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6章 敏妃

  皇太后的安葬問題順利解決,皇上的眉頭卻沒有完全地舒展開。那是更深層、更遙遠的一個問題,徘徊在他心中很長時間,而且也是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原本他一直在拖延,因為他雖然經過冥思苦想,也想出來一個對策,本是想等到局勢平穩、敵手肅清之後再尋個機會拿到檯面上來,結果卻是因為皇太后的出人意料的早早離世,將他這個隱藏在心中的另一個問題過早地暴露出來。


  由於皇太後過世之後,先皇所有的皇后全部「集合到齊」,與他共葬景陵地宮,按照禮制,四位皇后全部安葬完畢之後,景陵地宮的大門將永遠地封死,以便逝者入土為安。雖然皇太后入葬景陵地宮還要四五個月之後,然而皇上要辦的那件事情也是頗多曲折與困難,也要留有一定的時間先行解決,絕不能晚於皇太後下葬時間。現在眼看著距離皇太后梓宮遷往遵化的時間越來越近,同時留給皇上解決問題的時間也是越來越少,被逼到絕境的他唯有儘快拋出暗藏心中已久的方案,快馬斬亂麻。


  六月二十五日,皇上在諭旨四位母後行祔廟之禮的五天之後,再次降下諭旨:將先皇敏妃追封為「皇考敬敏皇貴妃」,並祔葬景陵地宮。


  此道諭旨一出,果然不出皇上所料,立即在朝中甚至是在後宮都掀起了一股軒然大波!

  為四位母後行祔廟之禮,他都要引經據典、翻查先例,生怕半點不合禮制被對手抓了把柄,簡直是小心謹慎到了極點,要知道那可是先皇親自冊封的皇后以及名正言順的皇太后。然而現在,皇上不但將去世多年的敏太妃追封為皇貴妃,甚至不惜前無古人地開創了大清朝皇帝地宮祔葬皇貴妃的先例,如此循規蹈矩、不敢越禮制半步的皇上,為什麼獨獨要在敏妃尊封皇貴妃並祔葬景陵地宮這件事情上如此開天闢地,自創先例呢?

  皇貴妃正式成為後宮女人的名號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由於皇貴妃名號的創立,使得原本一直享有副后殊榮的「貴妃」不得不降低一個等級,「屈居」第三,從而使皇貴妃一躍位居副后之位。第一個被尊封為皇貴妃的是明神宗的鄭貴妃,因生育皇三子朱常洵,令神宗極其寵愛,認為區區一個貴妃實不足以體現鄭貴妃的受寵程度,遂獨創了皇貴妃這個後宮名號,成為史上皇貴妃第一人。


  鄭貴妃能夠成為史上皇貴妃第一人除了深得神宗寵愛這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由於神宗獨寵鄭貴妃,且她誕育了皇三子,令神宗歡愛至極,終於下定決心要廢皇長子朱常洛(明光宗),另立鄭貴妃所生皇三子為皇太子,從而引發了神宗與首輔大臣之間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經過長達十五年的鬥爭,「國本之爭」終於在萬曆二十九年,以神宗不得已讓步,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朱常洵為福王而告終。


  為了安撫在「國本之爭」中失意的鄭貴妃,神宗挖空心思終於想出來獨創皇貴妃這一名號的法子,作為對鄭貴妃的補償,對皇三子的補償,也體現了他的深深愧疚之情。


  清朝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大多數的國家制度典儀都採取了直接沿用前朝的法子,既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令國家得到有效運轉,又不會引發中原地區漢民族的激烈反抗,因此包括皇宮制度也就一併承襲沿革下來,於是在後宮上,位居中宮之首的是皇后,同時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享有副皇后殊榮。特別是在皇后空缺的情況下,由皇貴妃代行皇后職責,另外有些時候,立皇貴妃則意味著有取代皇后之意,因此冊立了皇貴妃也就意味著此人是未來皇后的不二人選。


  說完了皇貴妃的由來,現在再來看看先皇的敏妃是何許人也,竟能夠令皇上如此大費周章,不惜遭到群臣的反對也要獨斷專行。


  敏妃在先皇的眾多后妃中,既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享有更多的寵幸,更沒有掌管過後宮的實權,即使是在景陵妃園寢中安葬的早於康熙去逝的妃子中,也沒有任何出眾之處。論地位,有蒙古貴族血統的溫僖貴妃(十阿哥生母)以貴妃之位排在她的前面;論資歷,有比她入宮時間早、誕生育子女最多的榮妃(三阿哥生母)令其難望項背。


  從本質上來講,將先皇嬪妃提升名號是嗣皇帝的權利之一,本是無可非厚,皇上也曾在繼位之初,為穩定後宮局勢就立即將位居自己陣營中的先皇后妃們實行了重新洗牌,其中和太妃被加封為和太貴妃,密嬪(十五、十六阿哥生母)被加封為密太妃。然而從以往慣例來看,這種嗣皇帝的加封行為僅限於尚在人世的先皇后妃們,旨在為這些女人們提升更高的生活待遇標準,而敏妃此時已經過世二十四年了,一個作古之人還需要什麼生活待遇標準的提升?


