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扶宋從皇帝住我家開始> 第217章 一意孤行

第217章 一意孤行

  話回紹定三年春,蒙古興兵之事剛剛傳入臨安城。


  樞密院大堂,左相崔與之、右相陳貴誼、刑部尚書喬行簡、吏部尚書鄭清之、兵部尚書魏了翁五人齊聚此地。


  “崔相,蒙人此次攻偽夏可謂精兵齊出,皇帝領軍,拖雷輔戰,西夏危矣,我等如何是好?”


  陳貴誼自任右相以來整頓史治,將在朝的寄俸官外派地方安置,又上書削其薪俸,使皇帝謹慎任命奉祠官,而現在他又在製定對奉祠官的篩選法令,一旦此法令經過趙官家的點頭,那麽凡有行酷,貪汙,弄權,枉法等差遣經曆的職官都不能請求奉祠。


  這無疑是一項大吏法,期間不知要得罪多少文臣武將,但陳貴誼還是毅然決然的在做此事,而且現在是緊要關頭,打壓朝內聲勢一旦轉移到外戰身上,陳貴誼害怕此令會無疾而終。


  “正甫不必憂心,即便西邊與蒙古開戰,朝內該推行的法令還是要強製措施,老夫隻要不閉眼, 這萬萬千的乞奉官就要給老夫打起十二分精神, 不僅現在不讓貪官枉法者奉祠,而且要追究舊人過失, 一旦坐實,老夫要把他們這些年吃進去的全部打吐出來,本朝恩濃,不殺文士, 但沒說不讓刺配三千裏, 台州地廣,種糧食的人缺的緊。”


  凡政策實行需上行下效,自導倒史案之後高官層的風氣逐漸清流化,加之皇帝勤勉, 臨安府數十年的奢靡之風也在一點一點的改變。


  且趙官家任用崔與之為輔朝第一人有利有弊, 崔與之出身嶺南,在朝中根基淺,加之老帥正直, 很少有攀附門路,但正因為如此崔與之才能放開手腳幫清流們施展他們的政令,用崔與之的話來說一時的罵名算個甚,當初全績還背著弑殺君王的名頭呢。


  “西涼戰事一起,朝中自不能袖手旁觀,不過篩選令引出了不少文筆精湛的家夥,他們現在的著墨點是整個朝廷高官,百姓不明真相, 皆是議論紛紛。”


  魏了翁被高稼的影響一直是主戰派, 對蒙古,亦對金人, 明明背著大文豪的身份, 卻是個脾氣火爆的老頭。


  “戰亦可,但金人不能不防, 最好讓金蒙形成耗戰之勢, 期間也可讓曹友聞加強三觀五州防禦。”


  喬行簡一開始貫徹的思想就是主和, 以前的朝廷需要休養生息, 現在的朝廷更需要發展,一打起來, 全國吃緊,這幾年初見的成效也就白費了。


  “金人不是傻子, 隻怕他們也抱著同樣的想法,左右一推諉,反倒便宜了蒙古人,西夏一滅,西涼局勢就更難防守了。”鄭清之是史案舊臣,也是現存史黨中官位最高的一人,與京西湖北安撫司參議官史嵩之,臨安知府餘天賜成三足鼎立。而現史黨的核心人物史嵩之已在參議官位置上呆了三年,且以他的資曆完全可以出任處置使或者襄陽知府, 故而鄭清之在朝一直是謹言慎行,生怕出了差錯, 畢竟這事全績在官家麵前的人情,而官家超然世外不受束縛,說變臉就變臉了。


  “何人嚼的舌根?說來聽聽。”崔與之目色不善的問道。


  “台、殿、察三院的名筆們, 還有不少內侍省的大夫,說誰的都有,最多的當然是我們全帥了。”陳貴誼一副調侃的語氣。


  “好嘛, 諫官就是這麽給皇帝納忠言的嗎?還有這些宦官又是收了何人的好處,竟敢如此明目張膽!他們都說了什麽?”


  “說冶功殺了濟王,把控軍政,川陝曹友聞、山東彭義斌、荊襄孟珙、兩淮趙葵、京都杜杲都是他的黨羽,如今又添了福建陳韡,台州徐清叟,大宋天下八成兵馬都在他手中,隻手遮天,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鄭清之比起那些文章上的語言說的還十分含蓄。


  崔與之聞言長舒了一口氣,麵帶羨慕的說道:“是啊, 何止八成,大宋軍旅何人不識墨衣花帥名頭,他才二十有七啊,由史入官,由官入將,不過十年, 驀然回首,老夫都該仰望他的功績了。大宋幸哉,官家幸哉啊。”


  “我若是冶功,絕對比他現在更囂張,更跋扈。”


  “哈哈哈!”


  樞密院中響起了眾人的笑聲,許久不止。


  同日,慈明殿。


  楊太後自還政趙官家後便常在此殿居住,不過楊太後雖然撤了垂簾,但趙官家對其十分恭敬,凡遇家國大事都會來詢問楊太後的意見,此次也不例外。


  晌午時分,趙官家派人來知會楊太後,說是午後要來請安,楊太後得知,立即命人備下午膳,又派內侍請來了皇後謝道清。


  時見正殿。


  “兒臣拜見母後。”二十歲的謝道清加持鳳冠已三年有餘,如今行為舉止典雅貴氣,母儀之風初顯。


  “聖人來了,快,給聖人賜座。”謝皇後是楊太後欽定的後宮正主,自然對其十分喜愛。


  “母後,今日召兒臣,是有事情吩咐?”謝道清小心翼翼的問道,她與趙官家保持著相敬如賓的態度,她自己也明白自己的靠山是誰,故而一直對楊太後唯命是從。


  “無事無事,今日官家要來宮中問安,咱娘三聚一聚。”楊太後笑起來慈眉善目,但眼中還是藏著幾分憂慮:“聖人與官家已作天合三載,是時候為大宋沿脈續昌,聖人可將此事放在心上?”


