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艱難行軍
確定了奇襲協陽關的計劃,蕭正將斥候隊召來,與眾人一同商定了行軍路線。
從籠火城到協陽關,如果走官道,路程大概在四百裏,而新柳軍此次偷襲自然要繞開官道,從山嶺、林間的小路穿過,路程上可能會比官道近,但肯定會更難走一些。
確定了路線後,蕭正選擇綦公順作為主將帶隊出征,綦公順在軍中有很著較高的威望,而且為人沉穩老練,戰事經驗豐富,任務交給他,蕭正很放心。
綦公順接令後,親自挑選了五千精銳。
什麽是精銳?首先是年齡,要求在二十三歲到三十歲之間。然後是軍齡,要超過三年。再然後是體格,比如身高、力氣。接著是技能,能用長柄武器,能用短柄武器,還能用弓箭。隻有滿足了這些硬性條件,才能被稱為精銳。
除了這五千精銳,又選了兩千輔兵。
這些都確定後,蕭正親自安排了豐盛的晚膳,並與這七千人一同用餐,這是勵士,勵士除了慷慨激昂的話語鼓勵之外,還要有賞賜的許諾,除了賞賜的許諾,便是賦予他們尊重、榮耀,此為士為知己者死,或曰國士遇我,國士報之!
用罷晚膳,又休息了一個時辰左右,天已擦黑,綦公順便帶領這七千人啟程上路。
行軍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尤其是在夜裏、道路泥濘濕滑的情況下,就更為辛苦。
沒有更多的輔兵運送糧食,這五千名士兵都是自己攜帶五天的口糧,加上盔甲、兵器等必用物品,每人負重達到四十斤。
輔兵們任務更重,每人攜帶輜重超過五十斤。
六月份,天氣已經很是炎熱,尤其雨後的丘陵、密林中,哪怕是在夜晚,依舊十分的悶熱。
走出不遠,將士們的衣甲裏都是黏糊糊的,緊緊的貼在身上,非常難受,林中的道路崎嶇不平,草地上又濕又滑,還有水坑,一不小心摔一跤,從頭到腳都是泥汙,身上負重幾十斤,沒人幫著,爬起來都很困難。
即便如此,也沒人叫苦叫累,近萬人的隊伍,除了腳步聲外,再沒有絲毫雜音。
這就是軍隊,一支軍紀嚴明,軍事素養極高的軍隊,對他們來說,這艱苦的行軍,隻是軍旅生涯中最為平常的一部分而已。
綦公順一邊走一邊盤算著路程,至二十裏左右,方下令休息。將士們摘下兜鍪,脫下軍靴,裏麵汗津津的,從腰間抽出抹布,卻發現抹布也是濕漉漉的,簡單的擦了擦兜鍪,又從包裏拿出油布包著的鞋墊重新換上。
歇息了大約兩刻,隊伍再次啟程。
艱難跋涉一夜,至天色微亮,隊伍才正式停下休息,將士們已是疲憊不堪,連吃飯的力氣都沒了,嘴裏的幹糧都沒嚼完,便打起了鼾聲。
待重新上路,時間已經過了午時,小路雖然崎嶇不平,但已經不再泥濘,隊伍的速度也開始加快。
到了第三天,斥候回稟,高開道正率隊沿官道趕往籠火城,綦公順等人不由大喜,連疲憊似乎都少了許多。
第四天,隊伍終於來到協陽關外二十裏,七千人的隊伍,日夜兼程,跋涉三百餘裏,無一人生病、無一人受傷,無一人逃脫。
綦公順下令將士休息,他帶著幾個親兵,由斥候引路,親自前往協陽關查探敵情。
協陽關,曆史極為悠久,早在周代就設有協陽關墩台,其後在春秋戰國、秦、漢一直到北齊時期,屢屢都有拔刀亮刃的記載,是名副其實的兵家必爭之地。
到了隋朝,楊堅不僅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麵,還將一幹北方遊牧民族打的盡皆臣服,東突厥的啟民可汗甚至為楊堅上尊號“聖人莫緣可汗”。
協陽關也就漸漸歸於平靜,鮮有戰事發生,隋末大亂,協陽關又成了奚族、突厥、契丹南下的必爭之地,好在有個羅藝,自其稱雄涿郡,麵對草原胡人的鐵蹄,絲毫不曾退讓,甚至在突厥軍中都殺出了赫赫威名,而這,也是李淵看重羅藝的重要原因之一。
綦公順一行來至協陽關外六裏左右,登上高處,駐足遠眺。
協陽關坐落在雞鳴山南麓,曆山(注)的東北方向,關隘兩旁或山巒重疊,或壁立陡削,是名副其實的要塞,易守而難攻。
關隘上,守城將士都知道這關是為突厥守的,而作為敵手的新柳軍,眼下正在籠火城和羅藝打的不可開交,如此情況下,將領便有些懈怠。
所謂上行下效,將領的懈怠很快影響到整個守軍,士兵們一個個也變都得心不在焉。
眼下正是午時,驕陽似火,關隘上百餘士兵甚為懶散,三個一夥,五個一群,靠在牆角正聊的熱鬧,遠遠的便能聽到嘻嘻哈哈的笑聲。
綦公順心中暗喜,防守如此鬆懈,大事可成矣!
返回臨時營地,綦公順從輔兵中挑出五百人開始打造長梯,隨後便開始養精蓄銳。
時間一點一滴過去,至夜半時分,綦公順率集合所有戰兵、輔兵一同前往協陽關。
協陽關上掛起了數十燈籠,昏暗的燈光點綴著如墨的夜色,守兵比白天更為不堪,不少人都倚坐在牆邊,在昏暗的燈光下,發出微微的鼾聲。
綦公順等人距離協陽關隻有五裏,關上守兵依然毫無察覺,綦公順見狀,向後揮了揮手胳膊,將士們紛紛趴在地上,匍匐向前。
一直到了關隘下,上麵仍然毫無察覺。
綦公順一揮手,二十架長梯輕輕搭上城牆。
再看新柳軍將士,宛若睡醒的雄獅,立時精神抖擻,戰意盎然。一個個口銜橫刀,順著長梯迅速向上攀爬。
關隘上,有士兵終於察覺了城下的異常,疑惑的低頭看去,不由嚇的魂飛魄散,繼而便大吼道:“敵襲!敵襲!”
其他人也紛紛看向城下,頓時驚呼連連。
正在牆邊、牆角酣睡的守兵從夢中驚醒,迷迷糊糊的問道:“是突厥人來了嗎?”
注:曆山,今河北涿鹿縣西南,桑幹河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