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唐軍應對
環視眾人,蕭正朗聲道,“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朕的決定就是朕的決定,無須遮遮掩掩。”
“百姓的房子受損,朕派人給他們蓋,田地財產損失了,朕賠給他們!”蕭正擲地有聲,“這些,總不會比將士們的生命更珍貴吧?攻打晉陽會付出多大的代價,無須朕贅言!”
“朕也知道水火無情,會牽連無辜百姓,可是朕絕不會讓將士們枉死,六軍將士皆死盡,戰馬空鞍歸故營。朕決不讓這樣的悲劇發生,若上要降罪,朕接著便是,世人唾罵,後人唾罵,就罵朕一個人好了!”
龐卿惲、岑文本等人紛紛起身,施禮道:“陛下愛兵如子,將士之福也,臣等慚愧!”
蕭正揮了揮手,眾人重新落座,商議水攻細節。
翌日,綦公順率部佯攻晉陽,龐卿惲率部北上,繞過木井城(注),而後向西,於汾水附近征調大批漁船,渡過汾水後直逼交城。
唐軍的防禦重點是晉陽東側的榆次等地,汾水以西諸縣兵馬不多,而且汾水河堤年久失修,交城屢遭水患,城池已十分破敗,龐卿惲僅發動了一次進攻,城內官員便紛棄城而走。
李建成等人接到戰報也沒感到有什麽奇怪的,蠶食周邊,孤立晉陽,進而圍困,中規中矩的策略。
可是接下來兩,李建成等人漸漸感到事情不妙,新柳軍攻占交城後竟再無動靜,如此怪異之舉,必有大陰謀。
第三,交城細作送來密報,新柳軍在取下交城後,再次征調了大批漁船,而後便沿汾水順流而下。
再次征調漁船?李建成略感詫異,漁船顯然不是用來攻城的,那麽.……不好!李建成大驚失色,隻覺一股寒氣從心頭升起,蕭正這是要效仿智伯瑤水灌晉陽!
急匆匆出了府,李建成徑直來到北城門,登上城頭望向城下護城河,見水位沒有太明顯的變化,李建成長出一口氣,難道自己想多了?
李建成的異常舉動,讓李神符等人以為發生了什麽大事,也緊跟著來到北城門。
李神符問道:“太子殿下,可是有要事發生?”
“簇非講話之所,且雖我來。”
著,李建成匆匆下了城頭。
返回府裏,李建成開門見山,“諸位,本宮懷疑蕭正要用水攻!”
“水攻?”眾人聞言俱是臉色大變。
唐儉道:“太子殿下多慮了吧,蕭正向來在乎名聲,新柳軍也一直號稱仁義之師,水攻必然牽連無辜百姓,蕭正豈會做這等自毀名聲之事?”
“不然!”李神符麵色凝重,“水攻之法,自古有之,秦將王賁引河溝灌大梁,曹孟德兵圍呂布於下邳城,決沂、泗以灌城。如此戰例雖不多,卻也並不鮮見,而晉陽,春秋時期智伯瑤便曾引汾水灌之。”
李高遷道:“雖然近幾年晉陽人口銳減,但城內少也有幾十萬人,那蕭正就敢不顧百姓死活,就敢冒下之大不韙?”
“冒下之大不韙?”李神符冷笑,“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與定鼎下比起來,水灌晉陽又算得了什麽?更何況,晉陽城內多是豪門大戶,蕭正豈會在乎他們?”
雖然汾陽慘敗,雖然大兵壓境,但李建成對守住晉陽始終是信心十足,晉陽城牆高大堅固,城內又有世家援助糧草,兵馬也足有數萬之眾,這都是他的底氣所在。
但現在,李建成是真的慌了!火攻、水攻,都是最具毀滅性的手段,眼下又進入了豐水期,一旦蕭正真用水攻,晉陽必失!
李元吉臉色變幻不定,他對蕭正的水攻之法毫不懷疑,打仗就是你死我活,什麽名聲不名聲,那都是虛的,你勝了,就是英明果決,就是做大事不拘節,不用你自己,大把的人為你吟詩作文讚頌你,你敗了,就是婦人之仁,就是誌大才疏,死了都會被拿出來當做反麵例子。
屋內忽然變得安靜,幾人俱是麵色凝重的坐在那裏,誰也不話,也都不知該些什麽。
片刻後,李元吉受不了這種訝異,起身道:“我去城頭看看。”
李神符起身,“臣隨殿下一起去。”
“王叔請。”李元吉多數時候對李神符還是很客氣。
叔侄二人再次來到晉陽北側城頭,駐足盯著城下的護城河。
兩人心漸漸沉了下去,護城河的水位線果然下降了,雖然還不太明顯,但河堤上的水跡卻是異常顯眼。
回到府中,李建成聽了二人講述,臉色愈發難看,隨即派出了大批斥候出城查探。
傍晚時分,斥候陸續回來,新柳軍已經在距離汾水北晉陽十五裏處開始築壩攔水。
蕭正欲用水攻之法徹底被證實,難題也擺在了眾人麵前。
城內民眾一旦得知這個消息,無論是豪族富戶還是平民百姓,必然蜂擁出逃,戰爭的殘酷,水火的無情,人盡皆知。沒誰會待在這裏等死,也沒誰會有心思和精力去罵蕭正,逃,是最迫切,也是唯一的選擇。
下麵將士的心思怕是也會和普通百姓差不多,尤其現在,軍心本就不穩,蕭正準備水灌晉陽的消息一旦傳開,形勢必然會進一步惡化。
唐儉起身道:“殿下,臣建議我軍退出晉陽。”
“退出晉陽?”李建成搖了搖頭,兩眼有些失神,“將父皇龍興之地拱手送與蕭正,本宮還有何麵目去見父皇!”
見李建成如此模樣,馮立躬身施禮,道:“太子殿下,既然我軍提前發現了蕭正的意圖,出城與其交戰便是,臣願率部北上,破壞敵軍陰謀!”
“眼下也能如此了。”李建成道,“馮立,本宮給你一萬兵馬,明日出城沿汾水西岸北上,不求殺敵多少,隻求破壞敵軍修築河壩。”
“是!”馮立躬身接令。
李高遷補充道:“敵軍應該有所防備,馮將軍北上務要心應對。”
“謝李郡公提醒,卑職曉得。”馮立道謝。
注:木井城,即今山西太原市北陽曲鎮。城中有井,以木為甃,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