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朕就是亡國之君> 第八百五十八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

第八百五十八章 兩難自解,你看如何?

  「大抵這朝政都是如此,向來呢,問題到了眼前了,依舊是不慌不忙,今天商議每天討論,這商議來,討論去,慢慢變成了一個朝堂爭鬥的把柄,爭勝成了關鍵,這問題,反而是不了了之。」


  「總指望著左手打右手,那得指望到什麼時候?」朱祁玉的語氣帶著幾分訓斥。


  大明宗室問題是第一天出現在朝堂上嗎?


  顯然不是,其實從洪武年間朱元章讓諸王就藩的時候,就有朝臣擔憂這個問題,而後自洪武到景泰初,都有地方官員叫苦連天,供養宗室,實在是力有未逮。


  但是朝廷總是能拖就拖。


  南衙僭朝的叛亂是景泰三年鬧起來的,襄王帶頭跑會京師,這供養宗室的問題,才擺在了朝廷的眼跟前。


  先是朱祁玉奪了駙馬都尉的爵,變成了五品官,不再是超品位伯爵之上,而後就是襄王三番五次的削藩,削到和自己的哥哥反目成仇,最終鄭王朱瞻埈因為心懷怨懟被小人利用,丟了性命。


  這一次,仍然是襄王帶的頭,這麼一番言論,等同於將王府內所有的妾身子打入了永不翻身之地。


  這一直左手打右手,右手疼左手也疼,宗室問題難道要靠宗室自己解決不成?

  朱祁玉這些話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這些事朝臣們要做,不能總讓襄王殿下帶頭衝鋒。


  「陛下所言黨錮乃是兩宋之風,非我大明之風,這宗室乃是陛下家事,臣等不好置喙。」于謙出列俯首說道。


  他當然不是當面頂撞皇帝,而是就于謙看來,大明的黨爭有,不過遠沒有到黨錮的局面,陛下的訓戒當然有理,但是作為百官之首,于謙當然也要維持大明的臉面。


  維持大明的臉面,那是在維持陛下的臉面。


  于謙這個時候說話,其實是提醒陛下,大明宗室的問題,只有陛下能解決,朝臣們不用指望了,就連他于謙也不要指望。


  「有理。」朱祁玉細細想來,大明朝堂的黨爭和大宋比起來,的確有點像過家家。


  再說這宗室的事兒,的確不好由朝臣們牽頭去做。


  畢竟有黃子澄、齊泰之流,鼓噪建文君削藩,最後削出了靖難之戰,鬧得天下丟了,這麼一個前車之鑒在,你讓朝中大臣怎麼解決宗室之事?


  這朝中大臣們對削藩二字始終忌諱莫深,不敢多談。


  這朝臣們不敢說,得皇帝帶頭去做,可是皇帝帶頭去做,就毀了這親親之誼的頭等大事,這宗室的病,慢慢就深入骨髓,變成了不治之症。


  這天底下本就沒什麼兩全、兩難自解之法,要想解決問題,必然觸動一方利益,不拿起刀子來,想把問題給解決了,略顯幼稚。


  再說了,就戶部尚書沉翼那個想象力,哪成想襄王陛下這叔侄倆兒一合計,合計出這麼陰損的招數來?


  妾身子打今兒起,就不是你老朱家的人了?


  你皇帝還是庶出,這麼做,不怕宗室們戳你嵴梁骨嗎?

  「皇叔啊。」朱祁玉坐直了身子說道:「咱的好皇叔啊,你真的是給咱出了一道好大的難題喲。」


  朱瞻墡這再請之事,的確沒有提前溝通過,但是降襲制珠玉在前,這點事兒,也不算大事。


  「臣在。」朱瞻墡俯首說道:「讓陛下為難了。」


  「這樣,皇叔,留給口子,這妾生子們若是在外頭闖下了赫赫威名,想回來認祖歸宗,宗人府也應該納入宗碟之上,皇叔以為如何?」朱祁玉看著朱瞻墡看似提議的說道。


  這就和降襲制的皇帝的那一丁點的寬仁是一樣的,妾身子想博個出身,不是不可以,得先到海外繞一圈去,混出了名堂,想認皇帝這麼親戚,皇帝也是認的。


  你都在海外打拚出了名頭來,那麼大的本事,認親戚那是你喜我歡的大喜事。


  「陛下聖明。」朱瞻墡再俯首說道。


  「諸公以為如何啊?」朱祁玉看向了群臣。


  于謙帶著頭再喊:「陛下聖明。」


  于謙站直了身子,自己一個在正統年間以剛直著稱的直臣,怎麼到了景泰年間,就變成了帶頭喊聖明的諂臣?

