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其他小說>人道天堂> 第一百六十四章 再策群寇起(下)

第一百六十四章 再策群寇起(下)

  第一百六十四章 再策群寇起(下)

  大策已定,當然要開始準備,發向天下的這一批批人,都要先培訓或者安排,先必須從軍中編製中借故提出來,而去向,正是講武堂——風適作講武堂的山長,有許多事情,不得不經過他,卻是得見了一些蛛絲馬跡。


  幕府開始挑選著一些士兵和低級將領,選到了講武堂,美其名僅僅是剿匪,這些當然是要文書來往,風適一一看過檔案,寫完了調令。


  恰在這時,一個低級幕府武官吳少峽進來,才進了房間,風適便招手笑的說:「你來了,我正要叫你呢!這是已經準備好的文書,我想問問是怎麼回事,怎麼有這樣多的人調到講武堂來,兩省交處的落井山有些匪害,這我也是知道,多是饑寒交迫的百姓被逼上山為匪,也沒有多少實力,為何沈大人如此重視呢?」


  「山長,這是長吏大人下達的命令,受主上籤押,至於有什麼用意,我區區一個隊正,實是不知道,也許是料理附近一些匪幫吧,不過這似乎是緝捕司的責任。」


  風適因此說著:「沒事,就是問問,你把文書帶回去吧!」


  說罷,就將一疊文書推了過去:「喏,你拿著,歸幕府記檔!」


  吳少峽拿了去,稍點頭,就離開了。


  而風適見他出去,喝了一口茶,又把茶杯撂在桌上,也不辦公,只是沉吟不語。


  落井山離著這裡,有三百多里,幾百上千的流民罷了,實際上根本不能產生什麼威脅,再說,就算真的要剿匪,指令出一軍就可,或者通知緝捕司的八品緝捕使安多丞就可,現在這個情況……


  風適對政治極是敏銳,當下就站起身來,在房間內徐徐踱步。


  各司都有規矩,他當然也干涉不得,甚至窺探不得別的衙門的行事,但是如果細細想來,把一些蛛絲馬跡串起來,那就難說了……


  想了半刻,倒串起了一些線索,卻對這個最後目的無法了解,不過,又走了幾步,思索了一會兒,突然想起了這落井山,處於安昌省到魯南省之間,難道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要先剿匪,又逼著匪徒流串到魯南省,而藉機入兵?

  想到這裡,他皺起眉,之前他就覺得李睿現在羽翼豐滿,現在更是覺得。


  軍屯五萬戶,現在雖然人丁還少,稍過幾年,就是五萬大軍,而且還不斷的增加中。


  李睿練兵之狠,他是親眼目睹的,身為二品大員,還親臨軍營,一起操練,這在太平時光就太過招嫌了,在這種亂世開端,真正知道者,想不起疑心都難。


  他曾經入得軍中一觀,只見軍中秩序森嚴,號令無二,特別是大練兵時,除了操練時的命令和軍歌,既然再無異聲。


  這已經是一等一的強軍,風適當時,深深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令行禁止,聞鼓則進,聞金而退,果已經得孫子風火山林之要。


  得天下者,士、軍、糧

  西南雖然糧食不足,但是軍屯也解決了一半,而且,現在商務司暗接數百商家,連南達北,流入大量糧食,這對許多人已經不算是秘密,這糧已經基本上解決了。


  軍之字,在風適看來,除了蠻司騎兵外,天下能與之匹敵者並不多了,可稱一等一的虎狼之師了,雖然數目還不足,但是這也日後可增。


  至於士子之心,李睿著得六書,名傳天下十數年,雖然未必是人人都贊同,但是也是聲隆士林,日後在「士」這方面,根本不是問題

  想到這裡,他隱隱明白了這次調兵的用意,心中也不由戰慄,畢竟大楚二百年正統,深入人心,等閑那敢如此。


  他眼神陰晴不定,再走了幾步,卻想起了朝廷。


  想到朝廷,他就心中一嘆,現在朝廷,高明統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諸王卻奉詔不退,聯軍進逼帝京,已經打了大半年,再繼續下去,這社稷的國本,就難說了……


