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蜀地之爭
“開設使館互相遣使之事,對兩國商民多有裨益,我們希望能夠在大明朝的首都開設使館。”昂薩路說道。
“隻要國王陛下同意我們在大明朝的首都開設使館,我們的馬尼拉亦向大明朝開放。”
作為西班牙駐台領事,在竹塹生活的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昂薩路的漢語大有長進。
朱琳澤準許西班牙在竹塹開設商館,設置辦事處以處理兩國之間的商貿事宜。
隻是竹塹畢竟孤懸海外,連大明朝的省垣都算不上,昂薩路希望朱琳澤能夠準許他們在大明朝的首都開設使館,以方便兩國之間的交流。
萬曆年間的馬尼拉大屠殺之後,明西兩國商民都沒有贏家。
西班牙雖然清理了大量華人商民,大大減小了華人在菲律賓,尤其是馬尼拉的影響力。
但隨之而來的是馬尼拉百業凋零,經濟凋敝,馬尼拉殖民政府的稅收大減。
這次屠殺唯一的受益者是倭寇,在西班牙人屠殺馬尼拉之際,倭寇的表現最是積極,協助西班牙人屠殺華人,想要接手華人在當地的貿易。
隻是倭寇手中的貨源有限,倭商財力和明商亦不可同日而語,最終還是沒能取代明商。明商很快就卷土重來,重新從倭寇手裏奪回了曾經屬於他們的生意。
西班牙人也漸漸接受了這個現實,倭寇的貿易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無法和大明朝的貿易品相提並論。至於倭寇的白銀,西班牙人最不缺的就是金銀。
朱琳澤答應了昂薩路在南京開設使館的請求,但還是對使館的人數做了相應的限製。
見朱琳澤答應了西班牙在南京開設使館,昂薩路也代表馬尼拉殖民政府同意明朝方麵向馬尼拉派駐官員,開設使館。
隻是兩國政府之間互派使館大使,馬尼拉方麵還要告知歐陸的宗主國,看西班牙王室的意思。
開設使館受益較大的還是大明朝,畢竟朱琳澤隻開放了竹塹和西班牙人貿易。大陸地區並未開放,而在馬尼拉則有大量的華人商人。
在馬尼拉開設使館,無疑能夠保障當地華人商民的利益。
至少有大明朝在背後給這些商人撐腰,西班牙人殖民當局,也不敢像萬曆年間那般猖獗,肆意屠殺華人商民。
鄭森此事表現淡然,鄭森是含著鑽石鑰匙出身的,母親是倭人,出身的時候他老爹鄭芝龍已經海上一霸,日本西南諸藩主對他相當客氣。
鄭森雖在日本長大,但多數時間都過著優渥的生活。
但施大瑄則感觸良多,施大瑄作為老一輩在海外打拚的僑民,早年嚐盡辛酸。
施大瑄後麵之所以追隨顏思齊在日本舉事,想要推翻當地藩府,事情敗露之後為逃避倭寇官府的追捕遠遁海上,最終在台灣落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地藩主大明欺壓盤剝大明商民,而顏思齊為人仗義,願為當地僑民出頭。
要是政府能直接出麵保障僑民利益,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這放在以前,施大瑄想都不敢想,畢竟他們這些渡海出洋謀生的人,在當地官府看來是不安分的百姓,甚至和海盜一起劃上了等號,對他們極為不待見。
朱琳澤對此倒是非常理解,出海謀生的華人多是閩粵兩地的華人。
如果能夠本地生存下去,這些閩粵兩地的商民也犯不上背井離鄉謀生。
隻是閩粵兩省田地非常有限,養不活這麽多人口,以福建為例,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境內多山少田,沿海居民隻能向海而求生。
施大瑄乘機詢問朱琳澤能否也在倭國開設使館,理由是倭寇的大明商民數量也很多。
朱琳澤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隻是表示知道了。
倭國的情況和西班牙又有所區別,朱琳澤暫時願意和西班牙人平等相處。
但不代表他願意和倭國平等相處,倭國畢竟在名義上還是大明朝的朝貢國。東亞必須以大明為尊,諸國隻能臣服附屬於大明。