  你說皇帝薄涼寡恩吧,皇帝還留了個口子,你說皇帝寬仁吧,皇帝留的口子就那麼一丟丟,陛下做事,大抵符合朱元章所言的寬嚴有度四個字。


  朝會仍在繼續,于謙彙報了下關於京宣馳道的修建進度,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整個馳道的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這條馳道將會在春闈后動工,而後工部自然要對營造之事詳細奏稟。


  朱祁玉這些已經和于謙提前聊過很多次,于謙和工部的話是說給朝堂諸臣們聽,而不是講給陛下聽。


  朱祁玉自然有些走神了。


  在原來的歷史線里,景泰十一年,也就是天順四年,發生了一件在歷史長河上,只有隻言片語的小事。


  天順四年,明英宗奪門復辟之後的第四年,他想要修西苑,就是修園子,修園子得要工匠,這工匠們被徵召到了京師服役,驅迫勞累,工匠們就跑了,在史書上就留下了一句工賂管事逸,乏工。


  而後在天順四年七月初六,這明英宗一看,自己的西苑一直修的拖拖拉拉,這什麼時候才能修好?遂下旨:征天下逋逃工匠三萬八遷四百餘名。


  這次約束嚴了,工匠們倒是不跑了,可是這西苑仍然是拖拖拉拉,工部只好說人不夠,也不好說工匠們消極怠工。


  這要是把皇帝惹得大怒把人殺了,難道讓工部的大人們自己去修園子嗎?


  明英宗也認為人不夠,斥工部怠事,又令吏部選官二十員赴各地,嚴督有司搜捕逃亡工匠赴京應役。


  最後這園子修好了,明英宗也沒住幾日便一命嗚呼了,這西苑最後到了嘉靖年間,在壬寅宮變后,變成了嘉靖皇帝這個道長的道場。


  「這一下子徵調三萬餘的民夫,如此竭盡民力,是不是可以延緩下工期,減少民夫徵調?」都察院總憲賀章詢問著于謙,也是表達都察院的態度。


  陛下向來愛民如子,可是到這大興土木的事兒上,一下子就調集了三萬多的民夫,實在是有些讓賀章拿不準。


  工部尚書王巹笑著說道:「賀總憲向來很少去石景廠。」


  「何出此言?」賀章疑惑的問道。


  「松江府的匠城相比較大明京師的石景廠,也不過爾耳。」


  「這年頭,哪裡還用徵召民夫,黃榜一出,想做工,那得拿錢走關係找門路,才能報的上,吏部尚書王翱王尚書可是把反腐抓貪的考成,落到了石景廠的頭上。」王巹糾正了賀章的說法,不是徵召,是招募民夫力士,民間之踴躍,踴躍到吏部的反腐抓貪都盯著石景廠完成指標。


  王翱則是笑著說道:「不是我盯著石景廠,實乃是陛下敕諭營造,不能讓蠹蟲毀了千秋大業也。」


  這笑容,顯然是頗有收穫。


  即便是工匠也會腐化墮落,徐四七可是和陛下赤著膊在王恭廠里一起做過鐵匠的工匠,現在不也因為兒子被流放到了遼東?


  人,都是會變的,自然要有規章制度去督查。


  「是某孤陋寡聞了。」賀章這才瞭然,便退回了班列。


  朱祁玉也回過神來,這京宣馳道也議了很多次了,今天于謙做彙報之後,就要著手施工了。


  朱祁玉看朝臣們不再說話,對著興安說道:「宣旨吧。」


  興安向前走了三步,一甩拂塵,等著兩個小黃門將聖攤開舉起,才陰陽頓挫唱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天心施恩布德,今有鐵馬奔騰,圖內外安泰,故敕營造京宣馳道溝通內外,著工部主理,于謙總督……」


  朱祁玉修京宣馳道是在大興土木,明英宗修西苑也是在大興土木,可是這興土木,也看修的是什麼。


  若是日後有人拿這個說朱祁玉是大興土木的亡國之君,那朱祁玉也認了,亡國之君就亡國之君吧,垃圾多了,也看不差這麼一點。


  興安宣旨之後,大明的頭等大事,終於擺上了桌兒。


  北伐。


  但是仍然只是朝議,朱祁玉並沒有最後頒布旨意,他還在等這貢院里的反對意見,完成最後一次的料敵從寬。


  打仗是興亡之事,朱祁玉慎重理所應當。


  朝臣們念的經還是老一套,已經沒有可以完善料敵從寬的參考意見了,朱祁玉便止住了他們的話題,正當這朝會趨於尾聲的垃圾時間,所有人都有所放鬆的時候,朱祁玉忽然開口說道:「戶部右侍郎蕭鎡。」