  與人不能無私,只要想起皇帝才一歲,才起的一點心思,就冷了下來,皇帝才一歲,那就算他日後二十歲能真正掌權,也必須等二十年。


  自己三十五歲了,潦倒之身,哪能再等二十年,而且,多半是幼主登基過後數年,就是高明統進行禪讓登基……按照現在的形勢,朝廷是萬難撐的過二十年。


  罷了,既然自己受請出幕,這李睿與自己有著知遇之恩,而且他也有著問鼎天下的實力和可能,年紀也不大,三十六歲,正是男人黃金歲月——這也是天意。


  風適怔了半晌,已經下了決心——遇明主,襄大事,垂青史,蔭妻子,大丈夫之平生所願,而一國亡,必有一國興,躬逢其時,也算是百年不遇之機。


  漸漸的,心思就變了,把自己和李睿定位修正了一下,這一修正,原本許多迷糊不清的地方,就漸漸通明了。


  有了奉明主而立大功之心,他卻細細思考,片刻后,他卻低聲說著:「哎,此時還不到,吾當要勸勸主公!」


  「來人呀!」他就朝外喊了一聲。


  沒有多少時間,進來一個親兵,風適就笑的說:「我這會就去拜見撫台大人,有什麼人來找我,就如此說罷!」


  「是,大人!」


  見他應了,風適也不遲疑,就出門找了一輛馬車,直向著幕府門口開去。


  到了門口,以他的身份,自然直進府內,問了人,卻說撫台大人正在辦公,當下直到了門口,問了好,得以進入。


  「哦,風適,你有何事……哦,有事要私下稟告?等會吧,一起用餐再說罷!」


  方信執筆在批示著文書,身為一省數十萬軍民之主,這文書自然也很多,一邊批著,一邊頭也不抬的說著:「你稍等會,就在那邊坐。」


  「謝主上!」風適這二年來,到這裡也來過許多次,但是此時心態一變,就不敢直直而坐了,只是斜簽著身子坐下,以示著恭卑之要。


  他是讀書人,深知禮法的重要,上位者的寬容,並不意味著下位者的不恭,只是坐在這裡了,不由想起讀書人十年寒窗,夢魂縈繞以求的金玉滿堂、起居八座——這是人之常情

  如果此人真有暗吞天下之志,那與之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正尋思著,就聽見咳嗽一聲,收神看去,見方信已寫完了公文,就笑的說著:「風適,你等久了,走吧,一起吃餐。」


  說著,就下了身,到了一處側殿,方信生活很有規律,見他進去,就立刻有侍女上前。


  方信吩咐的說著:「今日,風大人有話與我說,就不要一起來了。」


  侍女應了一聲,片刻之後,宴席就擺好,二人入座,風適不動聲色,目光一掃,見得桌上,不過七八道菜,式樣也多是家常。


  當然,這不是怠慢,大家都知道,方信以前好美食,但是自上任巡撫,掌一省軍政以來,就如此用餐。


  二人拿箸,略喝酒吃菜,方信就笑的說著:「風先生一向有大才,平時處事也素明快,這次專門來找我,想必有大事與我說來。」


  「是,主上,今日下官前來,是冒死說話,想與主上說今世之道。」


  方信漫不經心的笑意,頓時凝固,並且轉為端容,慢慢將箸放在桌上,不喜不怒,不疾不徐說著:「願聞其詳!」


  「天下崩亂,先帝早崩,遺詔說高相弒主,雖不中,也不遠矣!」風適也放下筷子,靜靜的望著方信。


  方信端坐,凝神傾聽。


  就風適說著:「先帝仁孝誠敬,明理精一,如是能親政,或可治亂於陰陽運行,然無論何因,卻已早崩,這或是天意!」


  方信聽到這裡,頓時上了心,身子一傾說著:「風先生,你說下去!」


  「下官讀書數十年,也曾略明聖賢之道,昨日讀書,卻翻到了孟子一章,裡面說著——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下官仔細揣摩,掩卷嘆息,是有少明,這句,卻正是今世之道也!」風適認真的說著,眼睛直盯著方信。


  聽到這裡,方信就心中一驚,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出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難道此人暗中得知一些消息,卻來責與他?不過方信卻也一時不動聲色,聽他繼續說下去,看他到底有何要意要說。


  「高相不顧明宗之恩,專權橫行,更至於危害先帝,可所謂失道,致使天下紛亂,百姓流離失所,道死者不計其數,其是始作俑者,待得日後宇內重新混一,其人必遺臭千年,其族必覆滅耳。」


