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朕就是亡國之君> 第一百四十九章 春暖花開時,沒一個好消息!

第一百四十九章 春暖花開時,沒一個好消息!

  「於少保,你信嗎?」朱祁鈺握著奏疏,徐有貞是賭自己執政不了三十年嗎?


  于謙搖頭說道:「我不信,三十年不決堤,那到了前元,怎麼不封個宰相,是說不過去的。」


  于謙說的是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典故。


  元末的時候,黃河這條燭龍肆意的神龍擺尾,前元強征民夫修治黃河決口,這一征,挖出一隻獨眼石人,天下皆反。


  黃河是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被徹底激怒的。


  當時的東京留守杜充,轉進如風,挖開開封段黃河口,意圖阻攔金國大軍南下,倉皇南逃。


  宋朝京師開封,被淹到了開封鐵塔附近,自此黃河奪淮入海,這條燭龍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常公精神在大宋,還是大宋陰魂在民國,這就說不清了,反正這一對兒卧龍鳳雛,把黃河折騰的夠嗆。


  金國和黃河較了一輩子的勁兒,最後被黃河一尾巴打的暈頭轉向,直接被蒙古和南宋聯手給滅了。


  南宋搞了一處端平入洛,意圖再回他們的都城開封,結果淮河流域一片灘余,後勤補給不利。


  等到了元朝,直接因為修黃河徵調民夫,導致了全國範圍內的起義。


  黃河這條燭龍,它真的不好治。


  「黃河清則聖人出,若是這徐有貞,真的能拿的住這燭龍,也算是大功德一件了。」朱祁鈺十分肯定的說道。


  于謙認真的思考了半天,猶豫的說道:「他靠什麼治水啊?又不讓京營去,有人嗎?」


  于謙思來想去,也不知道徐有貞到底準備怎麼做,他嘆息的說道:「能依靠的就只有百姓了。」


  大水漫灌,縉紳早就溜之大吉,徐有貞依靠誰?


