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東林也要辦報(一)
全球戰國最新章節
“席之兄,席之兄!”
十二月的無錫,東林書院。
此時無錫的氣溫已經在零度左右徘徊,書院裏的先生、學生們,也都穿上了厚厚的綢緞或者棉服。就是在如此情況下,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雖然穿得極為笨重,但卻跑得飛快,一路之上,遇到台階、花壇什麽的,都是一躍而過,顯得極為的輕盈。
“賢弟,何事急尋愚兄啊?”
“席之兄,恭喜恭喜啊,你的大作,上了昨天的金陵日報!”
“什麽?”繞是這位席之兄剛才還穩如泰山,這會兒卻是再也沒有半點穩重的樣兒。他的臉龐迅速的漲紅,然後閃電般的伸出一隻手:“報紙呢?”
“咯。”年輕人從自己的衣袖裏拿出報紙:“報紙是方山雜貨鋪無錫分店的夥計送來的,說是作品被刊載的,其作者都贈送當日報紙一份。夥計還送來了二錢銀子……”
“銀子什麽的無所謂,賢弟拿去買杯茶喝吧。”很是隨意的揮揮手,這位席之兄迅速的接過報紙,然後飛快的打開報紙的第七版,精準的找到了自己的作品:那是一首七言詩。
別說,這油墨印刷的鉛字,就是比自己寫在紙上的看起來舒服一百倍。不!一千倍!一萬倍!
這位席之兄在反複的看了幾遍自己的作品後,猛的抬起頭:“賢弟,多謝了。愚兄突然想起還有要事,先告辭了!”
說完這句話,他就把這份報紙珍而重之的疊好,放進自己的衣袖。然後飛一般的跑向了書院大門。
他是這麽飛快的跑掉了,但是剛才那位少年郎滿書院的大喊“席之兄”,早已惹得書院裏多少學生矚目。他這麽一走,其他的學生們迅速的把留在原地的少年郎給圍了起來。
“侯恂,方才你們說的是真的麽?張瑋的詩詞真的在金陵日報上發表了?”
“什麽真的假的,我今天來書院晚了點,剛好在書院門口碰上被攔在門外進不來的方山雜貨鋪夥計。簽收單都是我親自填的!”
“嘿……”隨著這一聲輕哼,一股怡檸檬的氣息,頓時充斥在了書院的天井裏。
無錫的東林書院,目前正處於它的鼎盛期。在這裏講學的先生,顧憲成、高攀龍、顧允成、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等東林八君子此時全部健在。巨大的學術聲望,使得整個江南,甚至四川、河南、山東、廣東的部分學子都南下到此就學。
具體到剛才那兩個人,在曆史本位麵都不是普通人。
這叫侯恂的就不必多說了。在曆史本位麵上,他做到了戶部尚書。還曾經主持圍剿李自成農民軍,吼出了:你們為什麽不在家老老實實的餓死,起來造什麽反的無恥名言。
當然,此時的侯恂,還隻是個少年郎(生於1590,此時的時間點是1607)。由於其父侯執蒲此時在南京太常寺任職,所以他就到了東林書院就學。
而那位席之兄,則是常州府武進縣的大才子張瑋。此人在曆史本位麵,乃是應天鄉試(南直隸沒有巡撫或者布政使,南直隸十府都由應天府代管。所以應天鄉試就是南直隸鄉試)的解元。此人在政壇上建樹不多,但其詩詞卻是有極高的水準。
“哎,席之兄的詩都登報了,我等,真的還要好好努力啊。”
“是啊是啊,侯恂,席之兄沒什麽大礙吧?方才怎麽一下子就跑出去了?”
“嗬嗬,還用問?肯定是出去找報童把昨天的金陵日報買個幾百份到處散發唄!”
這話雖然揭露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卻也太不厚道了。一時之間,檸檬精們都有些訕訕的不好意思起來。
放下這些尷尬的學生們不講,在書院的後院,顧憲成等人也在談論昨日的金陵日報。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雲淡日光寒。簷流未滴梅花動,一種清孤不等閑……好詩,既有動靜相對,也有誌向表露。國端兄(東林八君子之一的錢一本,和張瑋同為武進人),你教的好學生啊。”
“嗬嗬嗬,席之的天分是極出眾的,自身也很努力。叔時(顧憲成)謬讚了。”
“哪裏哪裏,以愚弟在吏部幹了那麽些年,看過無數青年才俊的經驗來看。席之這樣的好孩子,隻要繼續這麽用功下去。三元及第不敢說,但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必有其一啊!”
