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全球戰國> 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

第七二三章 如何擴大內需

  目送自己的長子登船後,朱由棟乘坐專列,匆匆的趕回了北京。


  1月20日,位於京師西南的大房山火電廠竣工儀式,在北直隸順天府的房山縣舉行。


  這是大明的第一個發電廠。雖說作為一個穿越者,朱由棟並不是很喜歡汙染嚴重的火電廠。但在這個工程建設能力有限,尤其是沒有高壓輸送電網技術的時代。大明廣袤的國土要集體邁入電力時代,在各地興辦火電廠,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當然,有了火電廠。在一些有河流的地方,自然也會考慮水電廠。而大明的第一座水電廠,密雲水電廠,需要等到密雲水庫全麵完工。蓄水深度超過100米後才能並機發電。按照建設部的估計,起碼得是明後年的事情了。


  而根據袁應泰的測算,有了大房山和密雲兩個電廠後,五年內,足夠滿足京津地區的生活、生產用電了。


  在完成剪彩,並且做了一番大明從此邁入電力時代的演講後。朱由棟在會場內臨時搭建起來的一間小屋子裏,召見南直隸商會代表徐本固、閩浙商會代表黃繼宗、山西商會代表楊彥明、四川商會代表朱平樟等人。


  大明以前的商界,由於地理和交通的限製,很少出現行商範圍遍及全國的大型商會。基本上是晉商在北,其主要經營模式是北中國——蒙古、東北物資的往來。江浙商人在南,主要是海貿走私。淮揚商人是最強大的,因為他們把控了大運河兩岸的商貿,以及全國七成以上的食鹽銷售。至於以蜀王為首的四川商人,基本局限在西南三省以及雪區等地。


  但是到了現在,由於朱由棟的出現,鹽政、商稅改革以及大運河經貿地位的急劇下降,淮揚鹽商這個群體已經非常衰弱了。反而是南直隸、閩浙、山西、四川四大商會,成了大明商界的翹楚。而且這四大商會的業務,也不再是單一的,或者局限於一地,彼此之間其實有著相當大的交集。最近這些年,四大商會的上層,聯姻特別多,彼此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


  對國內頂級商人抱團的行為,朱由棟看在眼裏,倒也沒有去過多的幹涉和限製:大明中央政府掌控著幾乎所有的重工業,所有的先進科技,都是出自方山——要在生產裝備和技術上卡這些商人的脖子太容易了。


  而且最近十多年來,隨著義務教育的逐步推廣,以及公務員製度的規範。以前大豪商們資助士子中進士,然後讓這些進士為自己在官場代言的局麵也徹底扭轉了。


  更不用說,皇室還直接掌握了軍隊,真要逼急了,完全可以搞殺雞儆猴嘛。


  所以?官員、軍隊、技術、裝備?都掌握在朝廷手裏。這些商人有啥好怕的?


  在曹三喜、李國俊的陪同下,七人坐定後?朱由棟先朝著徐本固笑了笑:“令祖身體怎麽樣啊?”


  “回皇上的話?家祖今年九十有三,神誌還是清醒?就是精力大不如前,說不到兩句話?就昏昏欲睡。”


  “這麽說起來?你們徐家的事情,你是可以做主的了?”


  “皇上有什麽需要我家去做的,請盡管吩咐。”


  “吩咐什麽的倒是沒有,隻是現在朝廷財政困難?需要你們的幫助啊。”


  “呃……”這一年也快五十歲的徐本固稍稍遲疑了一下:“皇上?草民家裏的幾家公司,都是有皇上股份的,您也派得有專人查賬。所以草民家裏的情況,您是最清楚不過了。三年半前,西賊入侵印度?草民這邊剛剛投資一千餘萬元興辦的幾個紗廠、塑料廠、成衣廠、罐頭加工廠、水泥廠什麽的,全都因為找不到銷路而倒閉了。而最近三年?中南半島打了兩年多,南洋海貿也斷絕了兩年。草民家裏就隻剩下國內市場……說苟延殘喘確實誇大?但步履維艱卻是屬實啊。