  謝道清聞言臉色微紅,吱唔間有些扭捏:“母後也知官家性格,他呀,整日忙碌國事,閱卷三更,五更又起,旁人誰也勸不住。”


  “這怎麽行?官家乃天下共主,不上心身體,久累成疾啊,待會兒哀家要好好說一說他。”楊太後對趙官家如今的態度十分欣慰,暗歎自己給大宋找了一個好皇帝,也算對得起先帝了。


  “有勞母後了。”


  “哦,對了,近來你在宮中有沒有聽到什麽風聲?”楊太後微微調整坐姿,向後斜靠。


  “聽了一些,雜亂難入耳。”謝道清禮貌回應。


  “都聽了些什麽?”


  “多是說崔相與全五哥的。”


  謝道清也是個慧心人,沒有稱呼全帥,也沒有說什麽指揮使,而是跟著趙官家的稱呼尊全績為五哥,無形之中將全績列為了自家人。


  “全五,哀家也見過,心思縝密,是個讓人琢磨不透的人物。”楊太後很明顯受了風向的影響,眾口如川,哪怕一次不信,有人說上千百次,難免也有捕風捉影。


  “全家五哥近來辟台州,平定晏彪之亂,人本不在京城,故而有些居心叵測之輩潑些髒水,趙官家對此並沒放在心上。”謝道清與趙昀同床三載,從趙昀口中聽到最多的名字就是全績,但凡說起全績,趙昀全是褒揚之詞,謝道清也難免受影響,對全績甚是信任。


  “哀家並沒有說全績的錯處,他對大宋來說的確是挽狂瀾之人,哀家也慶幸大宋出了這樣一個墨衣花帥,不過有些話說的也是實情,曹友聞、彭義斌、杜杲、杜範、吳潛等流都是全五一手提拔,而趙葵、史嵩之又與他同列沂王幕僚,從龍舊臣,私交之好情同兄弟,至於孟珙本是獨擋一麵的帥才,如今奏文答子遇言便是全帥之見如何如何,再加上全五新立的東南之功,哪怕他自己沒有這個意願,但事實就擺在麵前,大宋百營,內外千將皆以全績馬首是瞻,這可不是什麽好兆頭。”


  “那母後說說什麽是好兆頭,三軍諸將形同散沙,軍旅也施行強幹弱枝,把大宋最能打的兵馬都調回臨安城嗎?”


  人未到話先到,左右內侍跪了一地,一清瘦高挑的身影走入大殿,身著紫袍,頭戴玉簪,正是意氣風發的大宋官家趙大郎。


  趙昀其實已經在門外站了許久,對於二人的交談也聽得一清二楚,此刻現身是著實聽不下去了,生怕楊太後受了奸人挑撥。


  “兒臣拜見母後。”趙昀站定身形,一改方才的霸氣言語,笑盈盈的向楊太後拱手施禮,此番收放自如,已得帝王心術。


  “官家怎來的這麽晚?快快落座,哀家讓人上菜。”楊太後笑意回應。


  “如此正好,朕從上午到現在滴米未進,腹中餓的緊,還是太後知道心疼朕,不像這滿朝文武,天天給朕找麻煩。”


  趙昀大步走到謝道清身側,背對其身展開臂膀,謝道清會意搖頭一笑,為趙昀脫去外衣。


  “官家以國事為重,哀家甚慰,不過還是要保重龍體。”


  “你又與母後抱怨了?”趙昀白了一眼謝道清。


  “沒,隻是說些家常,我哪敢說官家的不是啊。”謝道清順手將衣袍交給內侍,安頓趙昀坐下。


  “母後,朕現在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加之大宋江山內憂外患,操勞些也是應該的。”趙昀飲了一口茶水說道。


  “官家似乎不太喜歡有人評說全五。”


  “不是不喜,那些筆頭文章,背後耳舌不聽也罷,若是這些搬弄是非的人能夠立下與五哥比肩的功績,朕重用他也無妨,隻可惜這些人嘛,唉!算了不多說了,任由他們添添錦繡文章吧。”


  趙昀說話間起身,走上高台扶楊太後落座飯桌。


  “這麽說來蒙古此次動兵,官家已經有了人選?”


  “還說甚人選,任命五哥為西涼節度使,關外都統製,川蜀兵馬指揮使的聖旨已經在路上了,不出意外的話,月底五哥就應該從福州動身了。”趙官家根本沒想過考慮第二人選,甚至一旦打起來荊襄處置使的名頭都要暫代在全績身上,正如趙官家所言,一切都是空談,能打勝仗才是關鍵。


  “官家如此安排,哀家也不必多說了,不過此戰之後官家應該把全五召回京城了,三十而立,布衣宰相,不正是官家對全五的期許嗎?”楊太後還是想用高官厚祿來弱化全績手中的兵權。


  “母後其實不必有此憂慮,母後真應該去看看五哥近半年來上的答子。”趙昀真的是餓了,手中筷子接連夾菜。


  “哦,他是怎麽說的?”


  “辭帥入州府,為一知州事,造福一方百姓。”


  “全五這人向來知進退,不過官家不能寒了臣工的心。”


  “他想做,朕還不願意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