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無米之炊
會議的主題自然是這次調研的感想和收穫,主要是圍繞文化的發展建設,能夠從這次調研中學習到什麼,受到什麼啟發。
這些人都是最近圍在縣裡領導身邊的官員,都明白從歐陽堅到徐蘭到楊中,都想搞這個文化水城,到處活動,卻也都清楚文化水城這個項目要上實在勉強,不過到了會場,那就得說會場的話,一個個慷慨激昂,天花亂墜,把文化的條件吹捧得比郫城還要優越十倍,不管搞什麼,都會出成績放衛星,蓋壓其它區縣。
葉三省發言是從文化的特點出發,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觀,利用古寺湖,在旅遊開發上做文章,有一些想法是從界溪鎮的石船湖那裡借鑒過來,雖然系統邏輯,但也沒有什麼新意,看得出徐蘭和楊中的失望。
倒是楊中的發言簡短而有針對。
他提出一個加強「服務」的要求,說以後無論做什麼項目,都要有服務的意識,很多環節,要變管理為服務,如果硬體條件不夠,軟體條件就不能再輸。然後是從明月村那裡學到的,請領導和專家來文化,這個行動意味深長,大家各有所思。
總的來說,葉三省認為這次調研收穫是大,但是具體到文化水城這個項目,就看不到啟發了,沒有到達調研的期待。
兩個小時會議后,徐蘭讓艾良才做好會議記錄,向歐陽書記彙報,然後笑著說晚上沒有會議伙食,但你們可以自由安排。
結果她轉身一走,趙鴻就站起身招呼大家,說奉上級指示,今晚由文通公司向諸位請教諮詢一些業務問題,先吃飯後工作,大家想吃什麼?
王度問哪個上級,趙鴻說打死我也不說,詹曉宇說你這個是糊塗飯,正好我也是個糊塗人,那就不嫌棄了,王度說沖你這個態度,我是不想吃這個飯的,但我這個也倔,越不想吃的飯越要吃。
大家哈哈大笑,都知道這是徐蘭安排,如果由政府這邊安排,不好處理,心照不宣地跟著趙鴻離開,令葉三省詫異的是,楊中居然也沒有跟著徐蘭離開,而是要參加晚上的飯局。
葉三省自然也不會裝清高逃跑,他也一直想找機會融入文化官場,跟文化的這些小諸侯親近,這算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這也是他第一次跟文化的官員們這樣接觸吧?
到了大相國食府,十二人坐了一個大圓桌,連艾良才都沒有缺席,陣容鼎盛。
山中無考慮,助理稱大王,楊中自然坐了首位,單是他那個城關鎮書記也坐得住這個座位,艾良才調研路上承擔了服務工作,現在恢復了他要害部門官員的權威,坐了楊中身邊,其它官員你推我搡,鬧了近十分鐘才坐定位置,葉三省乖乖地主動坐到末座。
飯局自然是以楊縣長助理為主,不過話語權由王度和詹曉宇掌握,王度是老資格,文化官場的活地圖,手中掌握五個局,心裡裝著整個文化官場的人和事,這樣的實力派本土官員哪個城市的官場都有,跟義雙交通局長汪雨差不多,如果上升到江城,就是劉成家。
詹曉宇是因為他在招商局,頭腦靈活,嘴皮子強,當然,也正是因為這兩點,他才被安排在招商上。
飯局開始,就是一陣狂風暴雨,這也是區縣慣常的程序,葉三省一下就被灌了小半斤,心想酒量稍微淺一些,第一輪就要掛免戰牌。
一桌之中,都是正科級實職,只有葉三省一個人是副科級,而且是相對邊緣的團*委,前天在中巴車上葉三省就意識到了,所以擺正自己姿態,主動微笑,但是一桌人都沒有人冷落他,輕視他,不僅是因為他曾經做過市*委書記的秘書,也是因為他的傳奇經歷,無論是臨江新城,寶來山藝術村還是義雙一山一湖的旅遊開發,都是這個初出茅廬的政府新人搗鼓出來的閃亮政績,徐蘭特意召他參加調研,就說明他在縣裡主官心中的份量,熟悉的人像王度不說,陌生人都互相三杯,然後互相電話,相約兩個部門加強合作,兩個人也加強約酒。
葉三省一邊敬酒一邊留神楊中,心中感慨萬千。
楊中不僅接受敬酒,而且主動出擊,一一跟所有人互敬,完全不像是臨江鎮時不近人情,不苛言笑。
當然,臨江鎮基本都是下屬,現在這一桌,都是文化官場的實力派,跟他差不多勢均力敵,所以他得應酬,但是葉三省還是覺得,楊中肯定有些變化,比如在明月村,也跟一些不相干的人應酬。
這是不是因為他的位置換了,或者說年齡增長,覺得要適當地調整思維和態度?
