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幕府議事
“真有萬頃良田?”
閩王府內,朱琳澤望著查抄出來的田畝和家產感歎道這些江南縉紳之富庶。
“這還隻是幾個首惡的田產,餘者尚在統計中。”閩王府庫大使尹曠匯報道,“咱們往日在南陽的唐王府,比起這些江南縉紳的園林,按王爺的話說就是土鱉。錢謙益在常熟的幾個園子無不是鬱鬱長林,峨峨聳峭,鳥獸嗚咽,鬆竹森梢,水石崢崢,風林肖索,雲霧……”
“別說這些廢話,揀要緊的說。”朱琳澤打斷了尚在陶醉之中的尹曠,“錢謙益的園子大概能值多少錢?”
“這個不好說,錢謙益的園子,光是一個太湖石就能值幾萬兩銀子,上好太湖石製成的假山一個園子就有十幾個,錢謙益在常熟的園子現在查到的就有四個。”尹曠估說道,“戶部那邊估計查抄錢謙益一家所得,足夠半年國用還有餘。”
朱琳澤此前隻抄過魏德藻家,從魏德藻家中抄出五十多萬兩白銀他已經覺得魏德藻很有錢了。哪成想魏德藻比起這些江南縉紳那就是一個窮逼。估計魏德藻全部家當都未必買得起錢謙益的一座園子。
這個錢謙益在朝時是貪官汙吏,居鄉時是土豪劣紳,早年嫖娼成性,晚年屈膝降清,一輩子就沒幹淨過。真不知道這老東西何德何能,竟能做東林一黨之魁首。
“戶部手低下那些辦差的手腳不幹淨,查抄之事閩王府這邊幫襯著點,情報司那邊也盯緊些,這些可都是國庫的錢。”朱琳澤交代道。
尹曠和楊文點頭領命,尹曠欲言又止,朱琳澤知道尹曠想說什麽,無非是希望閩王府也能從這次抄沒所得中分一杯羹。
朱琳澤沒有理會尹曠,他現在要是帶頭挖朝廷的牆角,上行下效,用不了多久朝廷的牆角就會被挖塌。
“閩王,有這些抄沒所得,足夠兩三年國用,當務之急還是糧食,目下南京糧價飛漲,一石粗糧都已經漲到三兩九錢,品相一般的稻穀都要五兩白銀一石。”陸聞達說道。
“莫要說粗糧,就連喂雞喂鴨的稻殼一石都要一兩多銀子,醫學堂的醫徒剛剛收治了一批食用稻殼的窮苦人家,腸子都破了,死了十幾個人呢。”吳又可補充道。
這糧價確實離譜,以閩王軍的軍餉一個月連一石粗糧都買不起,更不用說尋常的升鬥小民了。
“今歲雖說湖廣無糧入江南,但江南也不用解漕米上京師,今歲無大災,江南本地所產之糧足夠本地之用,糧價騰飛,想必是另有隱情?”朱琳澤問道。
“誠如閩王所言,關鍵是此番南京之亂,趙之龍縱南京京營兵洗劫了南京的各大糧鋪,南京不少鄉紳將糧米裝船南運,南京存糧損失十有六七,加之糧商惡意屯糧,凡此種種糧價想不漲都難。”陸聞達回道。
“南沙島不是尚有幾艘海軍的軍艦駐防,他們的糧船出的了長江口?”朱琳澤皺眉道。
“咳咳,這些糧船確實都沒出長江口,在遭遇海軍的軍艦之後,這些糧船或是自沉長江,或是就地焚毀,海軍官兵雖進行搶救,但留守南沙島的海軍官兵不多,搶救上來的糧食有限。”陸聞達幹咳了一聲說道。
“這些鄉紳做的可真夠絕啊。”朱琳澤冷笑道,“寧可拿這些糧米喂魚也不留給百姓。”
民以食為天,解決南京百萬百姓的糧食問題迫在眉睫,南京是國都,無論如何國都的國計民生一定要穩住。
朱琳澤起身,從身後的書櫃內翻出南京居民戶口的籍冊,這籍冊還是萬曆年間的,籍冊上的南京戶籍人數隻有區區三十多萬人。
這個數字顯然不準確,朱琳澤在南京的時間也有一年多,根據他的估算,南京的人口至少當在百萬左右。
一百萬人就是一百萬張嘴,每天要吃掉多少糧食啊。
“閩王府庫存軍糧幾何?竹塹今年的晚稻能收上來多少,崖州那邊也派人問問能在升龍、占城等地采買多少糧食。”朱琳澤詢問道。
兩次北伐用兵幾乎耗盡了南京戶部的存糧,他剛剛從內閣回來,從倪元璐那裏得知南京戶部現在存糧僅有十二萬石,連南征閩粵所需的糧草這次還要依靠閩王府這邊接濟籌備。想要靠南京戶部渡過這次難關顯然是不現實的。
“除去對閩粵用兵之糧,江東大營這邊尚有存糧三十六萬八千一百石,其中八萬石明年開春還要解運山東以供李標統、高將軍之用。閩王若是想以這些糧供應南京百萬生靈絕無可能。再者,閩王還要編練新軍,這也需要巨量糧食。”
尹曠給朱琳澤潑了一盆冷水,勸朱琳澤別打這些糧食的主意。
