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海上升明帝> 第572章 大帝

第572章 大帝

  至於說多五千兵額,這也不算什麼。


  連劉宗周都不好說什麼,畢竟皇帝連烈士遺孤都想到了,給了安排。


  講武堂、海軍學院、陸軍學院,甚至炮兵學院、騎兵學院等,都是軍官和專業技術兵種培養的地方,其招收的其實是現役士兵,就是從各鎮選拔優秀士兵送去深造。


  各學院里的學生,也不是額外招收士兵,不增加兵額軍餉,大家也沒意見。


  講武堂主要是培養中高級軍官,各學院則主要是培養專業的技術兵種,互不衝突。


  朝廷也會繼續開設武科舉考試,武舉考試,考武藝也考軍事策略,軍事謀略還置於軍事武藝之上,武舉相當於武官選拔制度的一個補充,主要是用以發現遺漏人才。


  各級學院、御營、外鎮、屯鎮、團練在編人員,甚至民間良家子,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和文科舉一樣,也三年一考,有武童生、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並有武狀元等。


  通過不同的考試,可以錄入不同的學院,或是進不同的軍鎮,到了舉人進士一級,還能進講武堂受訓,然後出來就能授武職。


  大體上來說,武進士們,先在院校訓練,然後先授為侍衛,再外放為軍官,從副職干起。


  要想考武舉不容易,畢竟要文武兼備,尤其是兵法戰策的本事,還得在其個人騎射戰技之上,甚至還要兼考點四書五經以及武經。


  騎馬、射箭、拉硬弓、舞大刀、舉大石。


  這一整套考試內容,其實只適合軍官們來考,一般的民間百姓,讀書識字的都不多,騎射更難。


  所以朱以海設立的這個武舉,其實主要就是對現役武官選拔的一種補充,你要是真有本事,但因為沒戰功之類的沒機會表現,那你參加武舉考試,展示你的能力,不僅是騎射、力氣,也展示你的兵法戰策,只要你能證明,你達到某個層次,各級武舉考試難度不同,以此篩選。


  達到不同的層次,就可以授以相應的官,給予提拔,甚至給予進講武堂或專業院校培訓的機會。


  陞官不僅僅是打仗立功,畢竟有時沒仗打,或者在後面協助等,那也無法證明。


  所以這也是一個補充。


  要求也高,文武兼備,所以一般士兵、軍官,或是士族豪強子弟,普通百姓也很難通過。


  能考中武舉人的,那肯定起碼也是有個營官能力了,而能成為武進士,那說明至少是能帶兵千人的能力。


  如果不能文武兼備,那隻能在軍中努力殺敵,用實際帶兵能力來證明自己,以獲得升遷,而不能走這條路子了。


  當然,如果是將門子弟,他們考武舉,肯定有優勢。


  大明罷撤衛所,取消了武官世襲制度,所以重開考舉考試,未嘗不是對武將們的一個補償福利。


  朱以海為何突然要新設四衛、重開科舉,其實不過是穩定皇權。


  權力的本質,其實就是排排坐,分果果。


  利益分配,就是權力本質。


  誰掌握了這個分配權,誰就握有真正權力。


  如何分配,則體現權力。


  有時甚至得妥協、讓步,利益交換等等,都不過是細節。


  手握資源、利益分配大權,皇帝自然高高在上,但分配不好,利益不均,就容易出事,所以上位者,最重要的就是權衡好,把利益分配好。


  就算永遠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但起碼得取一個優先的值。


  要盡量拉攏團練大多數人,否則位置就不穩了。


  中國歷代開國皇帝,其實都是最懂這個的人,而許多亡國之君,就不懂這些,他們以為權力是來自於皇帝這個頭銜,其實根本不是。


  甚至那些末代皇帝們,連真正的分配權都沒了,所以聖旨出不了皇宮。


  就算皇帝,做任何事情,都得先組建一個利益同盟,拉攏絕大多數人站在自己的一邊才行,否則就會成為孤家寡人,最終不是被綁架就是被拋棄、背叛。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