這跟自己到團*委就考慮要這兩年要苦練內功,夾起尾巴作人一樣的思路?
——雖然,樹欲靜而風不止,他還是躲不過,被一些人和事圈住。
喝到八點半,大家都差不多到量了,這個年齡段的官員,除了少數,都不太喜歡唱歌,而是喜歡麻將或者繼續宵夜,趙鴻招呼一伙人去茶樓賭博,王度招呼一伙人現在就去宵夜,而且馬上開始繼續約人,只剩下楊中和葉三省一起告辭。
上計程車前,楊中對葉三省說:「別人我管不了,你得拿一個可操作的方案出來。」
葉三省回到出租屋,感覺壓力山大。
倘若是以前,領導專門給自己安排任務,那是榮幸好興奮,可是現在,只覺得心情沉重,這真是無米之炊啊!
跟易濤通電話,他們今天順利交接,正在大排檔慶祝。那些解聘的醫生,也談過話了,主要由鍾滿昌父子去安撫補償,跟他們無關,續聘的醫生也簡單地一一談了話,這周重新簽訂續聘合同,這周還要重新整理裝修一下醫院,反正事也挺多的,葉三省說今天喝多了,也想不到該提醒什麼,反正你們就先做,明天周五,回江城見面再說。
周五上午,他接到出版社編輯的電話,說書已經開始發行上市,各大網站和書店都開始發貨,社裡覺得這不算是部很嚴肅的學術著作,希望走一走市場,然後就是問他這方的新書發布會或者研討會什麼時候做,怎麼做,但一定要抓緊。
葉三省趕緊說我考慮一下,下周一給您回話。
當初凌明山推薦這本書出版,結果得到了省政府很多搞理論研究的人領導欣賞,比如政研室副主任許橋,葉三省心裡也充滿熱望,後來搜集到許橋的一些理論文章一看,比如《政府的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心裡冰涼,那才是高屋建瓴,目光敏銳的真知灼見,相比之下自己那真是小學生作文,唯一可取的地方是自己的親身經驗,對於領導決策,專家研究,激勵同僚有一些價值,就斷了從這個方面閃亮登場的念頭,但要說不做這個發布會或者研討會,心裡還是有些不舍。
畢竟是自己了的作品,畢竟不是雞肋,畢竟這也是一個聯繫凌明山,聯繫更高層領導的紐帶,到時不管在江城還是在省城邀請一批專家,領導來,對自己的成長都是一個強大的助力,也會寫進自己的履歷。
但是現在做這個,是不是與自己窩在團*委練內功的戰略相違呢?
嘆一口氣,反正都這樣了,反正都被楊中盯著不放,反正都不可能韜光養晦,那就做一下吧。
想到凌明山,心念一動,何不就文化水城這個項目向凌明山求教呢?
歐陽堅和楊中都盯著周仲榮,盯著姬中恆這些主要領導,盯著能夠決定這個項目命運的資方,可是能夠決定這個項目的,還不止他們,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比如常務副市長啊,尤其是江城的常務副市長是凌明山。
從這裡開始,葉三省想到,何不廣泛撒網,向更多的人請教呢?比如聶作家他們一夥文化名家,比如谷陵這種老政府,比如蔣爾雲這種一直思考這類問題的領導,這也是趁機問候的一個契機啊。
對,還要做調研,比如對文化這座縣城各個階層的調研,就像自己當初在臨江鎮一樣,調查研究,是我們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優良傳統,自己竟然一時忘記了。
說干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