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三生有幸> 第四十七章 宣戰

第四十七章 宣戰

  大宋朝新一代的領導班子已然形成。


  ??趙昚登基後,立即加封嶽中麟為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總領三省六部,為文官之首。


  ??楊存中依舊為太尉,掌管兩司三衙,不過這回是有實權的太尉,至少直接統領了殿前司的馬步諸軍。


  ??樞密使則由老帥韓世忠出任。


  ??萬不辭為殿前軍副都指揮使,掌管禦前中軍及禦前諸班直。


  ??田師中在接到宰相嶽中麟的一封信後,主動辭官歸隱,保住了他自己的榮華富貴。由李顯忠接任建康駐紮禦前諸軍都統製一職。


  ??耿著倒是頗有作戰經驗,隻是耳根太軟,容易被人左右局勢,所以調入樞密院,為簽書樞密院事。由劉錡接任鎮江駐紮禦前諸軍都統製一職。鎮江軍兵馬太少,朝廷又將原屬劉光世的池州軍劃撥到鎮江軍的序列。由此,三大軍區整合洗牌完畢。


  ??張石頭被封為正三品的懷化大將軍,這隻是一個寄祿官,沒有實職,顯然朝廷對他另有任用。


  ??而對於朝廷上下,以及地方上的各級官員,嶽中麟並不打算趕盡殺絕。隻是將秦檜當政時期對秦檜極盡阿諛獻媚的少數官員當做典型,罷去官職永不敘用,其他大多數依附秦黨的官員,行政能力還是有的,但品質已不能讓人信任。所以會在將來的數年之內,慢慢由提拔起來的後進者取代。這個換血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哪怕這個數年延長到十數年,必須保證平穩地過渡。


  ??嶽中麟明白,要塑造一根堅強不屈的民族脊梁,首先便要從上而下開始,官員首當其衝。官員若是連一點骨氣都沒有,還如何帶動和教化人民?而對官員的改造,便要從基層對士子的教育開始。


  ??嶽中麟在朝堂上提出了一個觀點,中華美德自古便有八德之說,乃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但是這裏麵缺了一個“勇”字。


  ??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可仍然缺了一個“勇”字。


  ??乃至於孔子的弟子提出的“溫、良、恭、儉、讓”,也獨獨沒有“勇”字。


  ??可見我中華傳統裏,對於人的品性中,“勇”這個品性,是多麽的不在乎,或者是故意將其遺忘。仿佛是讓民眾擁有了“勇”這個品德,便會危及到國家統治。在始終都將“教化順民”作為政治上第一要務的儒家思想來說,人民一旦有“勇”,“俠以武犯禁”,便不容易受到掌控。這是傳統思想中的糟粕,這也是數千年來我中華民族無法一直保持強盛的重要原因。


  ??地處中原,占據了亞洲大陸上最肥沃、氣候最適宜的土地,在這個虎狼環伺的地緣政治中,無勇何以立國?


  ??所以嶽中麟提出了“中華十德”之說,乃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十德,倒是比較容易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因為前麵九德,都是儒家一直以來所提倡的,至於最後一個“勇”字,如今新皇登基,趙昚和宰相嶽中麟又是旗幟鮮明的主戰派,將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有戰事的。那麽這個“勇”字,在當下提出來,便是政治的需要,是“政治正確”。所以“中華十德”很快便得以通過,在全國範圍內的官辦、私辦的學堂,大力宣揚。


  ??嶽中麟心裏話我容易嗎我,費盡心思讓大家夥都認同這十個字,其實前九個字根本不是問題,最後一個字才是關鍵。不要小看“中華十德”中這一個“勇”字,它是塑造我中華民族脊梁的根基。


  ??治完大喪,趙昚便在大慶殿舉行了一場大朝會。各國使節齊齊到場,祝賀新皇登基。其間各國使節也都奉上各自的賀表,言辭也都極盡謙恭,給足了中華上國的麵子。可獨獨金國使節張通古陰陽怪氣的說道:

