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武俠仙俠>太平客棧> 第二百九十章 光明教

第二百九十章 光明教

  雲錦山大真人府,經過這段時間的修繕,大真人府的主體部分已經大體修繕完畢,不過先是地師攻打大真人府,后是大真人府之變,導致雲錦山的地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這些卻是難以恢復,就算能夠勉強恢復原貌,也要長年累月之功才行,非是一時半刻可以做到。


  張鸞山收到秦素的傳書之後,派人將顏飛卿、張岱山請了過來,待到兩人看過傳書之後,問道:「不知你們怎麼看?」


  顏飛卿與張岱山對視一眼,顏飛卿開口道:「關乎魔道中人,不可小覷,這次又是儒道兩家聯手,我們也不應推辭。」


  張岱山點頭道:「顏師弟所言極是。」


  張鸞山見兩人並沒有異議,這才說道:「我的意思是,這次由我親自帶隊馳援秦大小姐,你們兩人留守大真人府。」


  過去的正一宗,無論是張靜修也好,還是張靜沉也罷,或是往上追溯到張清衍,都是一人獨掌乾坤,因為正一宗的宗主之位和大天師之位都在一人身上。經過了大真人府之變,在李玄都的主導下,這兩個位置分開,又加上了一個張岱山,調和張氏族人和外姓弟子的矛盾,於是變成了三人共治的局面。不過三人之中,毫無疑問是以張鸞山為首。


  聽得張鸞山如此說,兩人都微微一怔,顯然是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張鸞山不等兩人開口發問,主動開口解釋道:「當年老天師在世的時候,曾經對我提起過這位雲霄五嶽神,雖然被視作魔頭之流,但實則是道門中的前輩高人,只因其離經叛道、胡作非為,終於是落到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境地之中。」


  顏飛卿和張岱山沒想到還有如此一說,略感震驚。不過正一宗傳承久遠,從不曾衰弱斷絕,始終屹立世間,甚至絕大多數時候都是道門之首,知道許多密辛也在情理之中。


  顏飛卿道:「倒要請教師兄。」


  張鸞山沉吟道:「說起此人,還要追溯到前朝大晉。儒門自聖人和亞聖之後,又出過兩位聖人,分別是大晉年間的理學聖人和本朝年間的心學聖人,故而大晉年間的時候,儒門仍舊位居正統。不過三教之中,我們道門已經壓過佛門,有了神霄宗祖師通真達靈先生林靈素與佛門僧人鬥法,林靈素向大晉皇帝進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皇帝依奏,下詔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尼姑為女德。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林靈素鬥法,結果僧人大敗,情願戴冠執簡,由此促成了佛道合流,再加上儒門中有談玄和逃禪的傳統,甚至有了三教合流的趨勢。」


  顏飛卿和張岱山都知道此事,微微點頭。


  張鸞山繼續說道:「不過也正因為佛道合流,導致了大晉


  年間各路教派層出不窮,這些教派也如佛道合流一般『博覽眾家之長』,最終結果卻成了四不像。在這眾多教派之中,想來你們應該聽說過『光明教』的名字。」


  張岱山道:「此教也算是源遠流長,早在明空女帝年間,就已經傳至西域。」


  張鸞山點頭道:「此教原名摩羅教,又被稱作『魔羅教』。傳至西域的時候,已經糅合了極西之地的景教教義和起源於婆娑州的佛門教義。傳入中原后不久,遭逢武宗帝滅佛,因為魔羅教的教義中有大量佛門教義,所以被牽連其中,亦遭嚴重打擊,轉而成為秘密結社,並吸收部分不得志的道門中人,從而改稱光明教。光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故敢於造反,屢有反朝廷之舉。自大晉末年起,江南皆曾發生光明教造反之事。」


  顏飛卿問道:「師兄說光明教曾經吸收部分道門中人,是否與雲霄五嶽神有關係?」


  張鸞山點頭道:「當年道門初創,天下有兩張。一個是天師教張氏,也就是我們這一支,還有一個是太平道張氏,兩家一南一北。我們這一支雖然曾經割據一方,但並未叛出朝廷,太平道卻是要推翻朝廷,最終被鎮壓。太平道張氏由此徹底消亡,只剩下幾個分支,衍生出了如今的太平宗和清微宗。總體而言,清微宗更像當年的太平道,反而是太平宗受墨家的影響更大一些。除了這兩家之外,還有些許太平道後人零散分佈各地,不成氣候,不過是勉強傳承。」


