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美人傾國
此言一出, 蕭函身後數名護衛立時拔刀,動作利落整齊劃一, 而且彷彿有種在沙場上歷練的冷厲肅殺之氣。
謝意冷汗微凝,他原以為這裡是都城, 茶樓裡外又都是太子的人,哪怕在此揭破了她的身份,也無妨。
但不想她隨意帶的幾個護衛, 這絕不會是一般的侍衛, 倒像是傳聞中的, 幽靈部隊。
也就是說, 使團中的護衛中也有眾多幽靈部隊的人。
對於西邊諸國,他們就是惡魔, 傳聞哪怕只有十幾人, 也能殺盡千軍萬馬。
若是她想, 完全可以在這裡動手殺了太子。
謝意心下如墜冰窟,不敢賭這個萬一。
太子倒是沉著冷靜, 「還請璇璣女王不要在大熙都城擅動刀兵。」
他頓了頓,「想來璇璣女王也不希望孤的父皇知道, 您身在大熙都城的事吧。」
這話透露出太子和謝意在猜出蕭函身份后,並沒有直接稟明皇帝。
這本是作為之後交談的一個籌碼, 但不想現在就不得不拿出來示好了。否則他真懷疑,這位璇璣女王是否會因為隱藏自己的身份而對他動手, 理智告訴他不會, 但太子聞秀同樣惜命得緊。
即使戴著金燦燦面具也能看出相當美麗的女人輕聲一笑, 一揚手,護衛便收了刀,同時也斂去殺氣繼續立於身後。
「本王的侍衛失禮了。」蕭函摘下面具,似笑非笑道。
既然身份已經被人知曉了,也不必戴這個了。
摘下面具后,笑起來殺傷力更大。
登時滿堂生輝,但見容色照人,明艷不可方物。
連太子也不禁失神了一瞬,但一想到她的身份,立刻警醒了過來,還不止是敵是友,有何意圖。西羽女王隱藏身份隨使團來到大熙都城,想想就讓人心慌。
這也是為何謝意當機立斷選擇告知太子,
眼前人與崔紹畫上的那位少女相比,不只美貌勝過當初,更添了幾分傾倒眾生的風姿。
但是同一人無疑。
謝意沒有為這份確認感到半點欣喜,
來之前,他與太子商議了很多,雖已猜中七八分,但到底不敢完全肯定,主要有兩件事。
一是確認多年前失蹤的郁柔桑就是西羽新王,二是確認在使團中唯一戴有黃金面具的西羽女子就是璇璣女王。
如今前者已經確定了,至於後者,敢在幽靈部隊面前自稱女王的,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了吧。
「不知璇璣女王駕臨大熙都城,本太子有失遠迎。」太子看向郁柔桑,不,應該說是在諸國縱橫捭闔的璇璣女王。
蕭函坐下后,端起旁邊侍女剛為她斟的明前茶,輕鬆隨意道,「沒關係,我只是陪母后故地重遊,順順一賞大熙江山風光。」
太子和謝意笑得一個比一個溫和,但心裡壓根不信她說的話。
謝意出言道,「閣下畢竟貴為一國君王,難道就不擔心自身安危?」除非有更大的圖謀。
「這點我還真不擔心。」蕭函微微彎了彎嘴角,「在我入大熙時,三千幽靈部隊已侯在關外。」
太子神色微冷。
蕭函嘆氣道,「不知太子殿下是否知道大熙邊關軍備糜爛,軍力不足之事。」
這時的太子臉色已經不是冷,可以形容了。
說的好聽,西北有十萬駐軍,但能用得上的不到四五萬。
真打起來,大熙邊關那點駐軍還擋不住她那精心訓練又是從殺戮中歷練出來三千幽靈部隊的突襲。
蕭函的話已經擺明了,她不在意自己身份暴露的事,哪怕大熙有什麼歹心,她也可以保證自己絕對能脫身,另外大熙也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太子和謝意也明白了,璇璣女王在大熙都城的事為人所知,麻煩頭疼的只會是他們。
太子轉移話題,「近幾日朝堂之上都在商談與西羽和談建交一事,遲遲未能定下,不知閣下是什麼看法。」
老實說,蕭函不怎麼願意談這個,否則她讓那些西羽使臣來這裡做什麼,就是全權交託給他們,讓他們完成任務。不過大熙的太子都特地將她請到這來了,也不是不能說一兩句。
太子又淡淡笑道,「有些條件頗高了些。」
