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首的親兵看到他,卻心中暗喜,忙上前一禮,說道,「丞相大人,是我們王爺一條愛犬突然跑走,我們跟著追來,見它鑽進董侍郎府的營里,所以進來尋回,並非如董侍郎所說,是搜什麼小姐的營帳。」
董伯懿大怒,說道,「小女帳中若是有狗進去,又豈會說沒有?她又藏著王爺的狗做什麼?」
可是他越是不讓,親兵越是起疑,說道,「有沒有,一瞧就知!」
衛東亭皺眉,說道,「董大人,你就將小姐喚出,再使他們進去瞧瞧就是,事急從權,也不會損及小姐的閨譽。」
董伯懿臉色微變,大聲道,「小女的帳子,豈能任人亂查?」橫豎就是不讓。
剛說幾句話,突然聽到帳子里女子尖叫聲突起,大聲道,「蛇!蛇!快……快來人啊,蛇……」喊聲惶急驚恐,到后句已帶著哭音。
董伯懿大驚,向董方一望,轉頭衝進帳去,連聲問道,「彤兒,怎麼了?」
「爹,蛇!好多蛇……」董彤兒嚇的已哭都哭不出來,只能顫聲連喊。
董伯懿年過半百,只得這一個女兒,自然緊張,聞言再也顧不上旁的,忙疾沖而入。
只這一眼,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只見小小的帳內,幾十條蛇盤曲纏繞,榻上地上都是,見他進來,都昂頭吐信,瞪著紅眼對著他。
「啊」董伯懿一聲驚呼,又疾步退出。
衛東亭忙道,「董大人,董小姐不打緊罷!」說著向承親王府的親兵送去一個眼色。
親兵會意,見董方守著帳門,急聲叫道,「董大人發生何事,不要驚慌!」大喊聲中,「錚」的一聲,腰間長劍出鞘,向營帳斜揮。
「喂!」董方疾喊,衝上要阻,卻被他劍鋒划來,險些開膛破肚,大驚之下,連忙退開。
只這一停,只聽「嘶」的一聲大響,帳篷厚厚的帳壁已被他剖為兩半,跟著搶前一步,又再一劍直劈,又將破洞割開更大。
董方喊道,「喂,你幹什麼?」搶前兩步要阻。
親兵一肘將他撞開,就要從破洞中闖入,哪知剛剛邁出兩步,一眼看到帳里的情形,不由大吃一驚,又再退回,顫聲道,「蛇……蛇……果然是蛇……」
他這一退,只見那破洞中頓時探出幾個蛇頭,被火光一照,又猛的縮了回去,破洞口幾條蛇的長信子閃過。
這一會兒,董伯懿已一步步被逼的退出帳來,耳聽著帳內董彤兒抽咽的哭聲,心裡萬般不舍,可是又不敢闖去救人,連連頓足,顫聲喊道,「來人!快……快來人,救……救小姐……」
只是不要說他喊聲顫抖驚慌,毫無威嚴可言,縱有,看到那許多的蛇,又有幾人膽敢入內相救?反而越退越遠,不過片刻,帳篷前已空出十餘丈的空地。
董伯懿聽著帳中女兒的哭聲越來越破碎,不禁臉色慘白,雙唇顫抖,突然大吼一聲,一把搶過一隻火把,向里衝去,大聲叫道,「彤兒,爹來救你……」
可是剛剛衝到帳篷門口,就見幾條大蛇突然抬起身子,長長的信子一卷一舒,向他探來。
一股涼意直透心頭,董伯懿「啊」的一聲驚呼,來不及後退,雙腿一軟,已一屁股坐倒。
就在此時,只聽一個清脆的聲音低喝,「丹楓,救人!」
隨著她的喝聲,一條纖細的身影驟掠,經過承親王府眾親兵的身邊,順手奪過一柄長劍,信手疾揮,只聽「喀啦」一聲,一條帳柱已被她斬斷,跟著長劍斜插,掛住帳幔奮力疾挑,喝道,「讓開!」
隨著她的喝聲,半邊帳篷被她挑起,凌空疾掃,帶上董伯懿手中火把,頓時引燃,呼呼的燒了起來。
看到火起,所有的人都是大吃一驚,發一聲喊,四散逃走。
丹楓卻片刻不停,身子一個疾轉,將手中燃火的帳篷向另半邊帳篷掃去,大火熊熊點燃,但見數十條長蛇從帳中疾竄而出,四散竄逃。
人群再次驚呼,你推我擠,拚命逃開,生怕被蛇咬中。
也幸好蛇怕火光,見人群中有不少火把,都掉轉頭向黑暗中逃去,片刻鑽入草叢,失去蹤影。
而只這一耽擱,丹楓早將手中帶火的長劍遠遠向一片空地丟去,躍身而起,將另半邊帳篷掀起,叫道,「董小姐!」
眾人見眾蛇逃遠,剛鬆一口氣定神,聽到她的喊聲,都不禁向這裡望來,只見整座帳篷都已被掀起,露出帳中一張長榻上兩個相擁而坐的女子。
十五、六歲,丫鬟打扮的少女衣衫歪斜,滿臉驚恐,而和她相擁的董彤兒卻是衣衫半解,玉體橫陳,雖然滿臉驚懼,可是那副風流姿態,卻不失半點。
雖然說帳中並沒有旁人,可這副模樣,哪裡像是高門大族裡的小姐?
眾人一見,都不禁面面相覷,神情里已多出些鄙薄。
難怪,董侍郎死活不許旁人搜女兒營帳,也不喚女兒出來,想來,果然是有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整個營地,頓時一寂,董侍郎一個激靈回神,忙一把扯下長袍,奔去將董彤兒身子裹住,連聲道,「彤兒,別怕,沒事了!沒事了!」
董彤兒早已嚇的面無人色,這一會兒被父親抱在懷裡,愣怔一瞬,才「哇」的一聲大哭出聲,尖聲叫道,「爹……爹……彤兒好怕……好怕……」
董伯懿在她肩頭輕拍,眼看今日女兒的醜態全部落在旁人眼裡,胸中怒火無從發泄,突然轉身,向承親王府的親兵吼道,「今夜的事,我必要向承親王討個公道!」
為首親兵一愣,忙道,「侍郎大人,我們不過是為王爺尋狗,當真是多有得罪,可是小姐帳中進蛇,卻與我們無關!」
董侍郎雙目赤紅,咬牙道,「是與不是,我們御前評理!」
這事還要鬧到御前?
衛東亭眉心微跳,說道,「董大人,這山間多蛇,誤入小姐營帳,若不是這幾位兄弟恰好來尋狗,怕傷到小姐也無人知覺,縱他們失禮,也當將功補過,何必將事情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