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泉州
話說全績領軍航海而下,不足半月已至福建境內。
二月十五,見晉江城刺桐港。
港口開闊百餘丈,冬日泊船數千船,各色旗幟林立,遙望港口熱鬧,人流擁擠,商販叫賣之聲不絕於耳,隻歎大負大宋第一港之盛名。
正午時分,海麵起風帆,片刻間,千帆齊揚,高飄大宋旗,好是熱鬧,引得眾人注目。
“官船?那來的這麽多水師?”
“估計是來收拾晏頭陀的,汀州鬧的很凶,死了好多人。”
“還是泉州好,福建一亂,泉州居首護,朝廷不敢棄了這寶地。”
說話間,港口巡甲已將此景報管事,船未靠港,已見大批官衣客。
一個時辰後,全績與安撫一眾官吏下船入港,一位官員領眾吏迎上前來。
“敢問哪位是全經略?”官員拱手,做的恭敬,說話也取巧,一不稱全帥,二不喚指揮使,用的是經略安撫使之職。
“某正是,閣下何人?”全績回禮應答。
“久聞全經略之威名,今日一見果真是氣度不凡,下官市舶司提舉李韶拜見官長。”
李韶,字元善,號竹湖,連江縣城人。生於大宋慶元三年。自幼聰慧過人,五歲便能賦詩。嘉定四年與其兄李寧之為同榜進士,初任南雄教授,後調慶元。任教授時,丞相史彌運曾薦士欲充學職,韶持正不給。祭酒袁燮要求劃給學宮隙地供其建房,亦被韶拒絕,燮遂懷恨在心,乃暗中彈劾李韶。韶就任期間,勤於政事,對政見常有獨到見解。且忠直敢言,為一般人所難啟及,也受過官家讚賞。
“原是李提舉,失敬。”
市舶司在泉州及至福建都是特殊的存在,由於朝廷南渡,朝廷兵政冗費,而市舶司每年向朝廷交納的稅收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故而市舶司衙門也由地方收歸朝廷直轄,其官長也由地方官兼任變為專職專差,李韶這個差遣比一般正六品官大的多。
“全經略此行,朝廷給福建各州府都發了明旨,市舶司也願為全經略大開方便之門,凡財凡力,隻需全經略一句話。”其實在寧宗之後,安撫使己成閑職,但官家此次給予全績的完全是經略相公的權力,李韶又對全績很是神往,故而顯的有些殷勤。
“那就有勞李提舉了,請。”全績初來,對各方不太熟悉,對李韶也談不上熱情,說話間全績微微側目:“餘玠何在?”
“末將在。”如今禁軍中杜杲以穩重聞名,故而全績將其留在臨安,打點朝中事宜,而餘玠便成了全績掛在口邊的愛將。
“水師在港外下寨,禁軍在晉江城外紮營。”
“是,全帥。”
繼,全績與李韶向晉江城方向同行,但還未去出港口,又來一眾官吏,為首官員見李韶恭身陪同,立刻迎向全績。
“下官泉州知府鄒應龍拜見指揮使。”
鄒應龍,字景初,泰寧城人,少時家境貧寒,胸懷大誌,熟讀百家,於慶元二年高中狀元,曾反對韓侘胄出兵,斥責韓侘胄專權被貶出京,嘉定元年,鄒應龍應召入京任中書舍人兼太子諭德、左庶子。同年六月,鄒應龍以戶部尚書銜出使金國。翌年,鄒應龍被擢升為禮部侍郎、給事中仍兼太子詹事、左庶子,擔負皇室子孫的教學。但在二年與史彌遠政見不合,被貶為泉州知州,在政期間愛民如子,廣行仁政。
寶慶元年鄒應龍應召入京,被授予工部尚書、兼修國史及實錄院修撰,繼而授刑部尚書,知貢舉。但好景不長,史彌遠在新帝上任之時黨同伐異,鄒應龍力爭要留住魏了翁、真德秀,不惜與史彌遠鬧翻臉。要求被朝廷拒絕後,鄒應龍主動提出自己外放,他以敷文閣學士再次出任贛州知府。即使這樣,史彌遠一黨還是不肯放過鄒應龍,他們唆使言官以鄒應龍在任地方官時擅自懲治宗室、裁減兵餉等事進行彈劾。鄒應龍一氣之下,辭官回鄉。
直至倒史案後,五十有餘的鄒應龍再次被啟用,任敷文閣學士,二知泉州。
“景初先生快快請起,績久聞先生之名,對先生才德仰慕至極。”全績雙手扶起鄒應龍笑道。
“慚愧慚愧,與指揮使一比,老朽百無一用。”鄒應龍本以為此生再無機會出仕,但全績橫空出現給了大宋希望,同樣給了鄒應龍希望,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多年夙願便償,老來足矣:“指揮使,下官已經清理出安撫司衙門,州府一應文武,皆由指揮使調配。”
“好,甚好,多謝景初先生相助。”全績現在切實感受到了大宋官場風氣轉變,至少地方官員多了不少忠貞之人。
值此刻,第三批官吏也到了。
“下官趙汝適拜見全帥。”
趙汝適,字伯可,大宋宗室,進士出身,時任朝請大夫、知南外宗正事。
“趙知事請起。”
南外宗正司衙門,管轄大宋南外宗親,靖康之難,汴京淪陷;高宗南渡,宗室四遷。大宗正司移江寧,繼遷廣州,再回遷臨安;南外宗正司移京口,再移明州,於建炎三年遷置泉州。
對泉州來趙宋宗親的入駐絕對是一件好事,帶來了皇權,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經濟和文化,使泉州迎來了對外開放的難得時機。在社會各方的努力下,泉州的潛能被挖掘和調動起來。這股巨大的潛能,推動著泉州社會的迅猛發展,不及百年繁榮昌盛。
“全帥,官家已來書信,讓眾宗親鼎力支持全帥,全帥若有吩咐,盡管直言。”
當然市舶司、府衙、敦宗院都是可直達朝廷,在泉州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且南外宗親在福建紮根多年,勢力廣布官、軍、士、賈、工、農、藝、雜各界,有他們支持,全帥的福建之行可順暢許久。
“三位,績知道爾等的好意,也心存感激,但績初來福建,諸事不明,還需多方探查,待有用三位的地方績定會直言,三位請!”全績不動生色的說道。
“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