  「無論先帝之死,與之是否有關,都不免此禍,現雖行機密,然後世安能不知?大人可見篡權者能長保乎?何也,得國不正,天下不服矣!」


  聽到這裡,方信卻是點頭,的確,高明統的權力基礎,來自於朝廷,反過來篡權篡位,自古以來,從沒有長久的,這個世界也知道的王莽、曹操、司馬懿、楊堅,都是如此。


  這個世界不知道的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瓦解了危機,但是卻也導致國運不昌。


  「今諸王並起,創宗室起兵之大例,主上,下官冒死而說,戰於不戰,都並無多少區別,何也,諸王如是少動,等高相若行大逆,那時震臂一呼,討伐不臣,天下響應,而此時,先帝之子登基,天下觀望者多矣,勝,入京置幼主何地,不勝,天下宗室拔起,大楚根基搖也!」


  「今天下未曾大亂,始作俑者,必無後乎!下官冒死進言,唯本心故,望主上明見!」說罷,風適起身,長跪在地。


  方信仔細揣摩著他的話,突然想起了自己欲派人領導起義的事情,頓時靈光一閃,冷汗淋漓而下,如果單說聖旨的事,這事隱秘性強,也許可掩得天下人之眼,但是如果派大量人員領導農民起義,為害天下,姑且不說功德的因素——單是現實來說,卻怎麼也不可能不泄露。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一心謀亂,導致生靈塗炭,那深受其苦的地方土豪門戶,豈不恨死了自己?安能收天下之心?

  就算一時隱瞞了,奪取天下,但是後世千百年後,自己也要背上個「梟雄」二字,那時,自己著的李氏六書,以「仁」為道,反成為了歷史的笑話!

  想到這裡,冷汗濕了背,雖然風適說的,和他理解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他還是連忙親手扶起風適,說著:「若非風先生所言,吾必成大錯,先生大才,必有教我!」


  這時,君臣的心意都已經明白了,聰明人不必多說,風適略加推辭,就是說著:「主上著六書,士林雖童子也知其名,而且十數年來為官清正廉明,處處造福一方,這為政之道,足矣,現所欠者,唯軍望耳!」


  他的意思是,方信現在,在政治方面(文官)方面,已經很足夠了,誰不知道著六書的李睿這人呢?日後一旦時機成熟,投靠的士子不要太多!

  「軍望,莫非我軍不強?」方信略有些奇怪。


  「非也,主上八萬軍,精兵強將,雖人數稍嫌不足,單是軍論,天下無幾人可匹,只是,此還非主上之軍。」


  見方信還有些迷惑,他從容而說:「主上得此軍者,來自先帝之旨,雖主上英明,處事果決,前幾日也有小勝,依附者日眾,但是綜其全軍而言,尚未全歸心,安能大用之?」


  這句話說到了點子上了,方信一細想,的確如此,雖然由於自己權謀,分化,控制,吸取,已經控制了全軍,就算造反也可勉強用之,但是如果說全心全意服從自己,卻還差上了許多火候。


  「治軍者有三,權、勢、心,主上已得其權,卻還未得大勢,何也,天下雖亂而正統還存,凡動者都是亂臣賊子,而其心也是,安昌百萬軍民,其心在何處,殺蠻司,復家園,主上也沒有能辦到,不可謂已歸心!」


  「那先生的意思是?」


  「主上,只要吸流民,深屯田,以收民心,又修兵甲,以聚實力,暫觀中原變化,而以大軍收復安昌,以掃其賊,安昌蠻賊雖強,但畢竟人數不過六十萬,而且十數年來,壯丁死者多矣,攻時還可齊心,但若是反而守之,其蠻各部,各有領地,各有私心,安能共圖?主上可各個擊破。」


  「先帝委主上之任,就是收復安昌,如是能為之,千古之下,盡其臣職,無愧於大楚,並且百萬軍民得以歸家園,豈不歸心?而盤居於安昌全省,有草原養馬之利,一旦時機而至,十萬鐵騎可橫掃天下,豈不易哉?」


