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晚宴前夕
文昌帝還想說些什麽,看了眼皇後,再想到顧家的事情,終究是覺得煩惱。“禮儀規矩之類的,要好生教導,莫要丟人。”
文錦禾聽著文昌帝的話,隻覺得萬分諷刺,她會丟人?真是天大的笑話!自打她過來的那一刻起,腦子裏唯一的念頭就是複仇。為了能夠大仇得報,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陛下放心,臣妾一定會親自教導十公主的禮儀的,萬不會出錯。”文昌帝冷哼一聲,皇後今日才是好生奇怪,好好的突然對這個不打眼的丫頭這般好。也不知是不是有什麽打算。
想到了什麽,皇後看相文錦禾,“十公主先退下吧,本宮與陛下還有要緊事情商議。”文錦禾早就不願意看到這對夫妻虛偽的嘴臉了,巴不得快點離開。
恭敬的服了一身,文錦禾知道,就算是作戲也要做全套。既然打定主意要好好表現,那就萬萬沒有半途而廢的道理。
“錦禾告退。”文錦禾慢慢往後退,知道走出內室大門,才小心的吸了一口氣。跟那對夫妻在一起,她怎樣都覺得壓抑。
文昌帝坐在大椅上,左手轉動右手拇指上的翡翠扳指,皇後知道,這是文昌帝心情不好,想要發作的跡象。也不說話,等著文昌帝先開口。
好一會兒,文昌帝抬頭,看相皇後,“皇後今日這身衣裳倒是好看,不知價值幾何?”皇後微微一笑,不過是江南江南新進貢的錦緞罷了,隻是繡娘功夫好些,皇上好眼力。”
但見皇後今日著一件朱紅與金色交錯織就的石榴褶皺長裙。裙擺繡著大朵大朵怒放的大紅色牡丹,這是皇後最喜歡的花,也是身份的象征。
裙擺輕泄,拖迤三尺有餘。外罩一件紅色絲質輕紗薄衣。袖口處有精細勾勒出的祥雲紋。皇後已經不再年輕,隻是平日悉心養護,一身肌膚倒是極好。
若凝脂般,在袖中若隱若現,金線密織的羅帶束於腰際,顯出皇後的身材高挑。頭上盤著飛鳳髻,左右兩根步搖垂下的金色流蘇直達肩上。一支九尾鳳簪在發髻中央,更顯端莊。
文昌帝不置可否,反正每月宮中的月銀開銷都是有定數的,哪怕皇後也不例外。超出的部分,無論是多少,都是要自己補上的。
“是嗎?那看來手藝是不錯。慶明國催婚期很緊,就勞煩皇後了。”皇後微微服身,“陛下說的哪裏話、臣妾身為嫡母,替公主們操持婚事本就是應該的。”
皇後這樣大方,倒是讓文昌帝想要指責的話說不出口,罷了,誰和親都一樣。反正也是他的女兒,自然就是嫡親的公主了。
“那皇後就開始準備吧,今日晚宴在九州清河舉辦,皇後讓後宮嬪妃和皇子公主都悉數出行。隻要不是有太要緊的事情,都要去。”
“是,臣妾會安排好的。敢問陛下,慶明國的使臣是否也會到場?”文昌帝點頭,“這個自然,”皇後心下了然,隻怕這就是知道定下了和親人選之後,想要看一看了。
“那麽臣妾想,十公主是否需要盛裝出席?”文昌帝意外,皇後還是有她的好處的,至少看事情很全麵,後宮的事情交給她,的確不用擔心。
“皇後去安排就是了,皇後的能力,朕很認可。”能從文昌帝的口中說出這樣稱讚的話,想必是說到他心坎裏去了。
“謝陛下誇讚,臣妾會處理好的。”文昌帝借口還有國事,趁著日頭還不是很毒,帶著太監急忙往寧貴妃的批香殿趕去。
這邊廂,文錦禾坐在轎子裏,覺得有些頭暈。今日去見皇後的妃嬪公主太多,脂粉香氣太濃了,熏的她都受不了。
這會兒溫度有些高,在轎子裏又透不過氣,她隻覺得胸悶氣短。“滄水,滄水!”文錦禾實在受不了,忙換來滄水,她想要下去走一走。
“停轎,停轎!”滄水聽見文錦禾的聲音,吩咐太監停下轎子。靠在紗簾邊撩出一點縫隙,“公主,怎麽了?有什麽事情嗎?”
“這會兒離秋棠閣還有多遠?”滄水仔細辨認了一下路線,回到,“公主,不遠了,穿過這邊兩片竹林,就要到了。”
“那好,扶我下來走走吧,轎子裏太悶,我有些不舒服。”聽見文錦禾說不舒服,滄水一下子慌了,“公主,是不是太熱了?奴婢替您扇扇風吧。”
文錦禾點頭,掀開簾子走了出來,滄水吩咐抬轎子的太監們離公主兩丈的距離。在文錦禾身邊扇著風。
距離文錦禾不過幾丈距離的一處宮室,有人玉手輕挑銀弦,雙手在古琴上撥動著,聲音宛然動聽,有節奏,宛如天籟之音,過了許久,結束了這首曲子的彈奏,緩緩站起。
正是一直都深居簡出的七公主,生母是柳淑妃,也是後宮中位分極高的女子。看到七公主停下,邊上有宮女馬上給七公主拿來繡帕。
“七公主的琴藝又精進了呢,奴婢都聽的如癡如醉的。”七公主莞爾一笑,若蓮花般清雅的麵龐綻開笑意,“都知道如癡如醉了,念珠最近的詩詞沒白讀。”
喚作念珠的宮女聽見七公主的打趣兒,自己也嗬嗬的傻笑起來。能在七公主的宮中當差,她覺得是自己最幸運的一件事情了。
七公主待人很好,從不輕易打罵下人的,她很感激。“公主,這是新泡的茶,已經濾過兩遍了,是您最愛的碧雲飄雪。”
七公主接過茶盞,素手輕輕撚起蓋子,撇開上麵的茶葉,輕啜一口,“不錯,進來泡的茶味道可以了。”念珠想歡呼,終於得到七公主的認可了,她特別高興。
“對了,昨兒個內務府送來了幾匹料子,說是南邊一帶剛送來的。有一匹藏青色的,本宮不大喜歡,本宮記得,你有一個妹妹,是在太液湖那邊當差吧。”
念珠不明覺曆,還是點頭,“謝七公主惦記,奴婢確實有有一個妹妹在那處當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