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錦衣狀元> 第五百一十三章 隊伍不好帶

第五百一十三章 隊伍不好帶

  正德時期四次殿試,正德三年選庶吉士五人,六年選庶吉士三十三人,正德九年未選,正德十二年選庶吉士三十四人。


  正德十六年選庶吉士二十四人。


  當天中午之前,本科新晉庶吉士二十四人,聯同一甲三人,一共二十七個人,一同聯名上奏,勸皇帝放棄迎興王府母妃至京城的想法。


  其中提到以國為重才是真正的「大義」。


  說白了就是勸說皇帝放棄母子感情,從此以後專心在朝堂當個好皇帝,而你母親交給別人來奉養,反正禮部已經準備從益王府給你選個「弟弟」,幫你贍養親娘。


  此議出,等於說告訴皇帝,這次天子門生進翰林院的二十七個人都選擇了站位楊廷和陣營……你就別指望我們來幫你議大禮了,好好安心當皇帝,把家鄉的老母親忘了吧,就如同當初你爹就藩時也要跟他娘天各一方一樣。


  朱四看到這份奏疏時自然氣得火冒三丈,好在朱浩早就給他打了預防針,他也沒說直接原地爆炸,又或是甩出以往威脅文臣時提到的撂挑子回安陸州去當興王的狠話。


  至少傍晚出宮見到朱浩時,他的神色還算正常。


  「……都被你說中了,看來我是誰都指望不上了,朝中文臣掌控了言路,還拿捏住新科進士晉陞的途徑,我不過是個空頭皇帝……現在大明朝可以說是文官的天下,我就是個傀儡。」


  朱四唉聲嘆氣跟朱浩說著,全然不顧帝王風範。


  朱浩奇道:「不是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嗎?」


  朱四抬頭打量朱浩一眼,不想說什麼,旁邊的張左趕忙幫腔:「朱先生,這還叫在掌控中?現在都快眾叛親離了……或許只有您跳出那個圈子,站出來力挺陛下,才能讓陛下看到希望。」


  唐寅則道:「若朱浩亮明身份,估計要不了多久就會被趕出翰林院,以其狀元身份委命地方倒不太現實,可南京翰林院那邊……唉!」


  到底唐寅明白如今局勢。


  既然都知道楊廷和掌握了新科進士的晉陞渠道,那還讓朱浩跳出來跟其對著干,這不是等於白白把朱浩這顆有用的棋子給犧牲掉?

  朱四搖搖頭:「別讓朱浩跟文臣對著干,現在我們手頭實力不夠,只能先隱忍,若是朱浩出頭必定會被外放,那時朕身邊將少一個強有力的幫手……這才是昏招。」


  朱浩笑道:「多謝陛下體諒。」


  朱浩畢竟主動提出要加入敵人陣營充當卧底,所以此時只能盡量安撫朱四那顆受傷的心靈,讓其不胡思亂想。


  張左則與唐寅、陸松等人用怪異的目光打量朱浩,好似在說,這會兒你還笑得出來?

  朱浩道:「陛下,正因為我們出手及時,讓楊閣老不得不搶先行動,以至於如今只有翰林院中的新科進士聯名,使得我們下一步計劃依然可以進行……」


  朱四問道:「既然朕提前知道他們會利用新科進士,為何不能下一道聖旨,不允許新科進士對大禮之事說三道四呢?」


  「是啊,朱先生。」


  張左一臉熱切地問詢朱浩。


  顯然這餿主意是張左出的,只是沒有被朱四採納罷了。


  唐寅替朱浩回答:「如此會落人口實,說陛下堵塞言路,對陛下聲名不利。」


  「是嗎?這就叫堵塞言路?」


  朱四顯然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朱浩點點頭:「其實放到楊閣老那邊,他們也會說,這是新科翰林自己的選擇,畢竟由始至終楊閣老和朝中重臣都沒有出面,全是一些人私下串聯進行暗示和拉攏,逼著我們這些新翰林不得不屈從,其實很多人都不想附和,但為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朱四聽了一副灰頭土臉的樣子,又被打擊到了。


  「但正如我之前所言,現在只有翰林院中的新科進士就範,對外間那些進士來說,他們仍舊有選擇站在陛下立場的機會,而不至於被人議論朝秦暮楚,更弦易轍,而我們要用來上那議大禮奏疏之人,也就是張璁,他在禮部中未受任何影響。」


  朱浩安慰朱四。


  只要楊廷和沒把所有進士拉下水,那找新科進士議大禮就依然可行。


  按照原來的計劃展開即可。


  「那什麼時候開始?」


  朱四已急不可待。


  朱浩道:「還是要耐心等待……陛下,現在您登基才剛一個月,何必如此心急非要一時三刻就解決問題呢?難道連年底改元時都不能等嗎?」


  「朕不想等了!」


  朱四又犯起了犟脾氣。


  朱浩點點頭:「既如此,那臣就定下時間,六月初十之前,讓張璁將我們商定和草擬好的議大禮奏疏呈上,雖然急了些,但急有急的做法,但要提醒陛下,這只是個開端,想徹底解決問題至少要一年半載,甚至得等個兩三年,陛下到時可要有耐心。」


