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國家根基已朽(三)
全球戰國最新章節
中華帝國的任何一個朝代,其建立的地基,必然在於中央政府對全國百姓、土地的有效掌握上。中央政府對這個掌握得越牢固,其國力必然越強盛。
但是,元朝的統治實在是太粗疏、粗陋、粗暴……和以前曆代開國君主比起來,老朱接的盤毫無疑問是最爛的。大明根本沒有接受到元朝的戶籍。這沒有戶籍,憑什麽征稅?沒有征到的錢糧,怎麽撫民?怎麽養官?怎麽養兵?怎麽養活朱家那一幫子親戚兒女?
沒有辦法的老朱隻有自己從頭幹。
洪武三年,朱元璋用大白話下了一道聖旨,大概意思是:現在社會安定了,大家要過好日子了。戶部的官員們,你們設計一個表格,然後交給皇帝我審閱通過後,大量印刷,交給下麵的各個州縣。各個州縣的官員,事先要在轄區內充分宣傳、動員。然後組織老百姓們認真的填寫這個表格。百姓們填寫好以後,各級衙門再逐級上交匯總。之後皇帝我會派軍隊裏麵能識字算數的人來進行複查。之後部隊負責人把複查報告交給我本人。
這道聖旨裏的表格,叫做戶帖。長一尺三寸,寬一尺二寸。兩折之後,分為右、中、左三塊。
右邊就是印刷洪武皇帝的聖旨。中間部分要寫明某一戶的籍貫、戶主姓名、家裏男子丁口,女子人數,各自的名字和年齡,以及你是屬於什麽戶(民戶、軍戶、匠戶等),從事何種產業,在哪裏居住等等。
而左邊的三分之一,則是給各級官員簽字之用。除了戶部尚書和戶部侍郎的名字是事先印刷上去之外(必須印刷,不然兩位官爺的手肯定簽斷),其他從郎中開始,員外郎、主事、知縣、縣丞、司吏、典吏……各級官員,層層畫押。
這個畫押可不是讓你隨便畫的。比如說,你是知縣,縣丞交給你本縣的戶帖後,你得認真審閱。如果你及時查出問題來了,你就找縣丞追責。如果你沒有查出問題甚至根本看都沒看稀裏糊塗的簽了字,嗬嗬,等到戶部的官員查出問題來了,那就找你知縣的麻煩!
每一份戶帖都是一式兩聯,一聯交官府,一聯給百姓本人。兩聯之間蓋騎縫章,而且中間還有一排豎寫的字號。兩聯撕開之後,這字號就各有一半:如此便於勘合,最大程度防止偽造。
總之,各級官員層層監督。到了最後還有軍隊派來的人員進行複查甚至下到實地抽查。這戶帖製度算是開始執行下去了。
從洪武三年初到洪武四年年末,明政府當時有效控製的地區全部上交了各地的戶帖。經過戶帖統計,全國總人口五千五百萬餘。
這當然肯定不是全國實際人口,但是大明剛剛立國不久,就有效的掌控了這麽多人口,已經是相當了不得了。
但是,戶帖隻統計了人口。卻沒有統計人口下麵的土地情況。朝廷光靠這個戶帖,根本無法有效征收田稅。
這當然不是老朱的疏漏,相反,這恰恰是他作為一個成熟、穩健、精明的政治家的表現!
大明剛剛建國那會,北方的蒙元還有相當的實力。而老朱手裏是一個爛攤子不說,人才還超級缺乏。與此同時,明帝國的統治區內,從元末時代開始,各地豪強紛紛建立的塢堡還大量存在。也就是說,地方勢力還相當強大。
誰都不傻,皇帝你要統計我們的人口、土地甚至田壟的產出想幹啥?真當我們不知道嗎?我們憑什麽要配合呢?你的軍隊主力這會兒都在北方呢,要是你把我們逼急了,我們集體造反你信不信?
老朱自己都是造反起家的,如何不信?所以,在曆史書上殺伐果斷,心狠手辣的老朱忍了。我不清丈田畝,隻統計人口行不行?
老百姓和地方豪強一聽,哦,這個雖然也不太舒服,但比起前朝還是好了很多的。好吧,那就讓你統計下人口吧。
戶帖製度開始實行後,整整十年,老朱都沒提清丈田畝的事情。
在這十年裏,明朝中央政府收取錢糧的時候,都用了非常粗疏的方法。
因為戶帖隻是單獨統計人口,沒有丈量土地。所以在收取田賦的時候,明朝政府隻能采用民間的土辦法。比如攢撚法、折畝法什麽的。就是大致估算一畝地產出多少,然後你比著這個產出交稅便是。
老百姓當然想方設法的把產出往低了算,麵對這種局麵,老朱還是忍了。
到了洪武十四年,老朱徹底拍垮了蒙元,朝廷的官製改革也完成了,科舉都搞過了,國子監也有了大量的學生作為人才儲備。整個社會慢慢變得安定,生產也開始恢複不說。老朱還搞了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在朝廷上徹底實現了一言九鼎。
這個時候,老朱不怕老百姓造反了。於是,他出手了。
洪武十四年,全國推行裏甲製!