昂薩路帶來的書信翻譯好之後,朱琳澤覽閱了書信。
書信中的內容無非是科奎拉表示願意在海上為大明提供幫助,一起對付不勝其煩的海盜。
這些“海盜”自然指的是鄭芝龍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
隻是科奎拉並不想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完全撕破臉,故而以海盜相稱。
當然,這也是馬尼拉方麵不自信的表現,畢竟在遠東的海上實力,目下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是要強於西班牙馬尼拉殖民當局。
科奎拉願意主動和朱琳澤合作,倒不是因為他善心大發,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保護好不容易打開的貿易商路。
畢竟每年上千萬兩的貿易利潤實在是太香了,香到科奎拉願意為之鋌而走險。
西班牙人願意出兵,朱琳澤是歡迎的。
彭嘉山海戰證明他的海軍完全有希望打敗鄭家水師,隻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進來攪局之後,不確定因素增加了。
尤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為鄭芝龍提供的千噸級巨艦,打破了朱琳澤在大船上的優勢。
這種戰艦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都不多,拿出來支持鄭芝龍說明他們也是下了血本了。
要是西班牙人在遠東的艦隊願意出兵襄助,這倒是能增加一些勝利的砝碼。
隻是西班牙的國力日漸衰微,無敵艦隊已成過往雲煙,再者這是遠東地區,西班牙人也鞭長莫及。朱琳澤也不指望西班牙殖民當局能夠提供多強大的艦隊支持,但有總比沒有好。
不過朱琳澤還是對西班牙人做出了限製,港口可以在戰時為西班牙人開放,提供補給。但禁止西班牙人上岸作戰,踏足大明朝的土地。
科奎拉出兵的初衷是為了保障商業貿易,這個要求昂薩路考慮了一番後還是答應了下來。
朱琳澤寫完回信,讓昂薩路帶了回去。
昂薩路走之後,王遠對朱琳澤說道。
“閩王,鄭家在台南的水師已經出航,似是要前往閩南,咱們是不是也將竹塹府福建艦隊調過來?”王遠請示道。
金門、中左所(廈門)都是鄭芝龍長期經營的海上堡壘,要啃下這兩塊硬骨頭,徹底將鄭芝龍困在泉州府城和南安城,光靠陸軍是不行的,必須海陸兩軍互相配合。
王遠的請求合情合理,朱琳澤也有此意。雖然他和鄭芝龍都大規模開發台灣,但二者的重心都還是在大陸。朱琳澤同意了王遠的請求。
“福建艦隊可以調部分艦船來閩,但也不能全調,具體調多少,怎麽調,讓李國誌自己拿主意。”朱琳澤說道。
李國誌長期待在竹塹,對當地的情況更為了解,具體調多好艦船來閩,留多少艦船防守竹塹這種細節上的問題朱琳澤還是讓李國誌自己拿主意,便不多作幹預。
至於崖州蔣二蛋的南洋艦隊,一來路途較遠,二來規模也不大,暫時沒有調動的必要。
此時的荊襄豫南地區,在清軍退走,朱琳澤的主力也撤走之後。
大清、大順都將目光轉移到了四川。
此時四川主要的地區則在張獻忠的控製之下,張獻忠在三方的包夾之下非常沒有安全感。
清軍遣大順降將賀珍率軍從漢中南下入蜀,有取蜀之意。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雖實力不如李自成的大順,但也不是賀珍這等前順降將可以拿捏的。
賀珍的幾次入蜀都以失敗告終,被張獻忠擊退。
但清軍並未善罷甘休,阿濟格和多鐸見下荊襄豫南無望,便也打起了四川的主意,妄圖在四川取得突破,打算占領四川之後再圖湖廣。
在賀珍戰敗之後,阿濟格和多鐸遣吳三桂、尚可喜並部分滿蒙八旗兵挾明順降軍浩浩蕩蕩,南下如蜀,聲勢頗為浩大。