  但卻並不是皇帝一個人的。


  強盛如隋帝國,落到一意孤行的楊廣手裡,也一樣二世而亡,就是因為他制訂的決策,不管對錯,但首先就已經徹底的背棄了他的核心支撐階層。


  沒有了底層支持,一切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所以楊廣最後死在關隴集團手裡,甚至死在他一手招募組建的禁衛驍果軍的手裡。


  朱以海起兵以來,一直定位自己是重建明朝,而不是中興明朝,所以他不斷的改革舊制,但不是如王莽那樣的改,而是交換。


  每拿走一項權力,他都會先拿出一樣等價權力來交換,甚至給予的比拿走的更多。


  就好比朱以海以現在天下動蕩飢荒四起為由,要求百姓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甚至要求統購統銷,但這條政策紅線的後面,是朱以海對統購糧價的提升,按市場需求制訂合理價格,而不是簡單的隨便定個價格。


  就算他鑄幣,發行兌換券,也都是嚴格按一比一發行,決不敢跟朱元璋一樣無準備金的隨便印大明寶鈔。


  朝廷搞糧食統購統銷,但沒有因為掌握壟斷權力,就壓低百姓糧食收購價,也沒有因此肆意抬高糧食出售價格,他在努力的維持著平衡,既要保證糧食恢復生產,還得保證種糧百姓的收益,又不能讓百姓吃不起糧。


  韃子北京年後糧食都賣到十兩銀子一石了,黑市價格更高。


  而現在江南在夏收后,糧價基本上回落到了一兩一石左右,這個價格甚至到了崇禎初時了。


  把有限的寶貴糧食,盡量調度供應軍民,不讓人趁機哄抬糧價,保證一個較安穩合理的價格,這個耗費很大精力,甚至費力卻不得利,但朱以海很堅持。


  因為他知道,這樣的大戰動蕩之時,糧食不是簡單的食物了,他代表的是穩定,是民心。他統購統銷,不讓那些地主豪強們藉此販糧弁利。


  但卻又給他們機會,放開對鹽茶酒礦等的合法經營權,糧食上限制,就給予其它方面的放開補償。


  不讓軍官們吃空餉,就得給他們親兵名糧補償。


  不讓他們剋扣軍餉,那就得提高俸祿,甚至額外給一筆公使銀。


  有些東西,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一句不許貪污剋扣,就真的能讓下面人都遵守的。就好比一個縣官,一年就那幾十兩銀子俸祿,一個書吏,一月就一兩工食銀,他們不貪這可能嗎?


  最終不過是又加到了百姓頭上。


  就如當年崇禎朝加征三餉時一樣,說是一畝地只加征二分銀,說是根本沒多少,他們卻忘記了,以大明以前的制度,朝廷每征一兩稅賦銀子,這背後面那些官吏們私自加征的火耗會有多少。


  只要當兵的敢戰,有軍紀,卻連當兵的飽飯都供不了,這不是耍流氓嗎。


  朱以海收回了火耗加征權,明確限制了火耗數量,把這些歸公,然後再直接以養廉銀、公使銀的名義,再發放給各級官員們。


  一個總督給兩萬兩,一個縣令都給千兩。


  有人覺得太多了,是俸祿幾十倍。


  但他們卻忘記了,其實就算是個縣令,一年僅那些陋規,都有幾千兩收入,這還不是貪污剋扣的。


  所以把灰色收入,變為合法收入,予以正式整頓,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然睜隻眼閉隻眼,底下都被掏空了。


  如果正規起來,起碼一切放在陽光下,有法有據可依,如果有人亂來,真要查處起來也簡單。


  而縣令們有了明面上的這筆補貼,也能自在愜意,不用想辦法搞那些東西,也能過的不錯,自然不會人人都想著貪,貪官肯定還有,但不會成為普遍性的問題。


  朱以海從不自欺欺人,那沒意思。


  大明爛到根子上,其實也不全是說制度原因。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任何一個王朝,到了三百年左右,基本上都要爛到底。其實這不是制度問題,也不是什麼天命氣數問題。