十年前不是弄了戶帖麽?全國的戶數基本是清楚的。那麽,以此為基礎,每一百一十戶為一裏。分為十個裏長和一百戶普通人家。在這一百戶人家裏,每十戶為一甲。
有了裏甲製,首先是朝廷的徭役有了保障。
裏長每年更換,甲首也每年更換。每一年,每甲排一戶應政府的徭役,十個甲一共排出十戶。然後這十戶就到當年輪值裏長那裏報到。由裏長帶著到朝廷指定地點服徭役。
在裏甲製的基礎上,再設立糧長。糧長的主要職責是,到京師領取文書,返回自己的轄區。督促裏長、甲首籌集稅糧。再帶隊解運到指定倉口:田賦就這麽來了。
在因為古代社會交通不便,百姓居住過於分散,基層管理成本過於高昂。導致皇權往往無法下縣的情況下,根植於戶帖製的裏甲製、糧長製,使得大明帝國開始有效的掌控基層。
到了這個時候,老朱下令,戶帖升級。當然,由於是明代,自然不會有戶帖2.0的稱呼。老朱管升級後的戶帖叫:黃冊。
老朱搞戶帖的時候,國家剛剛建立,人才匱乏。所以隻能搞人口登記:隻要派下去的人會數人頭就行。等到升級搞黃冊的時候,老朱的國子監都上千號學生了。這些家夥識文斷字不說,口算心算也沒問題。而且他們還粗略的知道分辨土地好壞,還會簡單的繪畫……這群青年人才再加上已經開始完備的基層政權。嗬嗬……黃冊上的東西就多起來了。
現在呢,這戶帖2.0,呃,不,黃冊上的內容可就不單單統計你家的人口哪。除了你家人口多少,還清楚的記載了你家有多少自耕地,有多少外租地,以及每年該繳稅多少。甚至你該哪一年出去服徭役……
封建國家的農民,對國家的負擔不就是:田賦、人頭稅、徭役和兵役麽?在大明實行衛所製度,軍戶世襲的情況下。黃冊上統計的東西,不就是封建國家對農民索取的全部麽?
再再然後,老朱一直忍到了洪武二十年。在裏甲製成熟,黃冊統計也進入正軌後。才正式的仿效前朝,編製魚鱗圖冊。
從此,黃冊和裏甲製度鎖住了人口的稅費和徭役,魚鱗圖冊和糧長掌控了田地租賦。大明帝國對全國百姓的掌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然,魚鱗圖冊還好一點,畢竟土地就在那裏,變化不是特別大。但黃冊就不一樣了,他統計的基礎是人口。而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一戶的人數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所以,老朱規定,黃冊每十年更新一次。更新的內容,用四柱之法無限循壞。
所謂四柱,就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
舉個例子來說,某書友穿越到洪武十四年時,其家中有穿越者、穿越者那一世的便宜父母,一個妹妹,一個祖母。自家有田五分,租種官田一畝。那麽,這一套資料,就會被知縣派出小吏,在裏長、甲首以及鄉間三老的共同見證下,向你親自宣讀,並讓你簽字畫押。然後寫入洪武十四年的黃冊。然後你家的人頭稅、徭役什麽的,統統就按照這一份資料進行征收。
當然哪,你是穿越者嘛。隨便搞幾項小發明就發財了。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國家新造黃冊的時候,縣裏的小吏再次來排查時,就會驚愕的發現:你家自有田地暴漲到了兩百畝,你家父母繼續建在,你妹妹嫁人了,你祖母去世了。但你除了娶了老婆外,還納了一位小妾,生了三子二女……新增人口七人,去世一人,外嫁一人。你家淨增了五口人。兩百畝田減去五分,你家淨增土地一百九十九畝五分……於是,小吏會再次在裏長、甲首和三老的見證下,向你宣讀你家現有人口、財產。你將按照新的黃冊登記的資料為國家繳稅、服役。
新的黃冊編好後,層層政府審定,最後統一運送到南京的後湖黃冊庫。再由南京國子監的監生們進行複核。
為什麽要監生複核?嗬嗬,老朱作為從最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人,怎麽會不知道基層的問題?
就以上麵那個例子來說。穿越者都能折騰出那麽多錢買那麽多地了。為了少繳稅,他不知道去賄賂甲首、裏長甚至知縣嗎?他買了那麽多地,但若是通過勾連地方官員,把這些增長都抹掉呢?
地方上的資料你可以抹,有本事你潛入後湖把國家收藏的黃冊也抹掉?
每十年,新的黃冊入庫。國子監的監生們其主要工作就是進行核算:你這個裏這次上報的繳稅田地隻有一萬三千畝,比十年前上報的少了五百畝。這五百畝是什麽原因沒有繳稅了?你得給我說出原因來!你說你這裏出了舉人獲得免稅資格是吧?但是你這裏十年裏就出了一個舉人,而且他的土地隻增加了三百畝!說!還有兩百畝到底去哪裏了?
你這個裏十年前上報的戶數是一百一十一戶,其中正戶一百一,還有一戶孤寡。這一次你還是報上來一百一十一戶,但是孤寡那一戶沒有了,卻多了一戶四口之家。說!孤寡那一戶是不是死絕了?多出來的那一戶是不是從附近逃亡來的軍戶?
好了,不用多說了。黃冊以及每十年新造並清點黃冊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再多做強調了。隻要這套製度能夠穩定的持續下去,雖然因為基層的各種,仍然會出一些問題。但是國家的根基是不會壞掉的。有了穩定的根基,大明無論怎麽作死,最多遭受一時的挫折。像劉邦那樣,被打得全軍覆沒後沒幾天就滿血複活是完全可以的。
但,其實,這套製度存在極大的漏洞。而民間的智慧是無窮的,官員們因為種種原因也想方設法破壞這一製度。等到朱由棟來到這裏的時候,這國家的根基,其實已經徹底腐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