“嗯,這一點,我也是極為讚同的。”當顧憲成和錢一本在談論張瑋詩詞的時候,一個爽朗的聲音從屋外傳了進來,卻是東林書院另一個靈魂人物高攀龍到了。他用力搖了搖手裏的報紙:“兩位,今天的射雕看了沒?那完顏康果然認賊作父,非但如此,還要謀害自己的師叔啊!”
“看了的看了的,嗬嗬,我們哪天收到金陵日報後不是先看射雕再看其他?便是今日,也是把射雕看完後才注意到席之的詠梅詩上了金陵日報啊。”
“是嘞是嘞,這太孫殿下的文筆真是了不得!雖說文字過於淺白,幾乎沒有文采。但這情節的輾轉起伏,整部小說架構的精妙,真是讓人歎服不已!”
“存之(高攀龍),怎麽你也覺得這射雕是太孫寫的麽?”
“難道叔時(顧憲成)還不相信?這可是南京戶部尚書張士佩親自證實的啊。”
“張士佩因為黃冊的事情並不得太孫信任,他說出來的話未必準確,此其一。其二,這射雕的作者署名是王棟。在金陵日報的創刊號上,那首人生若隻如初見的作者署名也是王棟。嗬嗬,便是太孫真的天資聰穎吧,但是初見這樣的詩,豈是一個孩童寫得出來的?”
“這倒也是,那這些東西到底出於何人之手呢?莫非是狀元郎?”
“嗬嗬嗬,張以誠是鬆江人。我與其父早就相識,對此子也多有了解。總的來說,張以誠的字畫是很不錯的,但是詩詞嘛,距離這首初見還是有些距離的。他應當是寫不出來的。”
“嗯……看來這位太孫背後,還有高人啊。”
“叔時,叔時,哦,存之與國端兄也在啊。今天的金陵日報看了麽?”
“看了看了,怎麽,小範(安希範)也要來和我們討論今日的射雕麽?”
“唔,這射雕是好看,但是昨日的第三版,講到了春秋戰國呢。這其中可是大有名堂!”
“怎麽回事?待我等看看。”
眾人仔仔細細的把昨天的金陵日報第三版反複閱覽後,個個臉色都很不好看。
這一天的金陵日報,刊登了韓非的《五蠹》部分原文不說,還用大白話進行了翻譯。
在20世紀初期,民國的大家們為了開啟民智,提倡使用白話文。但是那時候的大家們早年都是之乎者也這麽過來的。咋然使用白話文,還是多少有些文縐縐。但是這對於穿越者來說,就完全不是問題。他用大白話翻譯《五蠹》,那絕對能做到淺顯直白。
如此淺白的語句,再加上標點符號的應用,隻要你識字,你就能看懂。隻要你智商正常,你就能聽懂!
法家和儒家是彼此的大敵!即便中華帝國幾千年來都是實行的荀子‘隆禮重法’(表皮是儒家,骨子裏是法家)那一套。但至少表麵上,儒家子弟麵對純粹的法家觀點,那就必須否認和批判!
更不用說,五蠹裏有這麽一句話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混賬!是何等無恥幸進之徒,居然如此蠱惑太孫?《韓非子》這樣的書,也是皇家子弟該看的麽?”
“金陵日報竟然敢刊登這種文章,那張以誠到底還是不是我孔孟子弟?”
“嗬嗬,存之不要發火,發火也沒用。你沒看到這個編者按?人家可是說了,隻原文摘抄,不發表任何觀點。”
“哼,不過是掩耳盜鈴之計!無恥!什麽叫摘抄?所謂五蠹,商人和匠人也是其中之一,為何就恰好是這一類人的段落被抄掉了?”
由不得東林諸君們生氣,甚至有些慌亂。他們在東林書院裏不管怎麽玩,頂天也就是大明的讀書人以及周邊縣府的百姓知道他們。距離稍遠一些的普通百姓們絕對不知道他們東林書院是幹啥的。
但是金陵日報不一樣啊,據聞,現在連長江上遊的四川布政司,北方的北直隸都有人前來訂購報紙了。
而且東林諸君們都很清楚,靠著射雕積累起來的巨大人氣,現在無錫的酒樓裏,諸多食客在聽完了當日的射雕章節後。若是還沒有下席,也是要繼續坐著聽第三版中華曆史和第四版世界曆史的!
如此一來,如《五蠹》這樣的文章,遲早會傳入千家萬戶!
《五蠹》還算好的,畢竟韓非的攻擊火力比較分散。要是哪天這金陵日報的主編喪心病狂到了極致,把墨翟那個孔聖頭號敵人的《非儒》也刊登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