  朱四一咬牙:「行,只要早點開始,至少有個盼頭,不至於像現在這樣處處受人欺負!太憋屈了!朕今天要看三場戲。朱浩,批閱奏疏之事就交給你了,朕今天沒心情看那些東西,尤其不想看到內閣的票擬……哼,他們都是一群王八蛋!」


  ……


  ……


  皇帝排解鬱悶心情的方法,就是看戲。


  對內閣不滿,就不看內閣的票擬,將批紅大權交給朱浩。


  張左很羨慕。


  至少到現在為止他都很識相,知道自己處理國事上的能力相當欠缺,最多就是聽從內閣的建議,按內閣票擬原樣批紅,反而不如像朱浩這樣以皇帝口吻去改變內閣的想法,如此也讓新皇有種報復文臣的快感。


  翌日。


  六月初一朝堂上。


  朱四瞪著前面兩排道貌岸然的大臣,心中的憤恨讓他覺得自己好像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上,恨不能把眼前這群人剝皮抽筋。


  「陛下……」


  楊廷和在工部冗長的奏事結束后,走了出來,想打破君臣間這種壓抑的氛圍,順帶將新晉翰林奏請皇帝收回成命的事提出。


  朱四伸手打斷楊廷和的話:「楊閣老,你是不是想提醒朕,讓朕不要接母妃到京城?朕已看過昨天的奏疏,其中有一份讓朕很生氣,朕選拔的天子門生,居然連基本的孝義都不懂,認為朕接母妃到京城,違背了儒家的法統……難道楊閣老也認為,朕跟生母已無任何關聯了嗎?」


  楊廷和沒想到眼前少年皇帝問出的問題如此犀利。


  在這種群臣相逼的場合,也算是臨危不懼,所說的話聽起來像是氣話,卻也條理分明。


  楊廷和道:「禮部自有公議,臣不敢妄斷。」


  說完往後退了一步,意思是讓禮部尚書毛澄出來接茬。


  毛澄很頭疼,卻只能硬著頭皮出列,義正詞嚴:「陛下,益王次子,受賜崇仁王,仁孝體國,當以其繼嗣於興王府,以保興王府香火不絕。」


  朱四冷笑不已:「充任王比朕年歲都大,那他是朕的兄長,還是朕的弟弟?」


  毛澄道:「陛下,您乃九五之尊,與其並無親屬關係……」


  「那你們找他當皇帝啊,朕的父王就只有朕這一個兒子,你們不找兒子多的來當皇帝,卻找朕,難道就沒想過這個問題嗎?朕為什麼不能親自奉養興王府的香火,要他人來代勞?這算什麼道理?」


  朱四拿出一股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勁頭,跟毛澄理論。


  此時毛澄算是聽明白了。


  找那些新科進士勸諫君王,屁用都沒有,還惹惱了皇帝,讓皇帝覺得朝中大臣都在拉幫結派,甚至連新科進士都被人要挾利用。


  毛澄覺得楊廷和的舉措有點激化矛盾的意思。


  毛澄不想徹底得罪皇帝,所以只能選擇沉默。


  「行了,今天早朝就到這裡吧,朕昨夜為母妃之事,徹夜未眠,沒心情處理朝務了,你們能耐大,就交給你們來辦吧……朕走了!」


  朱四說完起身便走。


  張左急忙道:「退朝!」


  不等眾大臣行禮,朱四一股風般離開。


  ……


  ……


  朝堂上,看起來楊廷和再一次大獲全勝,實則其陣營內部卻出了大問題,不像之前議大禮時所有人都態度堅決,現在人們都用複雜的眼神看著楊廷和。


  問題就在於,楊廷和非但沒想辦法化解小皇帝的怨恨,卻在用一些激進的手段令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皇帝那滿腔怒火的發言就是最好的證明。


  從為人子的角度出發,皇帝提出要奉養母親,並不為過,這比要冊封朱右杬為皇帝要來得簡單而實在,讓人不忍拒絕。


  而且現在人人都覺得這個小皇帝不但勤勉,而且仁孝,畢竟一切都建立在孝敬母親的基礎上。


  這就很符合儒家推崇的禮法,讓文人忍不住便心生好感。


  一旦有了嫌隙,楊廷和發現周圍人看過來的視線中帶著一種疏離,甚至是鄙夷,頓時感覺隊伍不好帶了。


  「唉!陛下說昨夜無心朝事,但批複的奏疏一件都沒落下,且多不以內閣票擬為準,六科無一封駁者,陛下之英明,亘古少見啊。」


  出了奉天殿後,內閣幾人往值房走。


  蔣冕忍不住出言感慨。


  這話卻有意避開了袁宗皋,因為此時袁宗皋正在跟禮部的人說事。


  梁儲致仕后,蔣冕算是楊廷和最鐵的部下,現在連他都覺得有點對不起小皇帝。


  楊廷和還能說什麼?

  壓力全都來到他身上,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