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係舟山前
眾人傳閱的同時,蕭正心裏也在不住的盤算,世家門閥出手,對眼前的戰局確實有不的影響,但自己後方各地應該無礙。
江南士族,多是永嘉之亂後,由北方遷移過去,如今根基尚淺,加上蕭銑被殺,翻不起什麽風浪。
齊魯,蕭正自詡經營多年,頗得民心,而且齊魯一地士族多是詩書傳家,政治參與度一直都不高。
河北,曆經多年戰亂,世家門閥損失都不,甚至一點的家族都已在戰火中灰飛煙滅了,除了幾個老牌門閥,其他的也沒什麽太大威脅。
河南,楊廣遷都後對當地士族大加打壓,而後又經曆了楊玄感叛亂、瓦崗起義,王世充主政,損失不比齊魯,也鬧不出什麽大事。
想到這,蕭正略感心安,隻要不後院失火,問題就不大。
至於普通老百姓,蕭正相信其中也不乏聰明人,隻要稍稍動下腦子,就會明白這是兩朝的政治博弈,他們若是摻和進來,乃自取禍患。
大業末年那種混亂,那種人如螻蟻命如草芥,所有人都會刻骨銘心。而百姓最大的心願便是安穩,日子這才剛太平沒幾年,蕭正相信,沒誰會願意再經曆那樣的動蕩,即便有不安分者,也必會成為公擔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衛朝各地底層官員要麽是從新柳軍裏退役的將士選出來的,要麽是經過科舉選拔出來的,出身都不高,和世家門閥也沒什麽牽扯。
不過,蕭正也想好了,倘若真有不開眼的在後方挑動鬧事,那就別怪他心狠手辣了,階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這事,他也做得出來!
眾人看罷密報,俱是一臉嚴肅。
龐卿惲躬身施禮,道:“陛下,臣以為,此事恰恰明李淵和世家門閥都已經惶恐不安,才被迫擱置爭執。”
“而一旦遭遇重創,這種暫時的和睦必將被打破,甚至會就此徹底分裂,故此,臣以為陛下當堅定攻取太原之決心,萬不可猶豫。”
蕭正頷首,“龐愛卿所言甚是,朕已經決定,不拿下太原,絕不收兵!”
岑文本起身道:“陛下,既如此,臣建議由羅將軍、劉將軍兩部人馬在戒備涿郡羅藝的同時,立刻出兵攻取恒安郡,以打通滹沱水水路。”
“滹沱水發源於繁疇,南下經忻口折向東,過太行山走恒山郡向東入海,打通水路後,後勤糧草便可經水路直接運至忻口,將大大減輕我軍糧草運送之負擔。”
“此議甚好,朕這便傳旨給羅士信和劉典。”蕭正點頭道。
頓了頓,蕭正繼續道,“諸位,唐軍戰心甚堅,表現頗為強悍,數日來我軍傷亡不,朕想以地道破之,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龐卿惲聞言眼前一亮,讚道:“陛下英明,此計甚善,當可破敵!”
岑文本、綦公順等人亦讚同此議。
挖地道可不是容易的事,定位、走向、土層厚度、深度等等,有著很高的技術含量,絕非普通人能做到的,非專業人士不可。而新柳軍中還真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都是礦工出身,深諳蠢。
蕭正下令將軍中所有礦工出身的人集中起來,後徒係舟山附近,向南挖掘地道。
正麵,與唐軍的交戰仍在繼續,地道的挖掘也已悄然展開。
數日後,新柳軍主動後撤。
李元吉力主乘勝追擊,李神符、唐儉將其勸住,新柳軍傷亡比己方還,怎會突然主動撤退?蕭正陰險狡詐,此必是陰謀。
李元吉不以為然,哪來那麽多陰謀,蕭正為的是攻打太原,如今連番激戰卻難進寸許,當然要後撤了。另外,無論是忻口還是係舟山,幾處關隘都被頡利焚毀,時間拖的太久,豈不給了新柳軍修築工事的時間?想到攻打關隘,李元吉心裏極為排斥。
李高遷覺得李元吉的在理,新柳軍十萬之眾,每日消耗無數,糧草運送破費周折,正所謂兵貴勝,不貴久,此時撤退也在情理之鄭
唐儉想想,覺得李元吉和李高遷的也有道理,而且陛下旨意很明確,至少要將新柳軍趕出忻口,那麽追擊就是必須的,此時乘勝追擊反倒是個不錯的時機。
見眾人都同意,李神符便派出大批斥候,將方圓二十裏仔細探查了一遍,未發現可疑之處,方下令追擊。
略作休整,唐軍開拔,數萬人迤邐北上,旌旗獵獵,刀槍林立,步卒整齊有序,騎兵士氣飽滿,方方麵麵,都表明這是一支勁旅無疑!
李元吉頗有揚眉吐氣的感覺,前番白陘與新柳軍打的忒憋屈了,現在擊退蕭正,也算稍稍出了口惡氣。
由汾陽至係舟山也就五六十裏,大軍辰時出發,午時前後,唐軍在距離新柳軍大營不到十五裏遠停住隊伍。
李高遷指揮將士安營紮寨,埋鍋造飯,李元吉、李神符、唐儉三人帶著護衛前往附近察看地形。
係舟山,是傳中大禹治水係舟的“係舟信雨”地,是太原的北部屏障,古今戰事頻仍,甚至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也發生在這裏。
李元吉一改先前浮躁不屑,前後左右很是仔細觀察著,還不斷的與李神符、唐儉交流著看法,二人對李元吉的巨大變化也不驚訝,齊王性格向來不可琢磨。
其實,在與新柳軍交手後,雖然嘴上不屑,但心裏,李元吉是極為重視的,勇猛、彪悍、軍紀嚴明,將領奸詐老練,這便是梁林留給他的印象。簇由蕭正親自坐鎮,麾下龐卿惲、綦公順俱是軍中宿將,必然會比梁林還要難對付,所以衝動過後,李元吉冷下來後,絲毫不敢大意。
當夜晚間,李神符親自率護衛巡視營地,再三交代各處將士,要嚴防新柳軍偷營,但一夜過去,新柳軍別夜襲,頭都沒露一下。
第二清晨,唐軍將士飽餐戰飯,出營向新柳軍營地發起猛攻。
新柳軍依然沒有死守,由綦公順、徐二虎率軍迎戰。
PS:關於“地道戰”最早的記載是《墨子》,具體戰例三國時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