吳三桂本來還打著竊據秦地養兵的算盤,並不想出兵入川,但在阿濟格和多鐸回到西安之後,吳三桂還是乖乖地出兵充當大清的馬前卒。
清軍精銳的戰鬥力遠強於賀珍的降兵,張獻忠遣孫可望率軍在保寧府抵禦南下的清軍。
孫可望力戰不敵,慶幸的是在艾能奇、劉文秀的接應下,孫可望得以成功突圍,避免了北清軍圍殲的命運。
清軍主力南下,張獻忠愁眉不展,張獻忠成事時間比李自成晚。李自成巔峰時期的大順可是據有半壁江山,有席卷天下之勢。
而他張獻忠的巔峰也不過是占據四川一隅之地,實力遠不能和大順相提並論。
後世大順抗清的主力部隊那是在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劉文秀四人進入雲南,經營雲南多年訓練出來的大西軍,而不是現在的大西軍。
現在的大西軍誠然是一支很好的部隊,但還遠沒有到有和清軍精銳正麵叫板的實力。
大西軍的裝備甚至還不如李自成退到荊襄的殘兵,更不用和朱琳澤禁衛軍這種從裝備再到組織度,戰鬥力都如同妖孽一般的部隊相提並論。
對四川有興趣的不僅僅是清軍,李自成也對四川非常感興趣。
在見識了弘光朝禁衛軍可怕的戰鬥力之後,李自成已經收起了東下取江南的心思。
得知朱琳澤出兵閩粵,李定國北上山東抵禦清軍南下,牛金星、宋獻策極力攛掇李自成應該乘著江南防禦空虛之際直趨江南,下南京。
顧君恩和諸將的態度則是反對南下取江南,畢竟現在明順尚是盟友,明朝還有恩於順。
貿然出兵江南,實乃背信棄義之舉,在道義上站不住腳。
當然,更重要的是大順的將佐臣僚並不知道弘光朝的虛實,不知道弘光朝到底有多少兵力,尤其是有多少像禁衛軍這樣的強軍。
朱琳澤出兵豫南,和李自成一起抵禦清軍的時候,可還同時在閩粵和靖武小朝廷開戰。
饒是如此,聽說閩粵的戰局還是弘光朝主動,靖武小朝廷沒有一次反撲成功。
更不用說弘光朝在山東還成功抵禦住了清軍,說明上次朱琳澤帶到豫南的部隊並非是弘光朝的全部精銳戰力。
大順的聲望已不如往昔,去年天下百姓皆認為大順代明乃是天命,簞食壺漿以迎順師。
但今年,尤其是在弘光朝屢屢挫敗清軍南下的企圖之後,天下人則認為明祚未終,大有漢時光武中興之意。
尤其是弘光朝的實際掌權者閩藩脫胎於受封於南陽的唐王係,而南陽正是光武帝的故鄉。
雖然漢時的南陽和明時的南陽並不是一個地方,朱琳澤還是王而不是帝,但這並不妨礙民間好事者將其於漢光武帝相提並論。
現在民間的百姓更心向明軍,尤其是禁衛軍這等紀律嚴明,不擾民的明軍,在民間的口碑非常好。
李自成心知東下沿途百姓不會全力支持他,權衡之下,李自成還是覺得西進四川更有盼頭。
牛金星見勸說李自成東下無望,便和宋獻策一起投李自成所好,西進四川。
並將當今天下局勢比為三國時三足鼎立之勢。
大清在北,兵強馬壯,是為魏,南明在江南,是為吳,而大順當下的局勢和當初的劉皇叔頗有幾分相似之處。
如果是宋獻策是蠢的話,那牛金星就是徹頭徹尾的壞。
顧君恩當即便予以反駁,反問二人:“若萬歲為劉皇叔,張獻忠是劉璋嗎?”
當下的形勢和三國並不能一概而論,三國之時南方開發程度地,孫劉兩家和曹魏的實力差距過大。
而現在的江南,僅以南直隸一地的賦稅便比滿清全境的賦稅都高,南明在財力上比之滿清更有優勢,至於滿清在軍事上的優勢,照當前的發展趨勢,日後必然為南明弘光朝所超越。
再者,朱琳澤已經表明了也有和張獻忠結盟之意,貿然取蜀弘光朝那邊也交代不過去,更何況,他們現在若想取蜀,要麵對的可不僅僅隻是張獻忠的大西軍。
他們還有和清軍爭奪屬地,沒明軍的襄助,能不能打敗清軍也是未知數。
蜀道難,但清軍從漢中南下入蜀的道路可比他們溯流西上要容易。
顧君恩反對出兵奪蜀,認為當務之急是盡量發展荊襄兩地的生產,屯墾田地。
荊襄兩地原有的糧食產量不足以養活二十萬大軍,尤其是大順這二十萬大軍中多數還是戰兵,所需糧餉更多。
剛剛回到的襄京和李自成會和的李過、高一功等人也反對入蜀。認為以現在大順的局勢不應該四麵樹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