比如讓大熙禁止以西羽人為奴,並要求將過去數十年流散在大熙各地的西羽人贖回,儘管西羽承諾會以黃金相贖,但此令一下,各州各縣各地官吏都要執行,再者也有些自恃清高出身的朝臣,覺得這有辱大熙名聲,過去那些西羽人不管是被販賣還是遷居也好,既然在大熙生活,就是大熙的人了。怎能一句話說贖回就贖回。
其他什麼以馬匹黃金換取有農耕種茶釀酒織布等技術的工匠,還有開通商市,互通貿易倒都是些小事。
蕭函淡定道,「這條,絕不變。」
她又深深看了一眼太子,「若談不妥,那就不用談了。」
又談了近半個時辰,太子沒有提郁家半句,在確定對方的身份后,再提起難免落了下乘,甚至容易被誤認為是拿來脅迫。
而且以太子所得的情報,這位曾經的郁柔桑,現璇璣女王,對郁家沒有多少眷戀之情。
太子雖有意試探些別的,但直到最後,蕭函都沒能給與什麼承諾。
還是那句話,你就一太子,等有了做主的資格的時候再來找她吧。
回東宮的路上,太子對謝意嘆道,「十年前,孤曾與她有過一面之緣,那時她還只是郁府一介庶女。」
雖只是因為容貌而瞥了一眼,但也稱得上是見過一面。
「十年過去了,她已成了坐擁一國的西羽女王。」
「而孤還是太子。」已稱不上年輕俊秀的太子,負手而立,望著彷彿要直入九重宮闕的檐角,臉上卻沒有半點半點笑意,眸色更是冷沉。
謝意沒有說話,因為他知道此時不需要。
……
謝意回到府邸,今日之事已令他倍感疲憊。
太子目前的態度是暫時就當作不知道,雖沒有達到交好或者握有把柄的地步,但至少別交惡。
而且他們也不覺得揭露璇璣女王身份對他們對大熙有何益處。
這也是為什麼太子沒有直接入宮稟明皇帝,而是私下邀約。
府中還有一個牽挂此事的人,郁芷,但她也看出了謝意風度翩翩下的倦怠,沒有急著問,而是先讓奴僕安排了沐浴和參湯。
待謝意沐浴過後,又飲了參湯,精神也稍稍好些,還有興緻逗弄尚在搖籃中的女兒。
見到走過來的郁芷秀麗面容上掛著欲言又止的神情,謝意先讓奶嬤嬤抱回房,又讓室內的人退出去,事情攸關西羽女王,萬一從他這泄露出去就麻煩了。
謝意溫聲道,「明日你回郁府說一聲,就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
「也就是無事了?」聞言郁芷鬆口氣,天知道她從母親口中聽到,西羽王太后是六娘子母親時,有多麼震驚。她未出嫁前是家中嫡女,素來是見不到父親的姬妾,還是鄭氏認了出來。
「那,六娘子……」
謝意握住了她的手,微微點了點頭。
郁芷驚訝過後又是長嘆,「真是想不到。」
謝意問:「你可還記得,郁柔桑過去是什麼脾性。」
郁芷搖了搖頭,她對庶出的姐妹向來不上心,唯獨六娘子,也是因為那不是一般好看的容貌,才記在心裡,六娘子『暴斃』時,她還傷感過一陣。竟不想,再見時,人家已做了西羽女王,還接回了生母為王太后。
自認為未出嫁時與六娘子沒什麼過節,所以只是抱著單純驚嘆感慨的心情,看待六娘子已為西羽女王的事。
「當年她在府中時,還同其他庶妹起過爭執,也受過欺負,我是萬萬沒想到她竟有這一日。」
謝意唇角帶著笑,心中卻是嘆息,阿芷想的還是簡單了,大概對郁柔桑的印象止於淡淡。
其實謝意是樂意暫時瞞著璇璣女王的身份的。
為了太子,也更為了郁芷和郁家。
對於璇璣女王而言,曾為郁家庶女的過往只是小事一樁,但對於郁家,卻干係重大。
且不說,陛下知道了如何能放心得用,
以陛下的態度,若能儘快處理好西羽建交事宜,絕對願意把郁府一家人打包送去西羽,全當是為國效忠大義了。
若是璇璣女王郁柔桑因年幼欺辱落魄,心腸再狠一點,被滅口被犧牲的,也只會是郁家。
無論是陛下還是太子,都不會為了郁家和西羽有太大的爭端的。
郁芷想不到的,但她父親郁岸為官多年,立刻想明白了,在從妻子鄭氏那得知起,就心緒難安,
親生女兒當了別國女王,按理來說是好事,甚至還能過去當個太上皇享福,但郁岸又不是那種初出茅廬的傻白甜,一個能帶領族民復國的女王,能是什麼良善人,是能隨隨便便拿親情血緣哄騙的。
