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政務培訓
新柳軍裏,隻有牛秀按照楊文昌等人的標準有俸祿,其餘將士則還是按照以往,隻有獎賞和補助。
現在別說義軍,就是朝廷官兵也基本沒有軍餉可拿,雖然在稅賦上有所優待,卻要自己準備兵甲馱馬,因此,負擔反而更重,所以,此次薪俸的製定,倒不會在軍中引起什麽波瀾。
蕭正很想施行軍餉製度,使軍人職業化,可新柳軍現在實在負擔不起,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尤其安置了孫宣雅手下的百姓之後,流民斷斷續續又來了萬人之多,蕭正在羊口附近已經安置了大小二十幾個村子。另外,目前社會極其缺乏勞動力,軍人職業化也不現實,蕭正隻好作罷。
薪俸製定完,蕭正又在新柳寨設立政務培訓中心,各鄉署官員都需要培訓之後才能正式上崗,在律法方麵,劉炫親自授課講解,其它的由蕭正等人輪流充任教員。
蕭正隨後又在境內各堡貼出了招募教書先生的告示,以此來招募人才。
一直到大業十二年春節,新柳軍才正式宣布了鄉署的正式成立和薪俸製度。
被選拔出的人除了幾個一直在楊文昌等人身邊做助手的學堂先生外,其餘都是黑鬆山的學堂出身的學生,年紀都在十七八歲,這些人完全沒想到有一天居然能做官!是的,在他們看來,有俸祿可拿,那就是官兒了。
蕭正很嚴肅的看著他們,道:“你們很欣喜,我也很欣喜,看到你們有今天,我很高興!”
“但是,你們要明白,權力代表的是責任,是擔當。你們上任後,不是去作威作福的,而是去為老百姓服務的,而且這種服務不應該是被動的,更應該是主動的,怎麽讓境內老百姓安居樂業,過上好日子,你們要動腦去想,動手去做!”
“你們決不能像朝廷的官員一樣,就坐在衙門裏當老爺,你們要走出去,深入到田間地頭,真正的去關心百姓,愛護百姓。”
“你們有很多人從在老柳村的時候就是我的學生,可能你們都記得我當初是怎麽帶著老柳村鄉親們努力賺錢的,我們發豆芽、種菜、開作坊你們也一樣,也可以想辦法帶著百姓發家致富!”
“有的地方可能適合開造紙作坊,有的地方可能適合開養殖場,你們要因地製宜,引導老百姓去發家致富,民富則民安,我們的根基才能穩固長遠。”
“你們要記住,百姓利益無小事,不懂的不要亂做決定,要學會聽老百姓的建議,哪裏的河堤需要修,哪條溝渠需要疏通,都下去走一走問一問,雖然你們很年輕,從政的經驗也淺,但是隻要用心,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做好!”
最後,蕭正語重心長的說道:“眼下民變四起,烽火連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輩之人該有所擔當,該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今天,就是現在,我請求你們和我一起,種下一顆種子!”
見蕭正有些動情,在場所有人不由心中澎湃。
蕭正注視著眾人,道:“什麽種子呢?一顆‘民為貴’的種子,我們不要再讓這三個字成為空談,甚至成為愚民的工具,讓我們切實的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為他們多想想,共同為這顆種子澆水施肥,我相信,它必然會開出最美的花朵!”
劉炫等人的眼睛微微有些濕潤,他們深切的感受到蕭正那顆拳拳之心,而且他一直都在身體力行,著實讓人敬佩和感動。
最後,蕭正告誡眾人,“權力帶給人滿足感,自豪感,更是充滿了誘惑,我希望你們能保持本心,不要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走上不歸路。”
見蕭正說完,有人站起來堅定的說道:“先生,您放心吧,我們絕不會給您丟人,給新柳軍丟人,人都要講良心,我們不能對不起您,不能對不起英烈祠裏新柳軍犧牲的將士。”
有人帶頭,其他人也都站了起來,有的叫蕭正先生,有的叫哥都紛紛表決心,保證不會給蕭正和新柳軍丟人。
這些人上任以後,蕭正和楊文昌等人經常到各地巡視指導,幫助他們盡快成長。
在流民的接收過程中,蕭正一直本著兩個原則,其一,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暫時提供的幫助日後必須償還。其二,在新柳軍境內落戶者,適齡男丁必須應征入伍。
新柳軍也因此又陸陸續續招募了三千多人,蕭正再次成立了兩個府,由梁林和張北、李曾和羅士信各帶一府。
一直以來單獨成隊的斥候解散分配到其他隊伍,同時,各支隊伍也逐漸配齊了司馬、錄事、倉曹、兵曹等官,糾察隊設置到營一級,凡旅帥以上職務由各支隊伍將領提名,其他官員同意後上報政事堂,最後由蕭正親自頒發委任狀。
糾察隊成立以來一直盡職盡責,他們在軍裝上和普通士兵沒什麽區別,但在胳膊上卻多了一個紅胳膊箍,上寫“糾察”二字,這些老兵沒有絲毫的客氣,凡是違反紀律的,誰的麵子都不給,從個人衛生到日常坐臥行走等等,按照規章製度,該打的打,該罰的罰。
有的士兵被處罰的有些不滿,便去找李三娃這些頭領訴苦,卻被一頓臭罵!李三娃等人了解蕭正的脾氣,更知道張南做這個活不容易,自家兄弟還能拆台?
蕭正了解到這些情況後,曾親自深入到隊伍中,和這些士兵談心,和他們仔細講解軍容軍紀和軍隊聲譽的重要性。麵對寨主的親自關心,這些本來有些抵觸和怨言的士兵們倒有些不好意思了,甚至覺得有些丟人。蕭正再次好言安慰,知錯能改就是好樣的,沒必要總放在心上,大家都是生死弟兄!
漸漸的,將士們也就接受了糾察隊的存在,這對軍容軍紀的維護起到了很大作用。
隊伍實力的增長使得新柳軍對境內的統治越發牢固,蕭正也趁此把位於營丘境內五圖山上朝廷遺棄的一處煤礦重新籌建起來。
在籌建煤礦的同時,鐵匠鋪和器械作坊也完成了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