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分批 6

  朝鮮學者一篇論文涉及朝鮮古代也有蒸穀米,附帶提到蒸穀米起源於印度,但也沒有指出印度歷史上什麼時候起已有蒸穀米[5]。倒是該文提到朝鮮的蒸穀米,英語拼音寫作tchin-ssal,這一讀音引起筆者的興趣,因為這正是漢語「蒸糤」的譯音。


  「蒸」不必解釋了,「糤」現在很陌生,但在宋代文獻中為常見,如宋《寶慶四明志》的水稻品種有名「烏糤」,「赤糤」的,《嘉泰會稽志》有名「糤」的(詳見第三章)糤也可作散,陸遊詩:「已炊藟糤珍珠米」,這藟散也即糤。


  浙江台州地區農民至今稱粳米為「糤」,還保留宋以來的口語。可見朝鮮的蒸穀米加工技術很可能即是在宋朝的時候傳入,當時是作為朝鮮的「外來詞」吸收到朝鮮語中去的。


  蒸穀米的名稱因地而異,四川稱火米,廣東稱熟米。


  記載蒸穀米最為明確的是宋代文獻。現代有人研究蒸穀米,將其推前到春秋時代的吳越國,則不可信,因為所依據的材料是趙曄《吳越春秋》卷九「勾踐陰謀外傳」中提到越國因「年穀不登」,向吳王請糴「粟」(即稻)萬石,第二年越國水稻豐收了,特地挑選「精粟而蒸,還於吳」。


  吳王夫差讚賞越國的稻種是嘉種,說:「可留使吾民植之,於是吳種越粟,粟種殺而無生者,吳民大飢。」這段故事只提到越王故意將谷種蒸過,使其喪失發芽力,有意製造吳國的失敗。


  不能把這種蒸殺谷種發芽力的事逕直當作蒸穀米。因為蒸穀米的陶器早在河姆渡遺址中已發現有蒸具「甑」,總不能說7000年前已知道有蒸穀米了。


  南宋吳自牧在其《夢粱錄》「米鋪」條中提到當時臨安(今杭州)的米市上出售的食米品種有l6種之多:「其米有數等,如早米、晚米,新破礱、冬舂、上色白米、中色白米、紅蓮子、黃芒,上稈杭米、糯米、箭子米、黃秈米、蒸米、紅米、黃米、陳米。「其中的蒸米即蒸穀米。《夢粱錄》說當時杭州市供應的食米系通過運河從蘇州、湖州、常州、秀州(今嘉興)及淮、廣等處輸入。以上各地除湖州外,都不產蒸穀米。


  湖州的蒸穀米在方誌中有充分的反映,清順治六年(1649)《長興縣誌》:「湖俗通行冬舂米,秔也,蒸穀米,秈也。」


  康熙四十三年(1704)鄭元慶《湖錄》:「蒸穀米有二種,有蒸谷而舂者,有煼谷而舂者。」(煼即炒)蒸米是宋時的稱呼,清時和炒米合稱為蒸炒米,清代以後才稱蒸穀米。


  名稱的改變也反映加工方法的改變。記載中提到蒸穀米的方誌還有咸豐九年(1859)《南潯鎮志》(汪日楨),光緒九年(1883)重修《湖州府志》,光緒七年(1881)《歸安縣誌》,同年《烏程縣誌》,1917年《雙林鎮志》,道光九年《武康縣誌》,同治十二年(1873)《安吉縣誌》等[6],一般都極簡略。


  只有《雙林鎮志》稍詳:「蒸穀米,西路山鄉謂之熟谷秈,亦曰炒穀米。吾鄉則有是稱。八月杪廣秈登場,將谷蒸熟曬燥而後舂食。然終不及西鄉所出之佳。」這段記述表明蒸穀米要經歷蒸、曬、舂3個加工過程。但據陳學平調查,湖州蒸穀米的加工方法系按蒸谷時加水與否有四種方式:即浴谷蒸、隨浴隨蒸、澆水蒸和干谷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