“竹塹那邊今年倒是獲得了大豐收,產糧七十多萬石,除去竹塹之民的口糧,能買上來三十多萬石稻穀,這些稻穀就算全運到南京,也撐不到明年豐收,至於崖州那邊能買來多少糧食尚不可知也。”
“諸位有何良策?”朱琳澤環視殿內的幕僚們。
“閩王,屬下以為,可以照會江南糧商看看能不能把糧價壓下去。”張煌言思忖片刻,上前說道。
“這倒是個法子,隻是這些糧商現在囤貨居奇,著實可惡。”
“並非所有糧商都在囤貨居奇,隻要能將糧價壓下去,讓這些糧商無利可圖,糧價自然就能夠壓下去。”張煌言說道。
“是個好法子,張煌言,你且去照會江南各大糧商,讓他們到南京一晤。”朱琳澤對張煌言說完,又對沈漣說道,“明日在報紙上發布消息:竹塹已有五十萬石稻米裝船啟航,正運往南京。”
“可是竹塹沒有五十萬石糧食.……”沈漣驚道。
“本王說有,就有,你隻管登報便是,當務之急是要先穩住南京城的民心。”朱琳澤說道。
言畢,朱琳澤讓殿內諸幕僚先行散去,隻留下陸聞達。
朱琳澤敲了敲桌子上的南京戶籍籍冊問陸聞達道:“南京的戶籍籍冊是時候重造了,吏學堂開辦已一年有餘,堪用的吏員有多少人?”
早先墾荒竹塹之時朱琳澤就苦於吏員不足,讓陸聞達開設學堂專門培訓吏員,為後續的墾荒提供足夠的吏員。
墾荒崖州如此順利,除了朱琳澤人力、財力、物力、軍力雄厚之外,充足的人才儲備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徐佑前去崖州,帶走的可是一整套成熟的管理班子和竹塹先進的管理的經驗。
日後清丈田畝,朱琳澤也需要用到這些吏員。
大明朝的官除了西南土司之外,多數都是流官,但是吏很多可都是世代相傳的衣缽。這些吏往好聽了說是吏,往難聽了說就是地方惡霸。
明初征糧實行的是糧長製,糧長製崩壞之後,負責征收賦稅的還是地方底層的官吏。
就算是洪武朝糧長製運行比較良好,但糧長僅僅隻有征糧、運糧之權,劃分征糧區域還是由地方的官吏具體負責。說到底還是離不開吏,說白了就是基層公務員。
“本來有三百七十三人,但徐佑去崖州帶了五十人,羊山軍港、南沙島、濟州島三地又差遣了三十人,目下能用的隻有二百九十三人了。”陸聞達對自個兒培訓出來的吏員如數家珍,他也猜出了朱琳澤的意圖,“王爺是想重造南京戶籍籍冊?”
“難不成還要用萬曆年間的籍冊征稅不成?”朱琳澤沒好氣道,“戶口乃是征收賦稅之憑據,南京城的戶口必須摸清楚,南京城的戶口都摸不清楚,就更不用說附近的州府了。”
朱琳澤從桌底下抽出南京城的地圖在桌麵上攤平,拿起一旁的炭筆和木尺,仔細將街道劃片分區。
“將這兩百九十三個吏員分組,給各家各戶登記造冊,並在門上釘門牌。”朱琳澤說道,“每組吏員都會抽調一個排的閩王軍襄助,登記核驗無誤,男丁給糧三升,婦人、老人給糧二升,孩童給糧一升。若有瞞報、不報者嚴懲不貸!”
“若是有閩王軍襄助,此事不難辦,就是南京這麽多人,要完成登籍造冊,需要些時日。”陸聞達點點頭說道,“隻是是以戶部的名義去做這件事還是閩王府的名義去做?”
陸聞達對此沒有異議,他也想讓這些吏員有個鍛煉的機會,南京無疑就是鍛煉他們的好地方。隻是南京畢竟不是竹塹、也不是崖州,在陸聞達看來以閩王府的名義去給南京百姓登籍造冊似乎有些不妥。
“當然是以戶部的名義去辦。”朱琳澤說道,“籍冊造完,戶部那邊給一份,閩王府這邊留一份。盡早完成,南京的籍冊造完,明年還要清丈田畝,重新登記南直隸各府的人口。”
“要是清丈整個南直隸的田畝,這些吏員肯定不夠。”陸聞達皺眉道。
這些吏員在竹塹之時也曾下田清丈剛剛墾辟的田畝,有清丈田畝的經驗。不過清丈田畝不比在南京造戶口本,需要漫山遍野走動,還需要和當地官吏打交道,施行起來的難度遠比在南京造戶口本要大。
“應天府、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鬆江府此五府先行清丈。”朱琳澤對陸聞達說道,“此五府弘光元年必須完成清丈工作,弘光二年再清丈南直隸其他未清丈的州府,如果來得及,就把浙北的幾個州府一同清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