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當年今朝
李玄都差點死在帝京城不是什麼秘密,他因此而墜境更是眾所周知。李玄都此時提起此事,當然不是為了秋後算賬,只是要為已經過去的四六之爭做一個定性。
如果說風起於青萍之末,那麼四六之爭這場大風大約起於司徒文台死後。到了司徒玄策名滿天下的時候,有一點已經成為江湖有識之士們的共識,那就是正一宗的領袖地位受到後起之秀清微宗的挑戰,由此出現了主戰和主和兩派,司徒玄策主和並因此事而喪命,司徒玄策死後,主戰一派佔據上風,以清微宗為首的道門四宗與以正一宗為首的道門六宗,開始了一場持續多年的全面對抗。
四六之爭在天寶元年達到巔峰,因為當時同屬正道,所以雙方一直處於斗而不破的局面之中,既不好玉虛斗劍那般比拼高下,也不好直接大規模廝殺,而天寶二年的帝京之變給了雙方一個機會。
因為李玄都入京並結識了張肅卿,清微宗與張肅卿之間產生了聯繫,當時張肅卿因為推行新政觸及儒門的根本利益而被儒門拋棄,正需要借力於道門,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成為盟友。
謝雉看準這個機會,密召正道六宗入京。謝雉並非穆宗皇帝,原本對於能否請動正道六宗並沒有十足把握,正是清微宗的入局讓她看到了希望。不出謝雉所料,正道六宗不願看到清微宗在朝廷中坐大,所以應召前往。
在這種情況下,儒門既不看好謝雉,也無意支持張肅卿,在謝雉同意將天寶帝交給儒門之後,儒門選擇了作壁上觀,徹底放棄「執迷不悟」的以張肅卿為首的四大臣。所以在帝京之變中,儒門的存在感十分薄弱,幾乎沒有他們的身影。
於是,江湖的四六之爭和廟堂的權力之爭因為新政等種種原因,繫於一線之上。
一場大變眼看是無法避免。
當時正道十二宗還有唯二的中立宗門,也就是靜禪宗和太平宗,二者雖有偏向,但並未真正站隊,出於大局考慮,靜禪宗的方靜方丈與太平宗的沈老先生決定前往帝京,出面調停說和愈演愈烈的四六之爭,不敢奢求使雙方就此罷戰休和,只求雙方不要就此徹底撕破臉皮。
儒門為之忌憚。
在整個帝京之變中,李玄都、沈老先生、方靜方丈、張肅卿等四大臣都成為了棄子,而李玄都也是唯一倖存之人。之所以如此,一則是因為李玄都是李道虛的弟子,又有張海石庇護,二則是當時的李玄都實在算不得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無論是謝雉,還是地師徐無鬼,都沒有太過在意這個年輕人的生死。
可誰也沒有想到,在六年之後,這條當年的「漏網之魚」會成為有能力影響天下大勢的寥寥數人之一。
其實四六之爭的結束,也與李玄都有著莫大的關係。從當初的南北和談,到道門初步一統,李玄都始終參與其中。
到了此時,所謂的四六之爭已經名存實亡。
最關鍵的是接下來的大真人府之變,李玄都擊潰正一宗,並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正一宗,正道六宗的聯盟土崩瓦解,也就談不上四六之爭了。
到了如今,只剩下師徒之爭,也是一場意氣之爭。
在座之人,都心知肚明。就算有不清楚的地方,現在也明白了。
李玄都說道:「今日重提舊事,是想要做個了斷。」
眾人皆是沉默不語。
李玄都繼續說道:「亞聖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一場帝京之變,其始作俑者正是當今的太后謝雉。我今日重返帝京,說得大一些,是為了天下大勢,說得小一些,是為了當年恩怨。可不管是為了什麼,都繞不開這位太後娘娘。」
白綉裳道:「紫府所言不錯,天寶二年的帝京之變,皆因謝雉而起,謝雉為了一己之私,倒行逆施,已然到了不可不除的地步。」
張海石、李非煙、石無月、慕容畫、蕭時雨等人紛紛附和。
李玄都起身道:「如今謝雉又要設下霸王夜宴,重演當年帝京之變,所以我想請諸位前輩、長輩,助我一臂之力,既是為了我自己,也是為了天下蒼生,聯手除去此人。」
眾人先是相互對視,然後一同起身道:「任憑清平先生驅馳。」
李玄都面對眾人,雙手一拱,大聲地道:「拜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