  所有人一激靈,看向了那個顫顫巍巍的蕭鎡。


  蕭鎡更是嚇了的一趔趄,趕忙出列跪在地上,頗為謙卑的說道:「罪臣在。」


  「何罪之有,連都察院、吏部、反腐廳都說你無罪,只是受到了錢溥的牽連,不要稱罪臣,朕不喜歡,稱罪臣會被朕拿了腦袋的。」朱祁玉手指敲了敲扶手,強調這蕭鎡認清自己的身份,他朱祁玉說你是戶部右侍郎,你就還是戶部右侍郎。


  「謝陛下隆恩。」蕭鎡感激涕零。


  「今日在這朝堂之上,朕駁了賀總憲所請,賀總憲是朕的臣子,不好忤逆朕的意思,只好做罷。」朱祁玉意有所指的對著蕭鎡說道。


  蕭鎡還沒回過神來,賀章就趕忙出列俯首說道:「臣不敢有怨懟之心。」


  「看看、看看,不敢,不是沒有。到底這賀總憲心裡有火,現在胡尚書不在了,這賀總憲發起火來,朕也壓不住。」朱祁玉短暫的停頓了一下。


  他這個停頓,意味深長。


  按理來說,賀章就該見縫插針的請罪,表明恭順之心,但是賀章沒有,說明賀章對陛下處置蕭鎡意見,的確是有意見,而且不小。


  這不是賀章沒有恭順之心,而是賀章真的認為這蕭鎡不能這麼放過,蕭鎡是沒犯錯,可是這錢溥桉子里樁樁件件,哪件不是錢溥借著蕭鎡的威名在做?

  朝堂上哪個不是人精,這一個短暫的停頓,賀章在陛下需要演戲的時候,選擇了視而不見,氣氛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賀總憲心裡的邪火兒,發不到朕的頭上,他也不敢。」朱祁玉一瞅賀章這模樣,就知道賀章的確是憋著一股子火兒。


  賀章聽陛下這麼說,趕忙俯首說道:「臣不敢。」


  賀章真不敢,陛下要是把胡尚書從官邸里抬出來,賀章不知道得受到怎樣的刁難,胡濙的手段,試一次就夠了。


  朱祁玉笑著說道:「賀總憲不敢對朕發脾氣,但是日後還是要盯著你蕭鎡,這被都察院盯上的滋味,可不好受。」


  「你說是吧,蕭侍郎。」


  「臣惶恐。」蕭鎡打了個哆嗦,現在的都察院已經今非昔比,說盯著你,就是一直盯著你,被盯上,那是左腳出門都要被彈劾,如此為官,不出幾月,就失心瘋了。


  朱祁玉的笑容更甚的說道:「這樣,朕給你支個招,既能平息了賀總憲心裡的火氣,又能讓蕭侍郎不至於擔驚受怕,兩難自解,你看如何?」


  兩難自解?


  這天下哪有什麼兩難自解的法子!


  群臣都看向了坐在月台之上的陛下。


  朱祁玉這才圖窮匕見的說道:「錢溥的桉子,就由蕭侍郎督辦吧。」


  群臣皆是瞠目結舌,陛下這招,著實是熊貓開飯,損到家了。


  這蕭鎡督辦錢溥的桉子,錢溥不死也得死。


  的確是兩難自解,不過承受代價的卻是錢溥。


  「陛下聖明!」賀章聽聞之後,俯首說道。


  恩師督辦自家門生故吏,他之前那個問題便有了答桉,天下的士子們正在貢院里博取功名,若是陛下包庇蕭鎡,豈不是讓天下士子寒心?


  現在不寒心了,而是暖心。


  「這下氣兒消了?」朱祁玉站起身來看著賀章說道:「賀愛卿,都察院還是得辛苦賀愛卿,都察院不亂,咱大明才不亂,一切有勞了。」


  「臣食君俸,忠君之事。」賀章說完便歸班了,陛下對他沒有邪火,更沒有誤解。


  「臣謝陛下提點,錢溥桉,臣必然明察秋毫。」蕭鎡接受了皇帝的建議,攬下了差事。


  興安一看大幕收場,再甩拂塵說道:「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退朝。」興安一揚嗓子,宣布這次朝會結束。


  于謙走在最後面,朱祁玉要去講武堂,于謙也在講武堂坐班,自然一道前往,這也是十多年來的慣例,同行的還有武清侯石亨,成國公朱儀等一眾。


  「朕今日處置蕭鎡,於少保怎麼看?」朱祁玉詢問著于謙的意見,蕭鎡和于謙有舊,當年于謙鋃鐺入獄的時候,蕭鎡也是保于謙的群臣之一。


  于謙笑著說道:「甚善,唯有此,蕭鎡方能保全,都察院才能善罷甘休,亦能扼殺不正之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