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9章 議和
皇上之所以賦予年羹堯凌駕於三省總督之上的特權,完全是他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不得不做出的妥協結果。年二公子年輕有為,又是長年處理邊疆事務,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又是與十四阿哥並肩作戰,經歷了康熙年末的西北戰事大捷,實為不可多得的一個人才,即使是出任撫遠大將軍一職都綽綽有餘。然而如此才能顯赫之人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他偏偏不是皇上的心腹奴才。
然而皇上不愧是皇上,在當前戰事吃緊的情況下,他以大丈夫能屈能伸告誡自己,最終服從大局、捐棄前嫌,對年羹堯委以重任。通過這道上諭,年二公子實際上成為皇上在西陲前線的心腹大臣和直接代理人,在西北西南邊疆地區的根基也更加的深厚,這是皇上的一片苦心,通過此道上諭,向一貫政治立場不穩的年二公子搖出的一片橄欖枝。
不過皇上終究還是皇上,再是委以重任,最終也沒有授予年二公子相應的實權,仍是沿用延信掌握撫遠大將軍信印的格局,也就是年二公子負責調遣軍兵和動用糧餉軍餉等事務方面事務,只是起到輔助作用,而軍政大權則仍是牢牢把握在延信的手中。如此不可多得的傑出人才,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年羹堯卻只是負責軍馬糧餉等後勤保障工作,皇上的此等安排充分說明他對年二公子的提防之心有多麼的濃重。
這邊皇上剛剛完成調兵遣將、全面部署等各項應戰策略,那邊羅卜藏丹津的反叛行動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他先自行號稱「達賴洪台吉」,統帥各部,同時順利進軍到河州(今臨夏)、西寧附近。由於他事先早早打出了「重建蒙古帝國」這個極具煽動性國的口號,迅速獲得了廣大民眾的同感與共鳴,令叛軍勢如破竹,西北邊防急劇告危。
首仗即遭慘敗,形勢急轉直下,這個結局實在是大大出乎皇上的意料之外。雖然早就預想到這是一場硬仗,但是他仍是不敢相信眼前這道八百里加急的奏摺上所寫的一切。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結果驍勇善戰的滿州精兵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此刻堂堂大清帝國竟是被一個小小的邊匪逼到了絕境,簡直是讓人笑掉大牙的事情!特別是前面有康熙五十六年那場西北戰事大捷珠玉在前,今天的這場慘敗不但令一貫自負又自傲的皇上丟盡顏面,更是將大清帝國置於岌岌可危的境地,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皇上在見到這道八百里加急的奏摺時,連憤怒的功夫都沒有,當即吩咐諸臣進宮商議。
此時正值三更時分,被皇上一道聖旨召進宮中進行要事相商的群臣們早已經進入了睡夢中,此刻接到聖旨,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個個全都是睡眼惺忪、精神萎靡,然而皇上連夜宣人進宮商議朝政的情況極少發生,眾人知道這一次的事情絕對不同尋常,於是也不敢多說多問,趕快強打起精神,快馬加鞭,直奔養心殿而來。
不消多時,接到聖旨的大臣們陸陸續續地趕到養心殿東暖閣靜候,皇上見人已經到齊,也沒有耽擱半點功夫,直接進入主題,將青海叛亂之事和盤托出,務求群臣暢所欲言,儘快擬定方案。
皇上在開篇之語中已經強烈地表達出自己是一具強硬的主戰派,也知道朝廷並不是鐵板一塊,然而朝中更為強大的反對聲音仍是極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實際上,最讓皇上不能接受的這個結局還在於,無論是擁護皇上的文武大臣,還是反對皇上的各路勢力,此時竟然呈一邊倒的態勢,集體表達了反戰的主張。反對派們當然是出於「皇上堅持什麼,他們就要反對什麼」這一長期的戰略方針,而擁護皇上的大臣們則是基於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提出的逆耳忠言。
羅卜藏丹津之所以選擇五月份起兵叛亂,當然是為了充分利用皇上才剛剛奪取皇位,立足不穩、根基不牢的最大劣勢,而這也正是保皇派們最為擔憂的一個問題,因此眾人即使知道皇上是強硬人物,但也是寧可冒著殺身之禍也要苦口婆心地力勸他回心轉意。
