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必須保密的蟲降
登陸頁麵,看到有個標價為1000元的定金鏈接被人拍下二十份,備注是“山西陽泉賈女士支付定金”。看到這個姓氏,我總覺得是個假姓,當然這都無所謂,錢是真的最重要。貨款已經到位,我心情相當激動,上次賣給白領小藍的蟲降粉隻有八千塊,也就是說,這樁生意能賺到一萬二,簡直比驅邪生意還好賺,而且不用折騰到客戶家,也不用跑到泰國,真是坐在家裏鈔票就能掉在腦袋上。立刻給高雄打電話,讓他有空去一趟孔敬,幫我找阿讚南雅弄些蟲降粉來,就要上次的那種,她是細心人,應該有記錄的。
“辛苦費怎麽算?”高雄聲音發懶地問。我說照舊,給你五千泰銖。
高雄說:“你小子這麽大方,又賺了客戶多少錢?”我實話實說賺得不多,一萬二人民幣而已。高雄咒罵,說他在泰國本地的生意,蟲降粉出貨價也就是賺個一萬泰銖左右,我怎麽都能賺到五萬多。
“這是網絡,”我笑著回答,“全中國的人民都會上網,為了達到目的,多出幾千塊錢不算事,畢竟中國人多,十好幾億呢,泰國才多少人,而且中國人的收入怎麽也比泰國高吧?高老板是不是也在考慮學會在網上賣佛牌?”
高雄說:“算了吧,我看到電腦就頭疼,那錢還是留給你小子賺,隻要你從我這裏要貨就行!”我哈哈大笑,說當然沒問題,我吃肉肯定不會讓你喝湯,一塊肉也得分你兩口。高雄哼了聲,說我翅膀硬了,說話底氣也足。掛斷電話,我躺在床上很感慨,回想起當初到泰國被女導遊小梅坑的時候,真是求助無門,兜裏比臉還幹淨,典型的窩囊屌絲,而現在短短兩年多,我已經成了來往於中泰兩國的佛牌商人,年收入輕鬆幾十萬,真是三起三落活到老。
第二天中午高雄打電話告訴我,阿讚南雅家裏沒有人,我立刻給阿讚南雅打電話,她卻說正在前往清邁的路上,要在山裏修法兩個月,這段時間無法接任何生意。怪不得,我通知高雄,他很生氣:“你小子為什麽不事先聯係好?”我無奈地說沒想到南雅還要去山裏,這可怎麽辦。
高雄哼了聲:“活人還有被尿給憋死的嗎?認識阿讚南雅之前,我不也照常接蟲降生意。讓我想想……在烏隆有個會下蟲降的師傅,我現在聯係,你聽我的消息吧。”我立刻說那就拜托高老板啦。
兩小時後高雄來電,說已經順利拿到蟲降粉,這位師傅的蟲降術也相當不錯,之前也在雲南自己煉過蠱蟲,無論功效還是用法,都和阿讚南雅基本相同。但價錢比南雅要略高些,得五萬泰銖。他這就趕回曼穀,到機場讓空姐帶到北京去,還拍了照片發彩信給我。是一盒什麽壯骨粉,裏麵有十個小玻璃瓶,都裝著淺灰色的粉末,從外表看完全相同,沒任何區別。當然,不能混得太明顯,以防引人注意,肯定是有什麽暗記。再看彩信配的文字,寫著:“三瓶蓋膠塞內部塗有油漆點,塗紅漆的是蟲降粉,塗藍漆的是半月用,塗綠漆的是解降粉。”
我把文字內容轉發給賈女士,告訴她貨到手後一定要先查看瓶蓋內側的油漆點,以免弄混。把壯骨粉當成蟲降粉給人使用倒還在其次,要是把蟲降粉當成壯骨粉扔掉,那就麻煩了。等航班到了北京,貨運公司的朋友找快遞郵寄到陽泉。沒幾天,賈女士就給我打來電話,說貨已經收到,那三瓶膠塞裏塗有油漆的已經單獨拿出來,剩下的七瓶壯骨粉扔了,問我具體怎麽用。
“很簡單,找不超過30度的溫水,自來水、礦泉水和純淨水都行,要是沒有溫水就用常溫的,千萬不能是熱水或者冰水。”我告訴她,“把蟲降粉混入清水攪勻,充分溶解後,外表看起來還跟清水一樣,什麽雜質都沒有,就可以給對方服下去。混進茶水和飲料、湯羹中也可,但不能是冰的或熱的。服下去後,大概三到五天起效,會有各種症狀,不固定,因人的體質而異,但最後都是身上生惡瘡,流膿發臭,什麽也做不了,隻能躺著。從發病開始算起,最多十五天就要服藍漆瓶中的粉末,能暫時保證蠱蟲不開始吞噬人的內髒和血管,要是不給服或超時太長,可能對方就難活過來。這種粉末隻要米粒那麽多就可以起效,總共大約能用三十次左右,合一年多,怎麽也夠了。綠漆瓶中的解降粉,跟紅漆瓶的蟲降粉使用方法相同,能徹底解除對方的蟲降,休息一到兩個月,身體就能痊愈。另外要注意,每組粉末都是以經咒加持而煉出來的,解降粉隻有一種,要是不小心弄丟或者損壞,可沒有備用的再提供給你,隻能由降頭師親自到場,才能把對方體內的蠱蟲解除。所以,這三種粉末都要保存在陰涼幹燥處,不能高溫潮濕,更不能加熱。”
賈女士邊聽邊發出嗯嗯的聲音,估計是在認真記錄。雖然生意基本做成,但我還是很好奇她要搞的人是誰。於是我撒了個謊,對賈女士說最好能提供給我對方的個人信息,比如性別和年齡,這樣我就可以告訴她精確水溫,以達到最佳的服用效果。
“嗯……”賈女士猶豫片刻,“是女的,不到六十歲。”我心想這是要給老太太落蟲降啊,哪來的深仇大恨,但又不好多問,以免被客戶察覺我隻是想打聽隱私,就說最好別用常溫水而是三十度左右的,這樣起效快。
當天晚上,賈女士給我發來短信,說已經把蟲降粉混入清水給對方喝過,是放在她平時喝的水杯裏的,基本全都喝光了。我說那就好,最多五天就能起效,但平時要注意保密。賈女士說等有效果就馬上確認收貨,這才是我最關心的,讓她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