  當然,隻要皇上有需要?臣竭盡全力調度?應該還能抽出一千三百萬銀元的老底。這筆錢?可以先給皇上使用。”


  徐家是當年朱由棟做太孫的時候,被李國助洗劫了一次後就迅速背棄東林黨投靠過來的。三十多年下來,徐家和皇室的生意牽扯得極深。對徐家的老底有多少,朱由棟心裏還是清楚。所以,在看到徐本固如此表態後,他滿意的點點頭。然後轉向了山西商會的代表,楊博的子孫楊彥明。


  “皇上,我們山西商會的行商業務,主要是將內地的貨物賣到草原,再把草原的東西賣到內地。最近二十多年來,隨著蒙古草原上各類毛衣廠、肉類罐頭廠、奶粉廠的大批興建,我們山西商會是得到了很多好處的。但是最近三年多的戰爭,一方麵是東南沿海各省的生產縮減,這生產少了,蒸汽機開動就少,我們山西商會掌控下的幾個大型煤礦產能自然顯得過剩。一方麵是內地的消費受到抑製,買毛衣、肉罐頭和奶粉的人少了,我們的行商業務也受到很大影響。從去年開始,商會下麵的二十八家公司,有二十五家出現了虧損……當然,正如徐老板所言,我們山西人也清楚得很,若不是皇上掃平蒙古和新疆,我們山西商會哪有今天的規模。所以,草民今天鬥膽替山西商會的四家大股東表個態,隻要皇上有需要,兩千三百萬銀元的資金,可以供皇上使用。”


  “皇上。”閩浙商會的代表黃繼宗苦笑著站起身來:“福建、浙江的商人主要是走海貿。而前幾年海貿斷絕,這,草民打理的商會,破產率是四大商會裏最高的。如果皇上需要資金……草民大致估算了一下,閩浙商會最多能夠拿出七百萬。”


  “皇上。”蜀王係的旁支子弟,四川(西南)商會的代表朱平樟最後一個起身:“四川商會的主要業務是從雲南走緬甸,然後直通印度。西賊入寇印度後,對我們的損害是最大的。因為,我四川商會即便在朝廷拿下印度之前,就已經靠著緬甸這條商路做印度的生意了。而現在……”他淒慘的把手一攤:“一千萬,這是四川商會現在能夠調出的最大流動資金數。這筆錢調出來後,但有風吹草動,是怎麽都周轉不開了。”


  “嗯……”四大商會的首腦報上自己的家底後,這數字,基本和皇家銀行、財政部以及錦衣衛估算的數字差不多。朱由棟還是很滿意的。


  不過,你們這些家夥也太小看朕了啊。朕現在是窮了一點,但還不至於逮著人到處化緣打秋風啊。


  “今天把你們四人叫到一起,除了讓你們看看我大明第一座發電廠落成之外,也是要跟你們一起討論一下,如何重振我大明的經濟。


  在朕看來,所謂經濟,最基礎就是生產和消費。這其中,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如果沒有消費,生產自然會受到抑製。


  在以前,我大明不光有印度這個人口超過一億,購買力也相當強的大市場。還可以在印度洋、東南亞直接和歐洲人做生意。歐洲那塊地方,對我大明的絲瓷茶需求極大,每年大量得買進,足以保證我大明有足夠的貿易順差。如此,消費市場有了保證,我大明國內就能全力生產。工人們有了較高的工資,國內消費就有了保證……這樣就是良性循環。


  但是現在嘛,雖然我們把西賊趕出了南洋,恢複了南洋的海貿。可是光南洋一地的市場,比起我們失去的印度、歐洲市場還是差了很多的。因此,朕以為,要重振經濟,除了進一步深挖南洋市場,開發美洲市場外。最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擴大我大明本土的內需。”


  “呃,皇上,草民等也認識到,短期內,印度和歐洲的市場是回不來了。南洋、日本、福國、桂國等地的市場,也就是那樣。而美洲,實在是太遠了。所以,擴大內需,是唯一可行之路。但是敢問皇上,如何擴大內需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