皇上雖然是一個又固執又自負之人,但他也是一個睿智和理智之人,以他如此深謀遠慮怎麼可能不知道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鞏固皇權,如果連皇位都不能坐穩,被反對派們乘亂篡奪了皇位,那麼就算是打贏了平叛之戰,還不是為篡權奪之人做了嫁衣裳?特別是朝中重臣張廷玉的那一番語重心長之話不得不引起皇上的三思。
「啟稟萬歲爺,臣罪該萬死,可是臣還是要冒死直諫,才好死而無撼。前朝英宗皇帝的『土木堡之變』不必再由臣多說半個字,那可是前車之鑒啊……」
「朕又沒有說要御駕親征!」
皇上已經非常生氣了,不但語氣非常嚴厲,聲音也似洪鐘般高亢,震得整個偌大的房間傾刻間生出了持續不斷的回聲,若不是看在張廷玉的面子上,換作是別的大臣,他定是當場就要把人轟出屋外。而張廷玉既然已經開了口,自是不可能因為惹惱了皇上就立即打退堂鼓。
「回萬歲爺,臣知道,知道,臣只是想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朕正是在以史為鑒,朕的皇阿瑪三次御駕親征平定西北叛亂,而我大清朝不更是日益昌盛嗎?」
「回萬歲爺,先皇御駕親征的時候早已經親政二十多年,可是萬歲爺您才剛剛登基半年啊!臣不是投降派,臣是忠心耿耿之人,臣只是望您在穩固了皇權之後再去平叛,並不影響大局,平叛是一定要完成的重大事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萬歲爺啊,求和縱然會令您臉面難看,但是比起大清的江山永固來講,那就太微不足道了,萬歲爺,您可切不可中了叛匪的奸計!」
面對張廷玉語重心長的肺腑之言,皇上陷入了沉默之中。道理他全懂得,可是他做不到心甘情願,因為他不想做一個被人唾罵、喪權辱國的昏君,因為他不想就這樣乖乖地遂了反對勢力的心意,然而殘酷的現實令他沒有半點迴旋的餘地。一邊倒的反對之聲,還有張廷玉等人言辭懇切的規勸之言,都讓皇上不得不收起他那套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自負,而是讓理智成為自己大腦的主宰。
暫時咽下這口惡氣的結果就是皇上一道聖旨,急派侍郎常壽赴青海與羅卜藏丹津議和。朝堂之上不管是保皇派還是反對派都心如明鏡,知道這個議和只是他表面做出來的姿態而已,並不是真的就要與叛匪和平共處,議和可以有效地拖延時間,麻痹對方的大腦,為將來的平叛爭取更多的有利條件、奠定基礎。
然而羅卜藏丹津豈是等閑之輩?他雖然找了策旦阿拉布坦做同盟,但是他的頭腦卻是不知道要比那個十四阿哥的手下敗將高出多少倍。面對朝廷議和特使常壽,狡猾的他腦子裡當即不知道轉了多少圈。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已經起兵反叛,他就做好了戰鬥到底的決心和準備,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甚至是同歸於盡的戰鬥,沒有任何中間道路可走!現在同意了議和,將來待皇上的翅膀硬了,就是他羅卜藏丹津死無葬身之地之時。
如果換了其它任何一位皇子登基,羅卜藏丹津都不會有這麼重的疑心,偏偏是這位四皇子,論狡詐他們是不相上下,論心狠兩人是旗鼓相當,更不要說皇上還是一個錙銖必較的小心眼兒,怎麼可能有那麼大的胸懷忍得下今日的起兵反叛?怕不是將來的某一日就要連本帶利地向他討回!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正是太過了解皇上的為人,羅卜藏丹津才沒有上了朝廷的當,而是在第一時間就一眼識穿了皇上的權宜之計,於是在朝廷議和特使常壽抵達叛區的第一日就被他扣壓下來。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自古以來的規矩,然而規矩都是給君子制定由君子遵守的,像羅卜藏丹津這種小人就完全沒有任何用處了,而且他還要刻意用這個方式向朝廷發出了決一死戰的強勁信號。常壽被扣押的消息傳至京城,皇上被徹底地激怒了。接到奏摺的同時,立即命怡親王、廉親王、隆科多、馬齊、張廷玉、鄂爾泰、高其倬……立即前來商議對策。
諸大臣接到傳旨,片刻未敢耽擱,從四面八方急急趕來。隆科多這些天身體不愈,連早朝都告了假,因此一接到聖旨,雖然不是午夜時分,但他立即就意識到一定是西北叛亂髮生了大事情,否則皇上絕對不會連他這個重病之人都要求立即進宮商議,於是嚇得他趕快從病床上爬了起來,直奔養心殿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