱高熾卻並沒有任何反應。瑈璇見太子還是一樣上朝處理政務,一樣平平淡淡,忽然覺得,太子這十幾年,真是不容易。
蒯祥止住笑,拍了拍瑈璇道:「漢王那裡,還是要小心。太孫都猜得出是你做的手腳,漢王一定也會懷疑到你。還有漢王世子,你這老躲在人堆里也不是長事。」
瑈璇惹不起朱瞻壑,只好一味躲避。每天去翰林院,回尹府,總約甘棠一起。甘棠開始不解何意,幾次都碰到朱瞻壑,才恍然大悟。震驚之餘,便自覺接送瑈璇,從不讓他獨自行路。
甘棠身上有一種氣質,也許就是所謂的堂堂正氣,不自覺地對邪門歪道有種震懾。朱瞻壑雖是漢王世子,對這兩個翰林,倒一時束手無策。而漢王剛遭受打擊,稍自收斂,昌樂郡主的親事,也暫時放在了一邊。
只是瑈璇因此再也沒有獨處的時光,每日不得不與甘棠同進同出。而朱瞻基次次見到瑈璇,都是看他和甘棠一起,不免心中不快。瑈璇有苦說不出,對漢王世子心驚膽顫之下,連帶對朱瞻基這皇太孫身份也有些嫌棄。
這時聽蒯祥提起這事,瑈璇不由得愁眉苦臉:「也只能躲,躲不了的時候再說罷。」
西風瑟瑟中,過雁哀鳴,樓船上響起了催促的號角。蒯祥望著瑈璇,雖然擔心,雖然滿是離愁別緒,終於相視一笑,相擁而別。
瑈璇鬆了手,蒯祥狠狠心,轉身大步上跳板進了樓船,佇立在甲板上,沖瑈璇輕輕揮了揮手。瑈璇墊著腳引頸目送,樓船緩緩駛出,漸行漸遠,終於消失在茫茫江霧之中。
瑈璇沒精打彩地回到翰林院,取過案上在編的史書,想接著寫,卻無法集中精神。到底蒯祥是發小,這一別,不知何日才能再見?也許要等到皇宮建成,遷都的那一日吧?瑈璇看著手中的檀木令牌,淚水又要湧出,喃喃念道:「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這時甘棠走進來,手中捧著一摞文書。見瑈璇雙手支頤,望著個木牌發獃,面前的筆早已干透,箋紙上卻一個字沒有,便笑著拿文書拍他:「想什麼呢?還不幹活?」
瑈璇回過神,嘟囔道:「這元史早就編好了,我又不能亂改,有什麼編頭?沒得看得氣悶罷了。」
甘棠見他發牢騷,倒是難得。瑈璇總是笑嘻嘻的開心模樣,被分到元史編修校對這最枯燥的活兒,也笑眯眯照做。今兒大概是才與蒯祥分別,心中難受。甘棠有意安慰,想想不如讓他分分心,便把手中的文書遞過去:「那幫我一起寫詔書吧!今兒楊大人被召進宮了,以為你不在,這要寫的全丟給我了,可有會兒寫的。」
瑈璇倒蠻高興:「好啊,我們一起寫。」
瑈璇快捷甘棠沉穩,這擬詔書聖旨的功底都是按範文自幼練就,不一會兒就擬好了幾篇。
甘棠見瑈璇忽然又發起愣來,奇道:「這篇是什麼?」瑈璇不答,甘棠便自瑈璇手上搶過看了看,笑道:「皇太孫要大婚?」
瑈璇獃獃出神,對甘棠的問話恍如不聞。秋風吹動窗欞,簌簌作響,窗縫裡透過絲絲涼風,拂動著案上的文書紙張。
他,要大婚了!
而且娶了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