  而是生產力限制問題,大一統的王朝,經過二三百年發展,其人口必然繁衍到一個極限數字,而王朝的制度經過這麼多年,也必然到處都是問題。


  於是最終就是豪強兼并、政治腐敗,官吏貪污等等問題。


  唐朝不天下養朱,他也一樣崩潰。


  宋朝沒有藩鎮割據,也架不住滅亡。


  滿清入關,但一樣也就二百多年國運。


  本質就是生產力達到限制了。


  所以經歷一場大亂后,或十幾年,或幾十年,天下動蕩,人口銳減,舊王朝倒下,新王朝誕生,那些舊的皇族宗室、勛臣外戚、甚至是士族豪強紛紛倒下。


  一批新的軍功貴族、地方豪強也隨之舉起。


  權力洗牌,資源重新分配。


  於是各個王朝末年那些要命的問題,諸如土地兼并,政治腐敗,農民失地、飢荒等都隨之而去了。


  許多王朝因農民起義、異族入侵等滅亡,但實際上那些不過是表象,是引火索,王朝真正滅亡的因早就種下了。


  天下的土地產出,已經養不起那麼多人了,尤其是生產資料被集中壟斷在少數貴族豪強手裡后,更加加劇了貧富不均、社會不公等問題,矛盾越發尖銳,所以最終就會以災荒飢餓、異族入侵,或農民起義等方式掀翻這箇舊王朝,重新洗牌。


  崇禎年間大明有多少人?


  官方數量幾千萬,但後世推測應當有一億多人口了。


  這個數字,在明末時,已經達到一個峰值極限,所以隨便一場飢荒,一場戰爭,就會引發動蕩,最終滅亡。


  朱以海是學過馬克思的,也喜歡翻毛選。


  透過現象看本質。


  大明只能重建,無法中興。


  必須另起爐灶重來。


  原來的那一套舊制度,再怎麼搶救都沒用了。


  他只是借用了大明的這面旗幟凝聚人心,對抗滿韃,但真正要穩固興盛,還得搞出一套全新的架構綱領。


  朱以海的架構,可比滿韃高明多了。


  努爾哈赤時代,后金不過就是群搶劫的野蠻人,喜歡燒殺搶掠。


  到了黃台吉時代,招降了些漢人文官武將,也開始玩制度了,但學的都是大明已經過時的那套東西。


  只不過當時他們還比較單純,凝聚力比較強,也沒那麼多花花腸子,所以創業還是挺順利的。


  等到他們入關后,其實搞滿蒙漢合流的韃子已經中毒了。


  甚至毒的不輕了。


  歷史上他們成功了,也不是他們有多強,而是大明那個時代,沒有韃子,李自成也會取代,李自成就算不行,張獻忠也會取代。


  甚至可能那些江南士大夫,再擁立一個皇族朱家藩王,再建一個明朝。


  但這些人都沒超脫時代限制。


  就比如韃子入關后的那些制度,沒半點建設,很落後。


  他們面對朱以海的強力反擊,只知道一個辦法,加徵稅賦。當財政越來越危急時,便開始明著搶劫。


  對明宗室外戚勛臣的田地莊園財產,一開始還說優待保留,然後現在全都直接沒收充公,甚至找理由大肆屠殺。


  對鹽商等大商人,也開啟殺豬割韭菜模式。


  面對各地反抗的義軍,他們除了屠城殺人表達無能的憤怒外,並沒有什麼好辦法。


  據從北京發來的秘報。


  韃子現在已經開始在商量一些緊急的搶救辦法,一是加大對漢人的搶掠,加征已經征不上來錢糧了,那就直接搶。


  其二就是降低八旗的糧餉。


  給他們多分些田地,把漢人划拔給他們做包衣奴才,然後取消八旗的糧餉,甚至讓他們自備武器,掏銀子買裝備。


  戰死什麼的也不再給撫恤,或者先欠著。


  對綠營兵,也提議全都划拔給八旗做戶下人,給予一定的地位、財產權等,但如此一來,就不用再給糧餉、撫恤這些了。


  既然原有的一套,已經維持不下去了,那就只能另尋他法。


  不管是文明還是野蠻,只要能改變困境,他們就顧不得了。


  大明這邊在增加軍餉,提高待遇,而韃子那邊卻要開始減餉甚至欠餉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