  只有依靠最多的百姓。


  朱祁鈺從袖子里翻了翻,笑著說道:「說起百姓來,朕這裡有份密報,是瓦剌虜營的,那喜寧在中軍大帳,大言不慚,朕之農莊法,乃是亂命。」


  「並以此鼓動了也先再次南下。」


  于謙拿過來看了半天,喜寧的核心觀點,其實就是百姓最過於狡猾奸詐,不可信。


  于謙卻是搖頭說道:「讒臣不會胡攪蠻纏,那還是讒臣嗎?」


  「奸賊喜寧,這喜寧說百姓們,表面忠厚但最會撒謊,不管什麼,都說謊!」


  「一打仗就去殺殘兵搶武器,所謂百姓,最吝嗇、最狡猾、最懦弱,不可依仗,更不可信。」


  「他怎麼不說,是誰把他們逼成了那副模樣?一到春秋二稅,明明拼不過,還是要拼一下,看能不能保住自己的糧食。」


  「打仗那些兵匪踐踏農田、燒毀村莊,不打仗的時候,縉紳們隨意差事、私役成風,還動不動就借著青苗貸,把人家女兒、妻子強佔了,那百姓能怎麼辦呢?」


  于謙對最廣大的百姓抱有極深的同情心,這和他十九年來,巡撫地方有很大的關係。


  他看到的,比他說的還要可怕的多。


  比如他就親眼見到過縉紳勾結山匪,但凡是不接受攤派的村寨,都直接燒殺搶掠。


  于謙平匪的時候,可是見到過嘯聚山林的山匪,將孩子烹著吃,還把孩子的頭骨串起來,掛在脖子上當裝飾物。


  當然那縉紳連帶著土匪,都被于謙奏請之後,盡數殺了。


  不過他沒說,陛下已經足夠暴戾了,作為一個臣子,他要始終謹言慎行,不能讓陛下的心性更加暴戾。


  「該殺!」朱祁鈺的臉色一變,語氣森嚴的說了一句。


  于謙俯首說道:「陛下,喜寧其實有一點說的沒錯,百姓是愚昧的,是盲從的。」


  「臣在推行農莊法的時候,就發現。」


  「相比較之下,他們更願意相信,陛下是真武大帝轉世,也不願意相信,那些農莊法的好處,所以,他們是需要陛下的聖訓教化。」


  朱祁鈺認真的品味了一下於謙這段話的含義,喜寧是個讒臣,貳臣賊子,于謙當然不是在肯定喜寧的話,只不過是借著喜寧說的事,勸諫陛下行仁政。


  于謙俯首說道:「是謂:凡,人君有動作,兆億庶眾咸瞻仰,以為則而行之也。」


  皇帝有任何的動作,天下百姓都會瞻仰,以為是行為準則,而跟著一起做。


  于謙不反對陛下的嚴刑峻法,朱祁鈺要殺什麼人,要做什麼事,他從來也不攔著。


  他只是希望,天下皆私,陛下公耳,執掌神器的陛下,做天下之表率。


  朱祁鈺知道于謙的意思,百姓是需要領導的,否則這股澎湃的力量,只是無序的,也是無法使用的,甚至對大明是有害的。


  「謹受教。」朱祁鈺接收了于謙的諫言。


  陳循那廝,講的其實也是這一套的君君臣臣,但是陳循只會念經,從來不根據實際案例去講,而且還喜歡摻私貨。


  于謙趕忙俯首說道:「微臣唐突。」


  朱祁鈺有些感慨萬千。


  他繼續往前走著,語氣頗為森嚴的說道:「聖賢書,教人道理,可總有人抱著這聖賢書,覺得讀了書,就高人一等,讀懂了道理,卻一點人事兒不做。」


  「三分人樣,沒學會,七分獸性,根深蒂固!」


  朱祁鈺說的就是那些個與當地鄉紳勾連,為禍鄉里的官僚,讀了一輩子聖賢書,別說聖賢了,連人都不做了。


  于謙無奈的搖頭說道:「正需要陛下去約束他們,訓誡他們,管教他們,陛下乃是天下人君父,敦敦教導,若是死性不改,那自然是雷霆之怒而下。」


  「聖賢書的道理是道理,也只是道理,若是道理,天下通用,那國師楊禪師,現在也感化瓦剌人,把稽王送回來了。」


  殺人誅心的朝臣們,把楊禪師一干人等,送去了迤北,度化瓦剌人,讓他們送回稽王。


  楊禪師的大隆興寺和崇國寺,都被改成了掌令官講義堂和武廟了…


  道理說得通,就講道理,道理說不通,就拿刀子,于謙是極其務實的。


  「講義堂的第一課,於少保要不要去聽一聽?」朱祁鈺走到了講義堂。


  他一個月四節課,每節課半個時辰左右,內容不多,但是講的東西,絕對是當下大明所沒有的。


  「臣恭領聖訓。」于謙跟隨著朱祁鈺走進了掌令官講武堂。


  于謙和朱祁鈺奏對中,談論到的被朱祁鎮冊封的國師楊禪師,已經被送進了瓦剌大營之內,可惜的很,楊禪師並沒有感化瓦剌人,反而深陷囹圄之中。


  他現在穿上了那件帶來的袈裟,大明朝廷送他們走的時候,每人只讓帶了幾件衣服,其餘之物全都留在了寺廟。


  那尊大銅佛,也被重鍛成了火銃。


  瓦剌人逼著楊禪師干一件事,做法事,除了祈福南下順利之外,還要鎮壓真武大帝。


  京師盛傳,陛下乃是真武大帝轉世,瓦剌人借著法事,尋求一個心理慰藉,也算合情合理。


  楊禪師雖然反覆強調,真武大帝乃是道門尊神,他們佛門管不著,但還是被架著,把這法事給辦了。


  也先樂呵呵的看完了這場水陸法會,他看不懂,但是不妨礙熱鬧熱鬧。


  春暖花開,草原上又颳起了東風,風不再刺骨凜冽,青草吐出了嫩芽,成群的牛羊從圈內被趕了出來,草原上再次勃勃生機,萬物競發。


  雖然還有倒春寒,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又挺過了一個冬天。


  「大石,脫脫不花和沙不丹送信過來,他們說去歲南下大明京師,損失慘重,此次大石相邀共伐宣府,韃靼和兀良哈…都不去了。」伯顏帖木兒靠著也先,面色沉重,低聲說道。


  也先本來笑容滿面的臉,立刻變得面若寒霜,他憤憤不平的說道:「一群比草原上的豚鼠還要膽小的傢伙!他們有什麼損失?!」


  伯顏帖木兒憂心忡忡的說道:「大石,大明大皇帝陛下,向宣府調去了四百萬石米粱,數萬斤火藥、火炮、火銃繁多,盔甲等物,更是一眼看不到頭。」


  「大石,要不別去了?」


  也先重重的吐了口濁氣說道:「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即便是沒有韃靼部,沒有兀良哈部,我們就不去了嗎?」


  「草原上的雄鷹,難道會因為沒有風,而放棄在天空飛翔嗎?」


  伯顏看了眼朱祁鎮的方向,他們手中唯一可以用的棋子也失去了作用。


  伯顏帖木兒繼續小聲的說道:「大石,大明大皇帝陛下,削太上皇帝號了,眼下…這位是稽王了。」


  也先一瞬間就獃滯住了,他轉過頭,看著伯顏帖木兒,愣愣的問道:「此話當真嗎?」


  「當真。」伯顏帖木兒無奈的點頭,從懷裡拿出一封黃榜,這是從東勝衛乘人不備,冒險摘下來的,這麼大的事,不是胡謅兩句就可以的。


  也先打開看了兩眼,看懂了,因為這聖旨,用的是俗字,而且有句讀,並不難讀。


  也先母親是漢人,他也有學漢學,不喜歡反而學得越好,越了解對手,才能越容易的擊敗對手。


  若是比書寫漢字,脫脫不花不見得,能比得過他。


  「可惡。」也先將那張黃榜給攥成了一團,看著楊禪師咿咿呀呀,反而更覺得心煩意亂,他大聲的說道:「停停停!」


  「升帳議事。」也先惱火的站了起來,春暖花開的時候,沒有一個好消息。


  瓦剌留著朱祁鎮,不就是為了太上皇的名頭,打著送太上皇回京的旗子嗎?


  現在這僅有的旗子的作用,也消失了。


  也先怎麼能不惱怒,師出無名,不僅對己方的士氣是一種很大的影響,還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後果。


  現在朱祁鎮被削了帝號,已經完全失去了打著送回京師的旗號了。


  但是也先不得不南下,他有自己必須南下的理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