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3
*
一連兩天,林玉梅努力適應著當前的生活。
林太太一得空,就教她燒菜、做家務,還說:「玉梅啊,以後即便嫁得好,用不著自己親自動手勞作,可這些小技巧還是要學一點的……」
而林玉梅對這些熟得不能再熟,一上手就把林太太驚了一下,問道:「玉梅,你這是啥時候學會的?看你炒菜的架勢咋這麼熟練?」
「娘,我天天看您炒菜,早就看會了……」林玉梅抿著嘴笑道。
林太太誇了兩句,認為玉梅就是心靈手巧,一學就會。
還說,「看看像我家玉梅這樣有文化明事理、通家務會掌家的,上哪裡去找啊?娘一定要給你尋一個好婆家。」
林玉梅聽娘叨叨著。
心說,自己想嫁的只有老餘一個,可她家跟余家差得實在是太遠了,估計爹和娘從來就沒往這上面想吧?
說起來,中興街的余家在清河縣也是數得著的大戶。
當年,余家的長子余炳坤掌管了家事之後,就籌了一筆錢在城南開了一家榨油廠。幾年下來,這城裡一半人家吃的油,都是余家油廠出的。這還不算完,他又從省城買了幾台機器設備,開了一家棉紡織加工廠,說要搞「實業救國」。
開始,那些商販們還冷眼旁觀,覺得余炳坤的膽子實在是太大了,這個玩法就不怕鬧了虧空?可沒想到方圓百里的棉花都被收了進來,加工之後大多裝上貨船走了外銷,這錢自然也沒少賺。眾人這才驚覺余老闆的眼光非同一般。
余家的生意做起來了,可余家上下卻很低調。
那宅子還是祖上傳下的老宅子,並沒有在那上面折騰。臨到分家時,余老爺子就把那所三進宅院分成了三份,他和兩個兒子各佔一份。平日里,他和長子住在一起,到了年底就帶著一家老少去廠里參加分紅。具體賺了多少?卻無人知曉。
那余炳坤更是喜歡裝窮,見人就說:「唉,如今世道不好,勉強維持而已……」也不管旁人信不信,反正就是不肯承認自己賺到了錢。
不過,他對自己的三個兒子卻要求很嚴,除了督促著他們讀書學習之外,就是領著他們進廠實踐。從而切身體會了一番勞作之苦,也明白了實業經營之不易。
老余當年能接受新思想,走上革命道路怕也與此有關吧?算算時間,老余已經遇到了黎先生了吧?或許,與先生已經開始接觸了吧?
*
正像林玉梅猜測的那樣,十五歲的余茂生的確遇到了黎先生。
這天晚上,余家大院里都熄了燈火,唯有三少爺的屋裡還亮著燈。
余茂生穿著一件白綢睡衣伏在案前,翻閱著一本《生活》期刊。這是他從黎先生那裡借來的,雖然是過期雜誌,可裡面的內容卻很新穎,令他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他聚精會神地看著,甚至忘了時間。
對黎先生,他是極其仰慕的。
這學期,先生從省城過來,教高一年級的國文。他很年輕,不過二十五歲,可口才極好,板書很棒,課講得尤其好。坐在課堂里聽先生講課,就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掃以往的沉悶氣息。
而黎先生,與以往遇到的那些先生都不同。他從不擺架子,對班裡的同學也很關心,記憶力尤其好,開學后不過短短几天就能叫出每一位同學的名字。課餘時間,還喜歡朗誦詩歌、散文等現代文藝作品,聲音特別醇厚悅耳,令人陶醉不已。
與先生熟悉了之後,很多同學都喜歡圍著先生,詢問各種問題。先生耐心地解答著,孜孜不倦。見他喜歡看書,就把他叫進宿舍里,打開箱子拿出了幾本期刊,說這些都是舊書,可內容卻一點也不陳舊,閑暇時可以翻一翻。
他一讀起來,就放不下了。
期刊上的這些筆名對他來說還很陌生,可裡面的文字就像是專門寫給他這樣的青年人的。這些文藝作品有思想、有內涵,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更與時代緊密結合。他想,難怪先生的思維如此活躍?這些都是他不曾了解的,也是他極其渴望的。
此時的余茂生還未意識到,一枚種子已經悄悄埋下了。只待時機成熟,便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起來,最後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
*
轉眼到了 「中秋節」,學校里放假一天。
一大早,林先生去驛站雇了一駕馬車,帶著一家人回鄉下老家。
車子一路顛簸,林先生和林太太眯著眼打起盹來。玉斌和玉銘也撐不住了,呼呼睡了起來。最後,只剩下林玉梅還保持著一分清醒。
她看著窗外的景緻,默默地想著心事。
對老家,她印象很深。
那是一個叫林家灣的村子,大伯、父親和三個姑姑就在那裡出生長大。父親十六歲那年正在縣裡讀書,就被家裡叫回去,跟娘拜了堂、成了親。第二年,就生下了她。
高中畢業后,父親考上了省立師範專科學校。一畢業,就出來做事了,爺爺就給他和大伯分了家。大伯是長子,得了老家的宅子和田產,掌管家事。父親是次子,爺爺就把城裡的那處宅子給了他,說:「文宣,日後就靠你自己打拚了!」
自那以後,父親就帶著娘和她,還有弟弟在縣裡生活。爺爺和奶奶跟著大伯一家在鄉下過活。
轉眼過了九年,日子還算湊合。
可她記得,就在來年春天,一場風寒席捲而來,奪去了好些人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她的爺爺奶奶,還有父親。
當時,爺爺和奶奶卧病在床,父親趕回去探望,卻不小心染上了疾病。回到城裡,就卧床不起。為了給父親看病,家裡一下子就被掏空了。可惜,拖了半年多,還是未能搶救過來。最後,還欠下了一大筆債務。
安葬了父親之後,宅子也被債主們收走了。大伯聽聞,便從鄉下趕過來,拿錢贖回了宅子。又給娘留下了一點錢,說夏秋兩季會送點糧食過來,讓她照顧好孩子們。
可家裡沒了頂樑柱,靠啥生活?