郁岸也有自知之明,郁柔桑還在府中時他就沒有表現過多少父女之情和關愛,真要是去了西羽,還不是任人揉捏搓圓。繼續在大熙當他的尚書,若太子仁厚能繼位,最好的結果也只是有分榮寵。
鄭氏心中又有這樣的擔憂,而且對那位曾經任她處置的庶女生起了一絲懼意。
第二日,謝意考慮再三,還是親自陪郁芷回了郁府一趟,安撫了郁尚書和鄭氏。
另外還有崔紹那裡,謝意以太子之名將那副畫要了過來,崔紹雖不解,但怎麼也不會將曾經畫上的豆蔻少女與如今遠近聞名的璇璣女王聯繫在一起。謝意倒還放心他,是沉醉畫藝之人,也重諾嘴嚴,不會多話。
此畫不能讓人瞧見,也就嚴密封了起來收藏。
……
行宮中,蔓莎嘗了太後送來的貢品掛綠荔枝,鮮甜水潤又可口,
蕭函沒有告訴她自己身份被人知曉的事,但考慮到有一定可能郁家人會來找蔓莎,所以提前問道,「你還記得郁岸嗎?」
蔓莎想了想,也沒想起來是誰,好像有點耳熟。
蕭函淡定道,「想不起來也沒事,反正是無幹人等。」看來不用擔心蔓莎會念著什麼舊情了。
隨著赫圖在北邊屢屢有騷動后,大熙朝堂上很快就決定答應西羽提出的和談建交條件。但不知道是哪位大臣提議,兩國初次建交,不如結為姻親,永締邦交。
老皇帝還覺得此建議大善,不過考慮西羽的君主是位女王,不好嫁個公主什麼,便提出讓他膝下的皇子迎娶一位出身西羽的公主為正妻。
西羽使臣聽后,道此事他還做不了主,要傳信與女王。
老皇帝當下便應允了,還道此事越快越好,有利於兩國友好。
就這幾日,老皇帝膝下適齡的皇子就開始明爭暗鬥起來了,尤其是那位臨安王,又有頗受寵愛的母妃徽妃在旁邊吹枕頭風,很快就得到老皇帝的偏向。
雖然知道西羽女王尚未成婚,膝下也無兒女,所以迎娶的公主估計會是一位貴女封的公主。
但同樣意義非凡,能得到一個新興的毗鄰大國的支持,再好不過的婚事了。
何況又不是不能娶別的勢力出身的側妃。
數日過後,臨安王將迎娶西羽公主的事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只待西羽那邊的傳信。
太子和謝意也關注著這件事,不過所謂傳信回國,等待女王意見,
他們心裡清楚,西羽的璇璣女王此時此刻就在大熙都城,前晚還在都城最有名的太夜館一擲千金呢,令全都城的人都知道使團中有位戴著黃金面具的王族貴女。
太子得知后,還險些嚇了一跳,生怕這位一個不如意就把身份給露了出來。
不過仔細一想,他們能發現其實也純屬巧合,若不是謝意的妻子是郁芷,郁柔桑曾經的嫡姐,也不可能聯想到一處,最後不還是猜的。
關於和親的決定,蕭函早就同使臣說了,為了掩飾一二,才多拖了些時日。
次日西羽使臣上朝,告知大熙皇帝,璇璣女王的決定,同意和親。
皇帝及眾朝臣聞言都大喜。
但使臣下一刻說出來的話,卻令滿朝瞠目結舌。
璇璣女王同意和親,但卻不是西羽公主嫁到大熙,而是大熙皇子去西羽,與公主結為夫妻,同時也是作為人質。
這也才能表現出大熙願意永締邦交的誠意。
朝政一結束,這事就傳遍了後宮和都城,鬧得是沸沸揚揚,原以為能多個公主兒媳的徽妃差點沒暈過去,醒來后更是哭的梨花帶雨。
之前人人爭搶的香餑餑婚事立刻變得避之不及,生怕入選做了那去異國為質的駙馬。
最後還是定下了,由臨安王攜豐厚的大熙聘禮隨使團去西羽迎娶公主,並留在西羽為兩國邦交做貢獻,且不說臨安王心中是如何委屈,事情也沒有轉圜餘地了。
誰讓臨安王和徽妃是許多人的眼中釘,不趁這個機會推一把都覺得可惜。而且臨安王不去,豈不是其他的皇子去。
大多朝臣又支持和親,反正都是娶公主,待在哪裡不一樣。
另外西羽的璇璣女王不也是會給臨安王封個爵位,榮寵大把大把的,說不定還能留名青史呢。
蕭函會同意,也是因為和太子私下做了筆交易,和親這事暫時避不過,她又不捨得嫁個西羽女子,西羽在大熙的勢力不穩固,派弱一點的怕受欺負過得凄苦,派能力強勢的又覺得浪費可惜,她自己國內還缺乏人才呢。
還不如讓大熙皇子到西羽為質,而且還是個年幼的皇子。
