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7章 逾制
面對如此開天闢地的巨大變化,又是出自一個辦事嚴謹認真、凡事循規蹈矩、恪守先例,務求合情合理的皇帝之手,怎麼可能不掀起巨浪滔天?為什麼皇上寧可遷葬也要賜予敏妃祔葬景陵的殊榮?為什麼寧可得罪朝中重臣、壞了禮制與規矩也要不太目的誓不罷休呢?
此時正處於雍正元六月,帝國政權雖然正在逐步走向平移,然而多股勢力與不安分力量仍是暗潮洶湧,俗話說,千里之堤毀於蚊穴,皇上冒著政權有可能被傾覆的危險,仍是堅定地下發了此道上諭,而且不出他的預料,上諭一旦下發,登時掀起了巨浪滔天,滿朝文武有人驚詫,有人不滿,有人氣憤,有人看笑話,有人說閑話,有人靜觀事態發展,有人暗收漁翁之利,不一而足,但是無一例外的是所有人的矛頭都直接指向了怡親王。
此番引起前朝後宮一片波濤洶湧的始作俑者雖然是皇上,但是導火索卻是被皇上追封為「皇考敬敏皇貴妃」的敏妃。這敏妃是何許人也,竟能令皇上不顧典章,不顧法禮一意孤行?其實敏妃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怡親王的生母,於康熙初年入宮侍君。由於康熙初年正是大清朝剛剛立國之際,禮制不盡完備,包括後宮的定製、規格、禮法等等均屬探索階段,因此敏妃初入後宮,雖然其被封為「妃」子級別,但是屬於沒有任何封號的庶妃,那些有封號的才是明正言順的正統妃子,譬如當時的宜妃、德妃、榮妃。
敏妃雖然只是庶妃,受恩寵程度也不太高,但也分別於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和碩溫恪公主、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和碩敦恪公主。
敏妃於康熙三十八年病逝,七天之後,先皇向禮部發出一道上諭:「妃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嫻內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病逝,深為軫悼,其謚為敏妃。」根據清朝的禮制,只有皇后、皇貴妃死後才有謚號,貴妃如果獲賜謚號需要特別降旨,而妃子獲謚號則是極為罕見的情況。
然而正是這個生前誕育了一子兩女卻是連個名號都沒有的庶妃,受寵程度也是極其一般,然而在身後卻是享有了追獲謚號的莫大哀榮,這樣的結果實在是大大出乎眾人的意料,這是為什麼呢?
究其原因也只有先皇自己才清楚個中緣由,然而因為敏妃是怡親王的生母,怡親王又是皇上最為親厚的兄弟,因此儘管皇上自己也不知道先皇的真實想法,然而因為與十三阿哥的特殊關係,他想當然是認為這是由於敏妃的黯然過世后,先皇對於她生前沒有獲得封號之事非常後悔,因此在去世后才想到這個方式予以補償,充分體現了先皇對她的內疚與懷念之情。
另外有一件事情也從側面印證了皇上的猜測,那就是先皇出於對敏妃過世的深深哀痛之情,多日未理朝政,根據喪儀,妃子大喪期滿之後,王公才可剃頭。但是恰恰就有人公然違反此項典章制度,而那個人竟是皇長子,直郡王胤褆。對於直郡王對母妃如此不敬不孝的惡劣行為,即使是以仁愛著稱的先皇也難以容忍,在極度憤怒之下直接給予了降級處罰,將當時已經是郡王的大阿哥立即降為貝勒。
敏妃過世后,由於景陵的妃園寢已經建成,又因為沒有妃子袝葬帝王的先例,因此當年就入葬景陵妃園寢中,同時其十三子(怡親王)和十三女交由當時的德妃撫育,十五女交由當時的宜妃撫育。
先皇親自冊封的皇貴妃只有一位,那就是皇上的養母――孝懿皇后。孝懿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位皇后,是先皇親自冊封的三位皇后之一,也是康熙朝皇帝親封的最後一位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封為皇后,翌日去逝,只當了一天不到的皇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后。
孝懿皇後於康熙二十年被封為皇貴妃,由於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逝於康熙十七年,當時為皇貴妃的佟佳氏(孝懿),代行皇后職責,統攝六宮。
由於佟佳皇貴妃後來被冊封為皇后,因此後世回過頭來再看先皇名下的三位皇貴妃則均非其本人冊封,而是由其兒孫追封,分別是敬敏皇貴妃章佳氏(康熙追封敏妃、雍正皇帝追封皇貴妃)、敦怡皇貴妃瓜爾佳氏(康熙冊封和妃,雍正再封貴妃,乾隆再封皇貴妃)、愨惠皇貴妃佟佳氏(康熙冊封佟佳貴妃、乾隆再封皇貴妃)。