  ??“大宋陛下,貴國發生的不幸之事,我已派遣快馬回報我皇。想來應該用不了幾個月,我皇對您的冊封詔書,便會送達臨安。可是為何陛下登基,本人作為大金國的國使,卻沒有收到任何新皇上表呢?不要忘了,我大金是你們大宋的宗主國。”


  ??當著各國使節的麵,說出這番話,分明是不打算給新皇帝麵子。趙昚的臉,登時就拉了下來。別看皇帝今年才十七歲,雖長得也是粉雕玉琢,可是一身肅穆的大朝會團龍紋朝服,頭戴通天冠,端坐在禦座之上,不怒自威。


  ??新皇登基以來,兩國之間的第一次交鋒,發生在這萬邦來朝的大朝會上,這是考驗新皇帝執政和外交水平的重要一環。


  ??趙昚早已把老師嶽中麟灌輸給他的那一套理論熟記於心。對於金國,今日若是和和美美的,那麽改日找個時間,與金國使節懇談一番;若是今日故意刁難,那便索性當著天下人亮出底牌。


  ??趙昚的臉色瞬間又恢複了正常,平靜地對著金使張通古道:

  ??“趁著今日的大朝會,朕正式的知會金國,宋金和議宣布作廢。”


  ??此言一出,滿殿嘩然。不僅是金使張通古感到不可思議,各國使節也十分震驚,就連大宋的文武百官也一時繞不過來這個彎子。知道皇上想北伐,可是剛剛登基,國內百業待興,政局還需要進一步恢複平穩,兵馬糧草甚至連一絲的準備都沒有,皇上便單方麵撕毀和議,這不是擺明了拉開架勢就要開戰嗎?

  ??張通古冷冷的看著禦座上年輕俊俏得有些不像話的大宋皇帝趙昚道:


  ??“陛下可知,您這句話意味著什麽?”


  ??趙昚笑道:


  ??“你要戰,我便戰;你不戰,我還要戰!”


  ??這話等於是正式的戰書。金國如今的國情,張通古心中很清楚。用“紙做的老虎”這一詞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廣袤的金國疆域上,去年就已經爆發了白韃靼的汪古部叛亂,渤海人叛亂,還有許多遼人的叛亂。阻樸部和王紀剌部也都躍躍欲試,可以說,金國這個千瘡百孔的大廈,已經四處冒煙,即將傾覆了。若是沒有外力介入,金國凝聚舉族之力,或許還有希望將各地的叛亂消弭掉,畢竟這兩年來反叛的部落都是小股勢力,還沒有整合起來。可若是南宋這個龐然大物一頭紮進來,金國哪裏還有應付的能力?


  ??張通古在外交上也是老油條了,即便心中無比憂愁,也裝的氣勢喧天,昂然道:

  ??“陛下既有此意,我金國又何懼之有?隻是希望陛下不要後悔,將來學你們的先皇,被我大金國擄去圈禁。”


  ??趙昚道:

  ??“既然說到這裏,朕告訴你為什麽朕要單方麵撕毀宋金和議。正是因為你們多年前趁我朝不備,擄我皇族及百姓、占我中原。汝乃撮爾小族、世居我中華之地,本是我大宋子民,卻犯上作亂。明日朕便要詔告天下,為先皇及慘死於金人刀下的百姓報仇,討伐叛逆。”


  ??張通古哈哈大笑道:

  ??“陛下之言說的實在可笑。我大金國何時成為了大宋的子民,又何時成為了大宋朝的叛逆?”