至於太子那邊的籌謀,蕭函不知道,但給出的條件卻令人動心,西羽同意與大熙締結盟約,其中條件之一就是放歸數十年裡被擄掠販賣到大熙的西羽子民。
大熙答應是答應了,但用不用心還是兩說,蕭函不介意再多份保障。
這個建議也是謝意向太子提出的,他看出了這位璇璣女王沒什麼弱點,但有一點是愛惜子民,不然不會死咬著這點否則不建交。
在互通了國書之後,西羽使團也就要離開大熙都城。
聽聞這個消息后,鄭氏第一個鬆了口氣,西羽使團在都城多待一日,鄭氏就要惴惴不安一日,擔心郁家大禍臨頭。
哪怕自認當初對待郁柔桑母女沒有任何可指摘的,但如今見她已是高不可攀的地位,難免會懼怕被挾私報復。
西羽使團從大熙帶走的東西不少,除了大熙皇帝太子等人送的奇珍異寶,還有盟約中的工匠技術書籍,還有一位和親的皇子同豐厚的聘禮。
因此比來之前更加浩蕩。
這還只是明面上的,實際上還有十二人。
蕭函回隨行來大熙,母親蔓莎佔了一部分原因,另外則是為了搜羅人才。
西羽百廢待興,光是受教育的程度就令蕭函不滿意,如今的班底都是她費心培養的,但仍需要大量的人才放在各處位子上填充效力。
這十二人,她也考察過,人品才能都勝過尋常大多人。而西羽探子所查到的,他們或多或少都出身高門庶子,寒門,甚至平民,但哪怕沒有學識的,頭腦聰明有潛力,是可塑之材的,蕭函都願意收下。
「拜見王上。」眾人激動或鄭重道。
這十二人還不知道之前被西羽探子調查過,但在蕭函親自來找他們,並且表明身份后。
心頭所謂的家國大義,在掙扎了一下之後就放棄了,果斷投靠了新主。
不是誰都能在被打壓看不見出頭之時的日子裡堅守住什麼家國大義的。
堅守忠義氣節的人值得敬佩,但良禽擇木而棲也不可謂不是種聰明果斷的選擇。
要是那種被洗腦得徹底,甘願為家族犧牲,做別人的踏腳石一生卑微為奴為仆的人,蕭函也不會要。
這些人其中還有攜帶家眷的,都被蕭函允許了,還讓手下抹去了痕迹。
她不在乎他們過往是卑微還是凄慘,只要他們以後能為她所用,為建設西羽出力。
現在還只是十二人,但日後,就說不定了。
戴著黃金面具的蕭函在看了一眼大熙都城后,就騎上自己的良駒隨著西羽使團車隊離去了。
……
兩年後,大熙太子聞秀繼位,改年號皇佑。
同時北方邊關烽火漸起,草原的赫圖十二部落趁著大熙新帝繼位,有意來佔便宜,咬下一塊肥肉。
大熙新帝先是布置兵力防守,后是暗中遣重臣謝意前往西羽,向西羽借兵,結盟抵禦野心勃勃的赫圖,以解大熙北方之危。
璇璣女王答允,最後由多蘭將軍帶兵十萬和大熙北地精兵兩相夾攻赫圖,聯手對赫圖造成重創。
大熙解除了北方之憂,而西羽也借著這場戰事割下了赫圖的一大塊肥沃的國土,越發強盛。
皇佑三年,
隨著大熙與西羽互通往來,西羽任用漢人為官的很快傳遍了大熙,且不問出身,不拘一格求取人才。
西羽的財政和軍權都牢牢掌握在璇璣女王手中,凡是重大決策都由女王做主。大熙有許多空有才華卻無出頭之徑,甚至是礙於出身,無法施展才能的人,也紛紛慕名跑到了西羽。
到後面甚至有已經考取了功名的舉人秀才,還有許多到西羽謀生開墾荒地經商的百姓,男女都有。
有不少官員向陛下諫言,要求下禁令,然而皇帝也是無奈,因為這本就是當初借兵聯盟的條件之一。
不然當初西羽怎會幫助大熙硬杠上強大的赫圖,而不是趁火打劫蠶食大熙,比起肥沃的草原,大熙繁華的北城,魚稻豐美的江南水鄉豈不是更好。
聞秀雖早兩年知道西北駐軍糜爛鬆懈,但短短兩年他作為太子也做不了太多能改善軍備的,當時情況之危,西羽提出的條件又不算過分,便答應了下來。
條約只說不禁止兩國百姓遷居入籍,沒想到會發展到這個地步。
何況此事一旦開了頭,根本無法回頭,再堵也會有更多的人去。
已為重臣的謝意,因是世家嫡系出身,也不好評論此事,若要留下那些人,勢必會削弱世家貴族嫡系的利益。
皇帝也只能放任之,眼不見心不煩。
但這種被別人,還是鄰國挖牆角的感覺真是糟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