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訓練
這一次沈兵沒有讓別人代勞……如果自己都對火繩槍沒有信心的話,那麼如何讓部下對它有信心?
更何況其槍管外還套著一個筒,就算炸膛了也不至於會傷人。
沈兵舉起槍瞄準十幾步外的木盾,一扣扳機,只聽「轟」的一聲冒起了一陣煙霧,再看看木盾,什麼也沒發生……彈丸都不知道打哪去了。
想了想,沈兵就讓人在前方密密麻麻的十餘面盾,然後又開了一槍。
這一回命中了靠左邊的一面盾,彈丸洞穿木盾后又深深的嵌入到其後的木柱中。
這一來就驚到了王賁一干人。
尤其看了彈洞后王賁便驚呼:
「大將軍,此物透過木盾竟還有如此威力。」
「敵人怕是身著盔甲也無法阻擋此物!」
剺看著這根鐵管居然有這麼大的威力也目瞪口呆,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
「這東西雖然好,但是卻打不準……」
王賁卻反駁道:
「準頭又能如何?若我等裝備上數千把,對著敵人一通亂射,還要那準備做甚?」
剺一聽馬上就明白過來,當下點頭道:
「校尉所言極是,便若那弓箭一般,雖是都沒有準頭但箭矢一多總能射中敵人。」
沈兵沒多說什麼,他只是制定了幾個測試方案讓仞一乾親衛去測試。
他希望找出這火繩槍在什麼距離上可以擊穿木盾和盔甲的組合,需要多少裝藥量。
經過一番測試后發現是六十步的距離,也就是八十米左右。
這個威力應該說是差強人意,正常的火繩槍應該是一百米左右還可以將身著盔甲的敵人擊斃。
之所以威力不足,或許是因為彈藥密閉性不足。
不過此時也已足夠用了,八十幾米的距離,以羅馬步兵或是塞琉西超長槍兵的前進速度,大概要兩分鐘,而兩分鐘對於熟練的火槍手可以發射十次……通常情況是每分鐘3發子彈。
但那是屬於軟鉛彈丸需要通條使勁將其捅入槍膛的情況。
彈丸較小也有小的好處,那就是裝彈相對來說更容易,沈兵甚至可以覺得可以考慮讓槍手裝好彈丸后將槍托在地面使勁砸兩下就行……這是火槍手偷懶的做法,雖然可行但槍的壽命降低且容易走火。
沈兵最後還是決定不這樣做,因為士兵一多就要對其進行格式化訓練,否則就很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另一方面,火槍手一分鐘發射3次的原因,是裝藥量很難確定。
在這方面沈兵可以對其進行必要的簡化。
比如裝藥量是在之前就稱好的,一包一包用紙包裝著,士兵將其中的火藥倒入槍管之後,接著就可以將包裝紙塞進槍管增加氣密性。
另外,沈兵覺得火門也可以進行必要的改進而使裝彈速度更快。
比如普魯士火槍就將其火門設計成倒錐狀,也就是裡頭大外面小。
設計成這種形狀的好處,就是火藥裝進葯室后,其由於通條的頂塞會使火藥從倒錐裝火門處漏出來一些。
於是裝點火藥這個步驟就可以省略了,裝好彈丸后直接就可以舉槍射擊。
普魯士的火槍就是因為這個小設計,使其普通士兵都可以在一分鐘內發射五發。
五發對敵人的三發,這使普魯士軍隊一度佔了很大的便宜。
此時沈兵當然也可以用上這個設計。
只是愛德蒙那邊製作起來會更麻煩一些。
當沈兵把這個修改畫給愛德蒙看的時候,愛德蒙似乎還沒從剛才的震驚中反應過來,有些唯唯諾諾的不知所以。
沈兵問:
「能做到嗎?」
「若是你出什麼錯的話,愛德蒙,我就用你來測試那火槍的威力!」
愛德蒙吃了一驚,馬上回答:
「能,將軍,我保證!」
「另外……請原諒我之前說的,現在就算是塞琉西再打回霍木桑,我也不會背叛您了!」
沈兵「哦」了一聲,問:
「為什麼?」
「你認為塞琉西不可能打回來嗎?」
「你小看他們了,愛德蒙,他們可是幾國聯軍,據說有二十幾萬人!」
愛德蒙回答: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將軍。」
「除此之外,我知道,就算塞琉西再打回來佔領了霍木桑,但總有一天,你們還是會打敗他們的!」
沈兵笑了笑,這話說的倒是有些道理。
於是火繩槍稍作修改後就進入了批量生產。
同時造紙作坊也被建了起來,火藥則用一張張紙用相同的重量包成圓柱形的一個個小包。
之後沈兵又設計了一個可以掛在腰間的彈藥袋,袋中一邊插著圓柱形的藥包,另一邊則放著彈丸。
這樣既可以防水防潮,又可以將彈藥、彈丸放在一個包里方便士兵取用。
沈兵也有想過設計刺刀。
但想了想又覺得沒有太大的必要,至少現在沒必要。
因為火繩槍的刺刀主要是針對騎兵的……火繩槍發明時由於其裝彈慢且射程近,所以對騎兵總是力有未逮。
而如果步兵手裡只有火繩槍的話,那在騎兵面前幾乎就是待宰的羔羊。
因此,火繩槍出現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方陣還是一定的長槍兵配上火槍兵。
初時是五五配置,長槍兵用於對付騎兵,火槍兵用來對付步兵。
後來長槍兵的比例越來越少,直到刺刀出現……刺刀實際上就是將長槍與火槍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裝備,於是長槍兵就徹底消失了。
此時對於沈兵而言,是完全沒必要配刺刀的。
因為秦軍是騎軍強,基本不可能出現秦火槍兵要面對敵軍騎兵的時候。
至於步兵近戰……攜帶一把火槍的同時腰間再掛一把劍,這並不衝突。
沈兵反而是擔心有朝一日若刺刀讓敵人學去了,那時沈兵手裡的騎兵就無用武之地了。
在火繩槍進入製作流程時,另一邊沈兵就讓王賁對神武軍進行火繩槍的操作訓練。
這訓練原本應該是等李岩的兩萬步兵到了更合適,但那兩萬步兵只怕都要兩、三個月才能趕到。
到時再組織訓練,只怕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