娘愁得沒有辦法,見老家那邊人口多也不寬裕,嫂子也不是個好相與的,只好帶著她去了大宅,求四太太幫襯一下。
四太太倒是好心,勸道:「弟妹啊,人走了不能復生,最要緊的是把三個孩子拉扯長大,咱兩家是親戚,按理說是該幫一下……」
她考慮了片刻,說道:「弟妹啊,你看這樣行不行?你去找個中人把宅子賃出去,這樣也有一筆額外收入。咱這院里還有兩間空屋子,你就帶著三個孩子搬過來吧?平日里陪著我說說話,那玉梅就跟玉婉做個伴,兩個小的去學校里念書,日後也好找個事做……」
就這樣,娘帶著她和兩個弟弟搬進了大宅。
四太太吩咐人收拾了兩間廂房,讓他們住下。她跟玉婉住在一起,平日里陪著她,得空時就幫著收拾一下屋子。
雖然四太太拿他們當親戚,可林家上下卻不這麼看。娘心裡很鬱悶,可為了他們三個卻一直忍著。就這麼積勞成疾,當馮家來退婚時,終於病倒了。
父母英年早逝,對她和兩個弟弟打擊很大。因為這個,他們的人生道路都發生了改變。
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父親的病是被耽誤了。他走的時候才三十一歲,即便體弱,只要救治得當應該能挺過來吧?
還有,父親去探望爺爺奶奶,如果提前做一些防護措施,就不會輕易染上疾病了吧?可那時候,哪懂這些?
林玉梅心裡有著頗多遺憾。
當年她不過十四歲,對醫學毫無了解。還是解放后,在老余的鼓勵下自學了醫務知識和護理常識,經過培訓成了一名護士。後來,又去省里參加了進修班,考試合格后才當上了一名內科大夫。經過多年積累,才有了一些經驗。
她退休后,見老余飽受病痛折磨,就親自看護他。久病成醫,愣是把那些中醫典籍翻閱了幾十遍,什麼針灸、艾灸、拔罐、推拿樣樣俱全,最後把自己也搗鼓成了半個老中醫。
現在,她有著前世經驗,是不是能救下父親?甚至包括她的爺爺奶奶?
想到這裡,林玉梅冒出了一個想法。這一世,就繼續做個醫生吧?治病救人,無論放在何時何地都是值得稱道的。
當年老余受傷后,如果救治及時也不會落下病根吧?想著前世一到陰雨天,老余渾身上下疼得睡不著覺,就覺得揪心。如果有可能,再也不讓老余遭那個罪了。
「玉梅……」林太太醒了,見玉梅瞅著窗外發著呆,不禁喚道。玉銘一見,也拍著小手嗷嗷著:「快看,姐姐又在發獃了……」
「娘……」林玉梅回過神來,沖著娘笑了笑。心說再這麼下去,爹娘非起疑心不可。可有了當醫生的想法后,腦子就不停地轉動起來。
她今年才十三歲,怎麼才能跟醫學沾上邊呢?
去省城讀書一時半會的難以實現,自學成才倒是一條路子。聽玉婉說,她爹剛剛在永興街開了一家中西大藥房,還請了一位西醫坐診,不如先去那邊謀個事做?
她識字有文化,還有前世經驗,膽子大,口才也不錯,當個店員應該綽綽有餘吧?這樣,還能掙點錢貼補家用。
可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年輕女孩子是不能隨便拋頭露面的。如果她出去做事,會招來外界的議論,家裡也不會同意的。
現在距離解放還有好幾年,封建意識還很嚴重,即便縣裡也提倡婦女解放,學校里還有女教師擔著課,可那是在教育界,和站櫃檯是兩碼事。
要不,就女扮男裝?
可自己這模樣,即便扮起來也不像啊。
一時間,林玉梅轉過了無數個念頭。
她想,那藥品櫃檯前總得接待女顧客吧?還有打針的,總得有女護士吧?等回城后,就去藥房瞅瞅,看看情況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