在先皇的這三位皇貴妃中,除去剛剛被皇上追封的敏妃已過世外,其餘兩位均還在世,這兩位目前都是貴妃身份,一個是佟佳太貴妃,一個是和太貴妃。
這位佟佳太貴妃不需再多介紹,她就是孝懿皇后的親妹妹,而孝懿皇后又是皇上最為尊敬的養母。皇上在登基之初,為了在後宮中儘快建立自己的陣營,打壓以宜太妃和皇太後為首的敵對勢力,特意加封和太妃為和太貴妃,加封密太嬪為密太妃,然而對於與自己最為厚的佟佳貴妃卻是沒有半點恩惠,要知道這位佟佳貴妃可是當時統攝六宮,代行皇后職責,皇上仍是未額外開恩,將其加封為皇貴妃。對於如此反常的舉動,我們既可以理解為佟佳太貴妃已經是皇上的忠實擁護者,不需要他再通過加封等手段進行拉攏,另外也充分體現出皇貴妃的身份有多麼的高貴,地位有多麼的特殊。然而連佟佳太貴妃都沒有資格享有的如此殊榮,卻是由已經過世二十四年的敏妃輕而易舉地得到了,難不成手握重權的大活人還抵不過一個對時局無足輕重的作古之人嗎?
非也,皇上之所以拿早已經無足輕重的敏妃大作文章自是有皇上的打算,而且這個打算無論如何粉飾終也是逃不過那些擺不到檯面上來的私心。
由於皇貴妃身份特殊、地位顯赫,名為皇貴妃,實為副皇后,因此在清朝的后妃制度中,帝王一朝之中僅設皇貴妃一人,更顯凸現皇貴妃的尊榮與顯貴。
如此顯赫的身份與地位,由此可見皇貴妃是多麼的對於將敏妃追封為皇貴妃,並賜予祔葬景陵的殊榮,所有的人都非常清楚,皇上此舉完全是出於個人恩怨,意圖拉攏他最為得力的忠臣――怡親王。
眾人的猜忌沒有錯,皇上此舉確實是為了怡親王,但並不是眾人眼中的「拉攏」,而是對他最為親厚的十三弟的「褒獎」。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他的親兄弟十四阿哥早早地就與他分道揚鑣、各為其主,發展到現在兩人已經成為了勢不兩立、你死我活的冤家對頭。
而十三阿哥,雖然與皇上是同父異母的半個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他們同心協力、默契配合,並肩戰鬥了二十幾年,早已達到了你中有我、不分彼此、心有靈犀、出神入化的境地。兩個人不用開口,只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對方立即就能心領神會。但是他們的曠世兄弟情卻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時候遭遇了極大的考驗。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廢太子事件中,八阿哥一夥為了一舉打掉由太子、四阿哥、十三阿哥組成的太子黨勢力,設計誘使十三阿哥中了他們的詭計。畢竟太子爺人多勢眾,不易下手;皇上當時雖然還只是四貝勒爺,但是老謀深算,不易上當。而只有十三阿哥,作為太子黨中最薄弱的環節,不幸成為八阿哥的突破口。
在那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候,為了他們的寵圖大業,十三阿哥挺身而出、舍已救兄,在他們的父皇面前,將一切責任全攬在了他一個人的身上,直言所有的事情皆是他一人所為,與任何人無關,特別是他的四哥,絲毫不知情。十三阿哥用他一生的光明前途和榮華富貴,挽救了他們岌岌可危的事業,挽救了他的四哥,保全了太子黨唯一的力量。
先皇聽信了十三阿哥的「一面之辭」,震怒於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不擇手段,不顧兄弟手足之情,犯下如此不可寬恕的罪過!而這個皇子竟然是他格外器重、格外恩寵、寄予厚望的十三阿哥!極度失望的皇上從此對他不管不問,只當是沒有他這個兒子。而十三阿哥則自此開始,從極盡父皇恩寵的榮耀巔峰,瞬間跌落成為備受父皇提防甚至格外厭棄的無官無爵阿哥。
在那一回合的較量中一敗塗地的太子黨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太子被廢黜,十三阿哥被棄用,四阿哥被迫韜光養晦。他們看盡了人間的冷暖、世態的炎涼。但是十三阿哥對此無怨無悔,更是每當他的四哥提及此事之時,他都竭力避免舊事重提。他那樣做,完全是他自覺自愿的個人行為,他不想讓他的四哥覺得虧欠了他什麼,他更希望他的犧牲沒有白費,是有價值的,是為了更好地前進所必須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