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袁崇煥起複 孫承宗暫無
“但凡穿越回到這個年代,感受一番先輩生存的艱辛,感受一番寧遠、寧錦、覺華、登遼之戰的殘酷、瞬死、血戰,才能得以繼續生存。隻要感同身受,那麽一切的怨天尤人,一切的憤世嫉俗,便都會變得煙消雲散了。”
重真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如此暗想。曆經了這麽多的事情,確實也需要不暫時停下雷厲風行的腳步,靜下來好好想一想,作為一個穿越者,該何去何從了。
“餓了就拿出手機點外賣的現代人,在‘明末清初’這部劇裏麵可能連三集都活不過。”重真對此是深有體會,很有發言權的。
他很慶幸養父對他的傾力培養,讓他不僅僅學到了許多在原始森林以及鋼鐵森林中生存的技能,還有端端正正的三觀,堂堂正正的言行。
他也很慶幸自己在年少時選擇了遵從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個為著人民而負重前行之人,在少時勤奮好學的基礎之上,又學了那麽多的現代化機械知識。
即便如此,在這個四處都是泥潭的世道裏,他都行得極其艱難。
重真始終認為原本曆史上的大明之所以會亡,崇禎皇帝“拆東牆補西牆”行為,絕對能夠在層層疊疊的原因之中排得上號。
或者說,崇禎就是太過於依賴某一個人某一支軍隊,再加上他自己性格因子中的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等因素,才不止一次地錯失了翻盤的良機。
日月生輝的大明,最終被一群流民推翻了,又被建奴鑽了空子。
既然站在了穿越者的高度之上,他就絕不允許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他因此而一定要杜絕曆史往著這悲痛的一幕發展,他在致力於改變這份曆史,目前看來兆頭挺好。無論西北還是東北,都挺穩定,東南福閩等地也還行。
但誰也不能保證曆史就像股票那樣,會來一次暴跌,並且持續走低。
真的等到了那個時候,抄底也好,補倉也罷,都不過是垂死的掙紮罷了。
大明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就在於,他最後的一屆皇帝——崇禎,沒有乘坐白羊車向敵寇投降,雖然到了最後仍在推卸責任,卻也有所擔當。
“任賊分屍,勿傷百姓一人。”優柔之後如此剛烈,曆朝未有。
重真始終認為自己與崇禎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他因為時光機來到了這片平行時空,又因宿命的交融在坐上了這個位置。
他不想成為一名悲劇的亡國之君,更不想去糾結究竟誰才應該為了這個王朝的覆滅而背鍋,因此一直都在努力地未雨綢繆。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無需讓他以信王的名義去布局,隻需順水推舟,甚至於默默看著,就有著那麽一幫大臣,幫他完成他想完成的事情。
比如說,重新啟用袁崇煥。
其實相對於袁崇煥來說,重真更加鍾意於孫承宗。但是不知為何,東林的高官居然都忘記了這個正在高陽閑居的德高望重的老人。
“那就袁崇煥吧,不過薊遼總督是不可能的,袁公都隻是登萊巡撫,他何德何能可以居於袁公之上,寧遠、寧錦大捷麽?還不夠,遠遠不夠。除非他真的能於五年之內平定整個遼東。至於尚方寶劍,更是妄想。”
沒了魏忠賢,重真、劉太後、張皇後又都反對再培養一個權閹出來,天啟自己也心有餘悸,於是就隻好親自嚐試著批閱由內閣挑選呈遞上來的奏折。
別說,還挺在行,至少對於這份由東林精心準備的奏疏,就批得十分到位。
由東林匆忙組成的內閣,自然代表著東林的最高利益。
天啟合上這份奏疏,同意重新啟用袁崇煥,卻駁回了其餘的請求。
沒了權閹,重真就隻好暫且充當著替天啟跑腿的角色,天啟也有意栽培他,於是這份奏疏很順勢地就來到了他的手中。
回想起自己也曾寫過奏折,並且也跟袁崇煥多少占點兒關係,不禁有些恍然。
身體有了較大改善的天啟,那顆敏銳的帝王之心便再度活躍了起來,瞥了一眼重真道:“怎麽,信王對於朕的決定,是否持有不同的意見?”
重真搖頭道:“臣弟隻是覺得袁崇煥這個人言過其實,五年平遼,虧他說得出來!寧遠之戰中若無蝗蟲英烈一力促成的覺華血戰,何談大捷?寧錦之戰後若不是袁公趁勢發起登萊戰役,能否收複一般的遼西平原還兩說呢。”
“如此說來,信王是不讚成起複袁崇煥咯?”天啟揀了一顆有助於促進排氣的炒黃豆扔進嘴裏,斜睨著重真道,這樣子哪裏像個皇帝,簡直就是個土匪。
重真卻非但沒有不適應,反而覺得大明的皇帝就該擁有這樣的氣場,否則如何修理底下那幫越來越陽奉陰違的文官,又如何震懾即將聽調不聽宣的將門呢?
因此重真便輕笑道:“確實如此,臣弟覺得孫督師更加適合擔任遼東巡撫。”
“你到底真不懂還是假不懂?”天啟瞪著重真道,頗有些恨鐵不成鋼。
重真愣然道:“屁屁決定思維,這其中有啥臣弟無法參透的道道麽?”
天啟倒吸一口冷氣道:“你是在不滿朕怎麽還不把皇位傳給你?”
重真大笑道:“皇位臣弟真不想,不過皇太弟還是想當當看的,要不然名不正言不順啊!”
天啟也大笑道:“你小子也終於感覺到來自文官集團的壓力了?”
重真苦笑道:“豈止是文官集團,就連原本對臣弟有著十足好感的百姓,都開始對臣弟頗有微詞了。”
天啟揶揄道:“要不再來一次結廬而居?”
重真苦澀道:“都已經用兩次了,再用就不靈了。”
天啟繼續大笑道:“那就一定是你太長時間沒有去他們家采辦的緣故。”
重真無奈道:“是啊,這段時間臣弟實在是有些忙。”
“我知道,這都是些看不見的活,朕心力不濟,隻好讓你多擔待一些了。”天啟點了點頭,忽又輕輕一歎道:“其實並非朕不想起複孫師,而是東林不肯,連個提名的人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