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突變
京城馮家大院,這裡又被稱作帥府,畢竟總統府是國家財產,馮庸也不好意思跟自己老爹一起住著,再說了,馮家做為中華商業巨艦,又不缺那點錢,乾脆買了個四合院,平時馮德麟夫妻沒事的話也跟他住一起,畢竟孫子孫女在呢!
這就不得不稱讚馮庸老婆娶的好,葉清婉在進門那一年就給他生了個兒子,第二年又娶了歐陽嵐,生了個女兒,現在都有兩兒一女了,也難怪馮德麟兩老天天趕著住在馮家大院里,那不得照顧孫子孫女呀!
上午九點,馮庸正和張孝淮、皇甫冷、王亞樵商量著事情,近幾年來,中華四面作戰,局勢很是緊張,雖然兵力充裕,可怎麼著也有些忌憚三分。
特別是上半年,蘇維埃俄國主席換了個人當,新上任的斯大林可不是個善茬,雖然沒有明目張胆的對付中華,可暗地裡撩撥,中亞地區的混亂就是他造成的。
原本中華並不像出手,因為中亞本就有一個浩罕汗國和波斯,馮庸打算像土耳其一樣,扶持一個中亞大國,也好做為中華與西方國家的緩衝,二來也是為土耳其分擔壓力。
要知道,土耳其本身就有不小的基礎,在華德兩國的幫助下,迅速蛻變成工業化強國,儘管海軍方面有所欠缺,可陸軍絕對是好樣的。
凱末爾在建國初期將北非丟掉純粹是為了安撫法國,但是力量上去了,肯定要拿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1921年,土耳其調動了三十萬大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蘇伊士運河。
但法國佬也不是吃素的,早在19世紀拿破崙時期,埃及就成了法國忠實的小弟,再加上法國外籍軍團,要知道這一塊,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比得上他們,有這麼些僕從軍的幫忙,跟土耳其打得那叫一個勢均力敵。
英國佬當然不會坐壁上觀,他們撩撥了波斯激進勢力,不斷在兩河流域搞摩擦,使得而土耳其不得不調動東部軍區大部分兵力,壓住波斯的氣焰,兩頭受敵,難受是肯定的。
局勢變幻莫測,誰能想到蘇維埃俄國國父居然撲街了,新上任的還是暴君斯大林,他可不是能憋著的人,上任不到一個月,頻頻聯絡英美,並且得到了它們的支持,在短短的一年內,擴軍三百萬,僅次於中華。
近在咫尺的俄羅斯帝國也不甘落後,陸續擴軍百萬,相比蘇俄那粗糙的三百萬軍隊,人家這個可是真正的武裝到牙齒的富裕兵,不然怎麼能和蘇俄在中亞戰場上幹得熱火朝天。
「少帥,最新情報顯示,斯大林將朱可夫任命為遠東軍區司令員,預計今天下午就能到任,而且蘇俄調集了百萬大軍陳兵遠東,來者不善哪!」張孝淮當即說道。
雖然中華在蘇俄建國初期奪回了清王朝時候的土地,並且將勢力延展到新西伯利亞,但是,蘇俄沿襲了沙俄的領土長度,橫跨亞歐兩洲,所以他們也設立了遠東軍區,只是在列寧時代,為了示好,蘇俄遠東軍區象徵性部署了十萬軍隊。
馮庸沒有說話,他在思考,蘇俄的叛變有點突然,不過他也不是沒有準備,畢竟當時一邊拉一邊打,但是他沒想到列寧居然這麼快就撲街了,上位的還是斯大林,不得不說,真狗血。
斯大林可不是列寧,要知道他的手段硬的很哪!原史能把蘇俄做到與美國並列的地步,甚至單挑德國,能不強呀!
蘇俄的變化會嚴重影響到中華未來的戰略,畢竟當初支持了它們不少好東西,還是中華將落魄的蘇俄工業撿起來的,沒想到天理循環,最終還得自討苦吃。
「老王,你那裡有什麼消息?列寧猝死這件事怎麼看也不像真的?」
「少帥,前段時間,我特統在莫斯科的分部被契卡擼了,一時間沒能反應過來,所以才會對此孤陋寡聞,不過事發后的幾天,我已命人重建了分部,從中發現了一些端倪。
種種證據表明,這後面必然有英國佬的黑手,或者說這是斯大林自導自演的戲,列寧出事當天,斯大林的心腹控制了莫斯科衛戍軍,並且全城戒嚴,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麼呢?」王亞樵一本正經的彙報道。
張孝淮也說道:「不錯,蘇俄領導人就算逝世,怎麼著也輪不上斯大林上位吧!兩位副主席正虎視眈眈呢!更何況蘇俄國內並不是只有布爾什維克一個政黨,唯一的解釋就是斯大林早在事情發生前就部署好了,將他們逐個擊破,所以他的上位途中一點阻擋都沒有,和其順利!」
他雖然是新時代軍人,但是對於仁義禮智信還是看得比什麼都重,畢竟是滿清官派留學生,所以對斯大林這種吃裡爬外的行為很是不屑。
馮庸人點了點頭,他可是先知,又怎麼會不知道,如果歷史上不是刺客的突襲,列寧根本不可能提前去世,那現在這個病逝又是從哪來的,更重要的是,一個月以前,他還曾與列寧在新西伯利亞會面,那個時候列寧還是活蹦亂跳的。
最重要的是,列寧一死,整個世界好像都變了,印度地區,英國調集了三十萬軍隊,打得巴基斯坦差點滅國;北非地區,法國生力軍突然爆發,反攻土耳其;東南亞也很配合,來了一場席捲中南半島的大叛亂,這一切不正好說明計劃嗎?
「朱可夫可是個勁敵,我們東部軍區雖然有百萬大軍,可戰線太長了,橫跨蒙古、朝鮮甚至是西伯利亞,這樣,單獨將東北地區劃出,成立遼東軍區,讓陳宇擔任遼東軍區司令員,下轄第一集團軍、第二集團軍、第九集團軍、東北武警總隊、東北空軍縱隊。憋了那麼多久,也是時候讓他出去遛遛了,對了,那邊的武器彈藥儲備怎麼樣?」
「是!報告少帥,那邊有我軍三個大型軍事倉庫,十個中型軍事倉庫,二十六個小型軍事倉庫,足夠我們百萬大軍打三年持久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