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南明第一狠人> 第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治西域(第一更!求訂閱,求月票!)

第七百九十二章 如何治西域(第一更!求訂閱,求月票!)

  敦煌收復的消息傳到京師,朱由榔直是欣慰的笑了。


  雖然敦煌只是河西走廊的最東端,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西域,可他還是感到很舒爽。


  畢竟大明已經丟失河西走廊全段太久的時間了,僅僅掌握嘉峪關讓人很沒有安全感,哪怕是朱由榔已經一統中原,這種感覺仍然讓他覺得寢食難安。


  而現在好了,明軍強勢拿下敦煌,等於是宣告著中原王朝漢文化向西域的進軍。


  這是一個信號,明眼人都知道西域明軍是志在必得的。


  葉爾羌汗國也好,準噶爾汗國也罷,都必須乖乖的交出地盤來,否則將承受明軍的怒火。


  在朱由榔最初的規劃之中,是要在三年內拿下西域。


  畢竟噶爾丹現在還是個毛頭小子,要是再過個十年噶爾丹掌權了,一統準噶爾各部,那就不是很好辦了。


  沒想到李定國這麼給力,不僅拿下了敦煌,還拿下的這麼快。


  如此一來朱由榔更是可以期待一番了。


  如果利用現在西域三足鼎立的混亂局面,或許明軍可以在一年之內奪下西域。


  「陛下,臣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敦煌終於回歸大明,陽關和玉門關終於回歸大明。」


  最為如今大明朝堂的頂樑柱,首輔張煌言的態度無疑很關鍵。


  他這麼站出來表態也是希望天子能夠堅定收復西域的決心,畢竟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如今不收西域則後患無窮,收了西域則利延子孫。


  「哈哈,收復敦煌朕心裡高興。不過要是想要收復西域,恐怕還要費一些周章。」


  朱由榔還是很清醒的,並沒有被勝利所沖昏頭腦。


  「最麻煩的事情莫過於補給線太長了。」


  朱由榔嘆了一聲道:「朕之所以讓戶部準備那麼多的糧食,就是因為補給線實在是拖得太長了,甚至比遼東之戰時還要長。沒有辦法,遼東的時候還可以靠海運運輸糧食,可現在看來,攻打西域只能靠陸路運輸。」


  稍頓一頓,朱由榔背負雙手開始踱步。


  「在朕看來,絲綢之路並不僅僅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文化。所以朕極力的追求認同感,極力的想要讓西域的百姓們也認同大明,認同漢文化。」


  文化認同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太難了。


  畢竟明軍的實力是沒得說的,但是中原漢文化在西域斷層幾百年,要想一朝恢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拿下西域只是第一步,如何能夠穩固西域的統治才是朕接下來要考慮的事情。」


  朱由榔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他知道要想讓西域的百姓對漢文化有認同,並不是一代人的事情。


  或許要兩到三代,一百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真正的實現。


  但是他並不著急,因為他知道漢文化有著極為強大的同化能力。


  只要給到足夠的時間,遲早能夠將西域諸部同化。


  「陛下,臣聽說西域三部中以準噶爾和葉爾羌最為強勢,陛下這次分而擊之可謂是神來之筆,臣佩服之極。」


  朱由榔停的一愣:「張閣老什麼時候也學會拍馬屁了,有什麼想說的不妨直說。」


  張煌言哈哈笑道:「還是陛下懂臣,臣連裝一下看來都不行了。」


  他清了清嗓子,繼而接道:「既然如此,那臣就斗膽直言了。其實臣一直以為,西域的問題不在於地廣人稀,不在於朝廷沒有足夠的軍隊駐紮,而在於如何讓他們信奉儒家,信奉仁義禮智信。」


  「哦?」


  朱由榔停的很有興趣。


  他莫名的覺得張煌言所說的和他理解的是一個東西。


  「所謂仁義禮智信,或者說溫良恭儉讓。這其實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十分珍貴的東西。」


  張煌言很認真的說道:「在中原之地,不管換了多少個朝代,至少百姓們對於這一點都是很認同的。所以中原相對來說比較大一統。但西域就不一樣了,那裡的人對於儒家似乎並不怎麼認同,至少面上是這樣的。如此一來,西域紛爭混戰,更加難以琢磨。即便偶然間有強大的部族一統西域,也很難像中原那樣持久下去。強漢時期如此,盛唐時期亦如是。」


  張煌言說了這麼一通,朱由榔聽的很是認真。


  不得不說張煌言的這番分析很有見地。


  文化認同這種東西確實是更深層次的,凌駕於封建王朝之上的。


  中原王朝幾百年換一家,若是換的快了換的勤了恐怕是幾十年一家。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但是不變的是儒家對於中原對於百姓的影響。


  大明要想在西域紮根看來還是要在這方面多動一些腦筋才是。


  「張閣老這點想的倒是和朕一樣。」


  朱由榔慨嘆一聲,繼而接道:「其實呢,朕一直都想說,想在西域普及儒家思想。只要晉王能夠拿下西域,朕就會立即在西域單獨開設一個科舉榜。就像當年太祖皇帝開設南榜、北榜一樣。」


  說起來,朱元璋還是一個有魄力的人。


  當年大明立國之初,百廢待興。


  南方因為較為富庶,讀的起書的人相對北方更多,簡單點說就是底子更好。


  所以當時的科舉基本上都是被南方讀書人包攬,北方人中榜的甚至不足一成。


  長此以往,北方的讀書人自然是要鬧情緒的。


  朱元璋一看不對,這樣下去不利於王朝的穩定,於是乎靈機一動弄出了一個南北分榜來。


  簡單來說就是南方和北方的讀書人、考生分別按照名額錄取,雙方不佔用對方的名額。


  如此一來北方讀書人考中科舉,金榜題名的人數大大增加,彼此雙方之間的矛盾也因此淡了不少。


  這當然是不得已而為之,雖然犧牲了一部分南方讀書人的利益,但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從這個角度來看自然是不虧的。


  如今朱由榔便想效仿當年的朱元璋,將來在西域單獨設榜,培養西域百姓考科舉入朝為官的積極性。長此以往,西域若是漢化未必不可能。


  …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