  方信這才知道,何所謂縱橫之國士了,這個時代,交通、信息極不方便,一個書生,一個小吏,能得到的消息很少,又以訛傳訛,互相矛盾。


  能透過這些迷霧,將天下大勢把握的如此準確,又說出了自己的隱患,果是了得,當下聞言大喜,繞席執風適之手:「風先生真國士也,吾以前還怠慢於你了。」


  這話一出,以風適的修養和沉靜,臉上也不由得流露出一絲喜悅。


  君也擇臣,臣也擇君——不過,他立刻收斂了精神,從容跪下,侃侃而言說著:「主上不以臣為卑鄙,拔臣於草莽之中,臣當效死以報!」


  「恩,先生大才,不過講武堂,你還不能退,先委屈著一段時間,等日後位置多了,就好安排了!」方信笑著:「想來想去,先只得如此,不過先生以後可直入幕府,專書可直送於我,今之大功,先記下,日後再賞!」


  風適笑的說著:「主上這心,正是老成謀政之心,金石之言。臣如果僅是說些冒言,就得恩上進,也是作了小人了!」


  兩人都是一笑,起身,方信笑的說著:「說來這樣多,卻還沒有吃飯喝酒,今先生就多喝一杯。」


  「主上賜之,下官安敢不受?」


  於是兩人就一起吃著,嘴裡嚼得又響又脆,但是雖是氣氛熱烈,方信卻也不是聽了別人的話,就全盤相信的人,他仔細想來,中原的確還沒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至少要等得天下大亂,讓高明統廢了小皇帝篡位才可——那時,他起兵,就不但不是亂臣賊子,反而是清天下了,後世誰也說不上錯來。


  但是要打安昌蠻司,的確是戰略上的路線,這安昌蠻司很像地球上的滿清,因此方信一直有些顧忌,不過給他一點穿,說的也是。


  滿清當年,努爾哈赤是以十三副鎧甲,部眾三十人起兵。逐漸吞併了其它部落,降服建州、海西、「野人」數以萬計的女真,建立后金國,登上女真王的寶座,因此是打下的江山,其滿清八旗編製相對森嚴。


  但是這個世界的安昌王,卻是因為漢蠻矛盾而推上去的,雖然此人英明神武,但是終因為不是打出的江山,所以下面還是各個部落,只是共奉他為主。


  如果再等三十年,經過他兒子甚至孫子輩,不但人口繁衍,而且權威也根深蒂固,說不定可與滿清相比,但是此時,遠遠不如。


  關鍵就是,必須使安昌王轉攻為守,一旦能如此,安昌王的權威下降,各部落都有自己的地區,不可能同心而守,自可各個擊破——雖說如此,七萬蠻司兵,就算其中只有一半是騎兵,自己也必須十萬兵才可達到這個效果!

  自己派人直接亂天下的政策,是不行了,但是僅僅派人主持對各地各個勢力的滲透,卻也是未可厚非,這誰也說不上什麼來,那計劃就要修改了,方信一念如此,頓時有感,當下抬頭而看,卻見得虛空之上,本來衝天的血光,頓時減了七成。


  這卻是因為方信不再禍亂天下,自然這罪歸不到他的身上,至於先前聖旨的事,這作已經作了,也沒有辦法了。


  等一餐用完,方信又賞了百兩銀子給他,然後就立刻召見了長吏沈軒,實際上方信這事,長吏沈軒豈是不知,他恭謹的聽完了方信的原話,觀察著方信臉色,揣摩著心意,等聽完了,心中已經有數了,立刻起身跪下謝罪。


  「何如此?」


  「臣一是謝罪,沒有考慮到主上的千秋之譽,險些誤了大事。其次是恭喜主上,得此良才,是主上之福!」這句話說的真是滴水不漏,方信都心中暗暗佩服,嘆的說:「起來吧,你之才,你之心,我是最信的——那你覺得如何?」


  「現在中原的確未曾大亂,但是卻已經不可挽回了,如臣說來,最多只有三年,主上收復安昌,以收百萬軍民之心,是至理,退為社稷之臣,進可以此窺天下,卻最是適宜,但是也必須在五年之內,不然錯失良機。」


  「以臣來看,如行此策,唯在於軍屯,主上可大舉派人引得流民進安昌,進行軍屯,只要軍有十萬,就可彼消我長了,況且步步為營,就算到了中途,也可防禦,並且出兵於中原!」


  沈軒到底不愧是老臣,不加以辯解,卻立刻想出了辦法。


  方信大喜,就命修改計劃,等寫完,以推行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