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瘋話
今日若是父皇不見他,只怕太子在父皇的心中,便真的站穩了腳。日後太子再做什麼,父皇都會記得今日,如此,他這些年的罪豈不是白遭了?
太和殿內,皇帝正坐在榻子上,同淑妃說話。
張公公又進來了:「皇上,六皇子殿下還在外面跪著,說一定要今日見到皇上才行。」
「怎的就得今日?朕今日乏了,讓他回去!」皇帝皺眉。
張公公猶豫了一下:「皇上,殿下的身子骨有些撐不住了,奴才瞧著好像是隨時都會暈倒了一樣,要是再這麼下去的話,只怕是殿下……」
皇帝忍不住生氣,可一想到那是他最看重的兒子,在加上這孩子……皇帝揉了揉眉心。
淑妃倒是笑了:「皇上,這六皇子平日里都是不聲不響的,如今想要見您,還這麼堅持,想來是有什麼大事的,臣妾便先告退了。」
「你且去後邊待會兒吧,朕得看看他。」
皇帝也很無奈。
「是,臣妾遵命。」
淑妃笑呵呵的轉身去了這殿內的后屋去,心中則是忍不住佩服齊妃。
那齊妃,平日里看著不聲不響的,可卻是會生養,一個兒子,竟能讓皇上煩惱之後,還會妥協。哪怕是王貴妃還活著,生了子嗣。
只怕都未必能如同六皇子一樣入皇上的眼吧?
也不知齊妃那冷淡的性子,是如何生出了六皇子這般人物的。
要不是當年的先皇后留了一手,只怕如今這整個後宮,都是人家齊妃的了。
這人得寵不過是一時的,可若是能讓皇上為了你改變自己的原則,那才是真正的厲害。
就在齊妃感慨的時候,六皇子已經讓張公公給引領了進來。
六皇子的面色蒼白,看上去虛弱極了。
一見到他人,皇帝頓時的就少了不想見他的抵觸感。
「皇兒這是怎麼了?如何又要見朕?」皇帝皺眉。
齊明漓卻是苦澀的笑了:「父皇,兒臣心中難受,無法開解自己,讓自己想通。只怕這樣下去,是要魔怔的。只想著小的時候,父皇對兒臣的種種教導。
父皇既是父親,又是兒臣的先生。
所以,兒臣想要求父皇聽聽兒臣的瘋話。
等瘋話過了,父皇忘了,兒臣也忘了。」
六皇子低聲說道。
皇帝聞言一愣。
他本不想見這個皇兒,是想著他如今才剛要原諒太子,他就過來,未免有些功利的意思,結果,竟是半個字都沒有提起太子。
「原來是這,你我父子之間,也的確是許久沒有談心了。你且說說看吧。」皇帝溫和道。
「多謝父皇。不知父皇,可否屏退左右?」六皇子低聲問道。
聲音依舊很是冷清。
齊明漓這話,倒是讓皇帝微微一愣,看看他,想了一下便道:「張公公,你且出去吧,朕與六皇子說說話。」
「是。奴才告退。」
張公公下去了,皇帝便道:「坐下說吧,朕已許多年沒與你這般說過話了,自你病了,朕便沒怎麼再看過你,皇兒可有怪罪過朕?」
齊明漓搖頭。
「宮中是個現實的地方,雖是一家人,可奴才的態度卻是不同的,若是沒有父皇照顧,兒臣只怕是早就要被磋磨死了。如何能夠過的這般好?
父皇雖不曾去見過兒臣,可兒臣知道,父皇有為兒臣打算的。」
齊明漓道。
語氣不卑不亢,亦不怨。
皇帝最喜的,便是六皇子這脾氣,在一個,便是他聰明。
這些年雖他沒有再去關注過,可卻是總能從屬下的口中得知六皇子之才。而每每知道之後,便會對先皇后更加怨懟。若非是因為先皇后的一己之私。
他如今就不會再為後人擔心了。
皇朝到如今,已經上千年之久,乃是真正的王朝。
然而這麼多年了,前朝之人,卻一直還有。
就好像是殺之不盡。總有人記得那個王朝。這就像是壓在他身上的一座山一般,讓他無法呼吸。
他與先皇不同,先皇懷柔,可他卻只想殺盡了這些人。
他的江山,如何能允許那些臭蟲存在?
然而,這幾年他開始漸漸地力不從心,也漸漸地明白了,有些事情,以殺止殺是沒有用的。前朝的人對前朝的喜愛,那是人心。
他殺得盡天下人,可卻誅不滅人心。
這是要一代代的累積下來。
而他選擇的,便是六皇子。
只有一個驚才絕艷讓人折服的皇帝,才會讓那些孤高的殘留者,成為他的子民。成為這皇朝真正的子民。
結果這些都讓先皇后給毀了,他如何能不惱!
「皇兒,你……」
「父皇,兒臣今日要與父皇說的,只是一些瘋話,還請父皇聽過之後,不要怪罪兒臣,也不要生氣。兒臣感激不盡。」
「你且說吧。」
皇帝耐著性子道。
「父皇,兒臣喜歡一個姑娘。」齊明漓道。
「這是好事啊,是誰家的姑娘?可有家世?若是沒有也無妨,朕會為你賜婚,會給她一個體面。朕的皇兒已經多年沒提過這些事情了。
你的皇兄們也都有了皇子妃,就連老九,朕今日都給他賜婚了,如何就能差了你一個?」
皇帝笑呵呵的說道。
齊明漓卻也是笑了:「若只是這般,又如何能是瘋話呢?兒臣桎梏在明鏡宮中,整日里以畫作為伴,有一日,宮中流傳了一幅畫。
一副畫了太子皇兄模樣的畫。
那畫好像是有生命一般,如火,熱情。兒臣很想見見那畫師,也想要那畫師,為兒臣作畫。
母妃一向疼愛兒臣,兒臣想要什麼,她都會努力去為兒臣去得來的。後來,她找來了畫師,那是個姑娘,這姑娘果然的會作畫。
一如兒臣想的那樣。」
「好了……皇兒,你不必說下去了。你累了。」皇帝的面色陰沉,聽到這兒,他哪裡還有什麼不明白的?
可齊明漓卻是沒有止住,而是繼續道:「兒臣喜歡她的畫作,亦喜歡她。兒臣很想娶她,母妃問兒臣,可想要她。可兒臣自知身子差。
不想毀了她。
只拒絕了。然而……卻依舊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