  另一個突破常規而且令人難以接受的問題在於,敏太妃早已經安葬於景陵的妃園寢!要知道先皇的三位皇后也是早早就過世了,赫舍里皇后更是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經做古,但是她並沒有下葬於景陵的妃園寢里,而是在京城以北的沙河鞏華城停靈四十多年,一直在等待先皇駕崩后與夫君實行合葬,同時孝昭和孝懿皇后也是停靈多年,不能入土為安,就是為了等待與先皇一同安葬的那一刻。


  然而敏妃只是一個排位相對靠後的妃子,根本就沒有資格享有袝葬帝王殊榮,因此在景陵妃園寢建成之後,早早就安葬於此地,入土為安。現在皇上不但升了敏妃的位份為貴妃,還要將原本沒有資格實現夫妻合葬的她從早已經沉睡地下的妃園寢中先行移棺,再實行遷葬,簡直就是聞所未聞,甚至是駭人聽聞!


  在帝王皇陵地宮中安葬皇后並實行帝后合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安葬皇貴妃卻是師出無名,屬於開天闢地的重大變革!在已經有了四位皇后合葬的情況下還要創造性地實行「帝妃合葬」完全就是「畫蛇添足」,說得嚴重一些,那是「壞了禮制」的嚴重違法違規行為。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對於此項重大變革,皇上並沒有引經據典,也沒有查詢先例,更沒有徵詢王公大臣的意見,直接就以上諭的方式,實施「獨斷專行」!而皇上之所以如此反其道而行事,完全是其心虛的直接表現,根本還是在於這件事情確實是沒有什麼值得拿出來爭議的地方,因為這件事情實在是禁不往「遵循先例」的推敲和考證,與其交由群臣一句話就被推翻還不如直接一紙令下堵住悠悠眾口來得直接。


  由此可見皇上確實是老謀深算、心機極重。原本一帝袝葬四后並不算是什麼太過嚴重的問題,但是皇上大張旗鼓地下令追本溯源,從而掩蓋他後面即將拋出來的這個真正名不正言不順的「帝妃合葬」,不可不謂用心良苦。


  前面已經說過,清代的禮儀制度大多數引自承襲明代。清初頒布的《大清會典》明確規定:本會典有明文規定的,依據本會典,本會典無規定的,援用大明會典有關規定。


  如果按照上述規定,追溯大明朝的帝后喪葬制度,人們就會發現,明朝的皇帝陵,在初期是遵循一帝一后的喪葬模式,即只有元配皇后才有資格隨葬皇帝的地宮。直至明英宗朱祁鎮修建裕陵的時候才開始,在英宗的堅持下,除將元配皇后錢氏祔葬裕陵外,還將嗣皇帝(憲宗)生母周氏以皇后禮合葬裕陵,自此開創了一帝多后合葬的先例。


  憲宗繼位后,對於其獨享專寵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貴妃,仍未敢實行帝妃合葬,而是破格在十三陵蘇山下,為萬貴妃單獨修建一座陵寢,後人稱之為「萬娘墳」。


  由於儒家格外講求正統性,嫡出具有壓倒一切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明初的時候,連繼皇后都沒有資格祔葬帝陵的問題,同時這也是皇上為什麼要那樣地謹慎,幾乎是吹毛求疵地要求群臣引經據典、查找出處,甚至追溯到宋代查出一帝四后的合葬的先例,才慎重地下發聖旨,同意兩個繼后和一個皇太后合葬景陵地宮。


  即使是在規矩屢立屢廢的大明朝,「臭明昭著」的萬貴妃儘管享有憲宗皇帝的千萬寵愛在一身,然而在她過世之後憲宗皇帝也僅僅是下令讓她破格享有一座離憲宗陵寢距離較近的妃園寢安葬,絲毫不敢越禮制半步。然而在處處遵循前朝先例的大清帝國,萬事都要追本溯源,講求禮制與出處的皇上竟然破天荒地下旨提出在先皇景陵早已經擁擠不堪的地宮中,再度強行將敬敏皇貴妃安葬進去,僅以皇貴妃身份祔葬先皇身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