  聽到這裡,顏飛卿已經隱隱明白了,說道:「光明教吸收的道門之人就是太平道之人。」


  「正是。」張鸞山點頭道,「於是光明教尊太平道祖師為教祖,又敬魔羅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在大晉年間,因為佛道合流,給了光明教趁亂而起的機會,光明教由此興盛,流傳各地,後來曾經割據江南的方十三便是出身此教。」


  說到這兒,張鸞山微微一頓,拿過秦素的傳書,說道:「秦大小姐的傳書中提起過方十三和雲霄五嶽神的淵源,當年是方十三驅逐了雲霄五嶽神,成為光明教的教主,這倒也不錯。因為這要涉及到光明教的教義,不同於我們道門只有一位大掌教,光明教其實有兩位教主。」


  顏飛卿和張岱山對於方十三的事迹都知道個大概,卻不知道還有這等緣故,顏飛卿說道:「由此說來,這兩位教主就是方十三和雲霄五嶽神。」


  張鸞山道:「按照光明教的教義,光明和黑暗並存,光明佔據北、東、西三方,黑暗佔據南方,光明的極致是黑暗,黑暗的極致是光明。倒是對應了我們道門的陰陽之說,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光明一派融合了相當多的佛門教義,尤其是明王之說,故而教主被稱為明父、大明尊。黑暗一派有五種神通,煙火、悶氣、颶風、污泥、毒水,這一派的教主由此被稱作五類魔,按照光明教的說法,兩位教主以光明教主為尊,寓意人生於黑暗,光明之神派遣使者大明尊

  ,拯救世人。」


  顏飛卿道:「五類魔和雲霄五嶽神都有一個『五』字,恐怕不是巧合。」


  張鸞山道:「根據老天師所言,方十三是光明教主,雲霄五嶽神則是黑暗教主,兩派相互對立卻不為敵,大概類似於朝廷中文官和宦官的關係。只是方十三和雲霄五嶽神都是中原人,並不認可兩位教主並立的傳統,而是認為天無雙日、國無二主,於是雙方的爭鬥也在所難免,最終以方十三取勝而告終。」


  顏飛卿恍然道:「世人不了解光明教的教義,不知有兩位教主之說,所以就謠傳為方十三篡奪了教主之位。方十三兵敗身死之後,光明教主的傳承就此斷絕,反倒是黑暗教主這一派得以倖存,這也是傳說中雲霄五嶽神並非專指某一個人的緣故,並非雲霄五嶽神代代傳承,而是光明教的黑暗教主代代傳承。」


  張岱山問道:「這位雲霄五嶽神究竟是何人?」


  張鸞山回答道:「說起此人,還有一段故事。他也姓張,名叫張祿旭,祖上不是太平道張氏的嫡系子弟,只是旁系子弟,因此躲過了太平道覆滅時的大劫,得以倖存,並保存了太平道的傳承。」


  張岱山一驚:「難道是『太平青領經』?」


  「應該是,就算有所缺漏之處,也不會遜色太平宗、清微宗太多。」張鸞山道,「此法之厲害,已經不必多言,李紫府便是以此法為根基。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他們這一家沒有太平宗和清微宗的實力,卻掌握如此傳承,便如三歲小兒持黃金過鬧市。好在他們也知道其中厲害,所以多年來隱姓埋名,不敢走漏風聲。直到張祿旭這一代,還是被人得知,許多江湖散人,甚至是宗門,殺上門來搶奪傳承,張祿旭一家雖然也修為不俗,但寡不敵眾,被殺盡滿門,張祿旭僥倖逃走,時值兵荒馬亂之際,屍橫遍野,他藏身於一個萬人坑中,躲過了追殺。」


  顏飛卿和張岱山都沉默不語,藏身萬人坑中,僅僅是想象那個畫面便讓人不寒而慄。


  張鸞山嘆息一聲:「也許是此事對他打擊太大,讓他性情大變,後來爬出萬人坑,機緣巧合之下被光明教中人所救。他為報仇,將自家傳承獻於光明教,由此成為教中重要人物。他不僅修鍊自家傳承,還以此融匯光明教的各種法門,最終自成一家,而且他為報仇,不願循序漸進,選了一條捷徑,走了神仙之道。」


  顏飛卿輕聲道:「神仙之道需要從眾生汲取香火願力,很難修成。」


  張鸞山道:「當時正值亂世,人命猶如草芥一般,以符水治病等手段,很容易吸納教徒信眾,這也是當年……天師道和太平道的常用手段,所以張祿旭很快便藉助光明教的信眾成就神仙。」


  顏飛卿和張岱山都露出震驚之色。


  竟然是一位長生之人。


  張鸞山道:「如今我境界修為最高,又有仙物助力,責無旁貸,所以還是由我走上一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