  ??趙昚正色道:

  ??“金之祖先,出自靺鞨氏。靺鞨便是肅慎人。也就是說,肅慎人是金人的祖先。周武王時,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成王時,肅慎氏來朝,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康王時,肅慎複至。《左傳.昭公九年》曰:‘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已屬於我中華領土,肅慎人也是我中華百姓。”


  ??張通古登時氣結!他也是讀書之人,但他是原遼國的士大夫,學問上顯然不如宋朝讀書人那麽博古通今,這些話對於他來說,有的陌生,也有的是知道的。《左傳》誰都熟,但串在一起說,他猛然間有些接受不了。可是人家大宋新皇說的話,斬釘截鐵,若不是字字都有實據,作為皇帝,是絕不敢大放厥詞的。這些話雖然不多,但振聾發聵,他根本無從辯駁。其實要玩文字遊戲,十個張通古,也不是中原大儒的對手。引經據典,這是儒家弟子做學問的基本技巧。


  ??“回去告訴汝皇,我立下的誓,一定要做到;他欠下的債,遲早要還的。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隻要汝皇自去帝號,並遷來臨安居住,朕保完顏皇室一族一世富貴,絕不加害。而且女真一族乃我中華百姓,不分貴賤,朝廷亦會統一劃分土地,使男有所耕、女有所織,想要從事遊牧漁獵的,朝廷亦會有所安置。這些承諾,也包括北方諸族,比如草原部落、原遼人、渤海人等。隻要心存教化,不願一生都在劫掠中生存的人,都可以做我大宋的子民、中華的子民。若是汝皇不聽良言相勸,那麽新仇舊恨,朕必不輕饒。”


  ??金國如今滿身創傷不假,可你南宋恐怕也好不到哪裏吧?張通古不相信南宋和金國打了這麽多年,金國都快崩潰了,南宋能沒事兒?更何況大蛀蟲秦檜剛死,趙昚剛剛登基,新舊權力交替這個檔口,國內局勢的動蕩還沒完全平複吧,就敢妄言開啟滅國戰爭?張通古色厲內荏道:

  ??“危言聳聽,妄自尊大!陛下發下如此豪言壯語,敢問底氣在哪裏?”


  ??趙昚笑了,笑得十分陽光燦爛:

  ??“怎麽,金使想打聽我朝的實力?朕給汝皇一個機會,讓他看清時勢後,再做決斷。朕保證在半年內拿下黃河以南,而且還不出我南朝的一兵一卒。如果到時汝皇仍舊執迷不悟,就休要怪朕言之不預了。”


  ??說罷,趙昚又高聲問道:


  ??“萬不辭何在?”


  ??萬不辭立即出班答道:

  ??“臣在!”


  ??趙昚笑著對金使張通古道:

  ??“看見沒?這位便是我大宋掌管禦前中軍及禦前諸班直的殿前軍副都指揮使,萬不辭將軍。他原本是女真貴族中有名的大將完顏突合速,棄暗投明,其心可表。萬將軍?”


  ??“臣在!”


  ??“朕準你恢複本姓完顏氏,賜你名為:存義。”


  ??“臣完顏存義,叩謝吾皇天恩!”


  ??“凡有女真投誠而來者,朕待其一如大宋子民,官爵錢物不吝賞賜。隻為早日結束國內的戰爭,還天下百姓一個和平的中國。”


  ??說罷,趙昚側眼望向老師嶽中麟,嶽中麟站在禦座下首最近的位置上,滿含讚許的向自己學生點了點頭。完顏突合速的身份,一直讓百官猜測不已,他就像是忽然憑空變出來的一樣,可是他在皇帝身邊的重要位置,使百官根本不能忽略他的來曆。完顏突合速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福國長公主臨死前托付的人。今天通過這個場合,將他捧出,正是要為所有金人做個表率,也為他的身份來曆做了完美的注解。


  ??趙昚嘴角輕揚,臉上的神色更加堅定。


  ??張通古,字樂之、漢族,易州易縣(今屬河北)人。之所以一直仇視大宋,是因為北宋的徽宗趁遼國勢微,與金國一起打劫遼國,加速了遼國的滅亡。但事實上,他內心始終都承認自己的漢家衣冠,即便曾任過遼國高官,也對華夏強盛有著一種渴望,隻是不屑於徽宗與金國海上結盟、趁火打劫這種行為。可是若能讓他在有朝一日親眼目睹到中華大地真正的雄起,那麽他其實是十分期盼的。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