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四路大軍
二十六軍一百二十八營人馬,總計六萬多人,這可不是小數目。
上一次他指揮了淮南大戰,但多數時候,各軍都是由各個將領率領,而且在各自戰場上,並不匯聚一處。
如今六萬大軍都匯聚在大梁城外,漫山遍野的旌旗,一眼看不到邊的隊伍,都令史從雲心中有別樣的澎湃感受。
當然,這麼多大軍是不可能同時出發的。
這個時代的人口密度遠不如人們想象,唐末戰亂至今,導致整個中國土地上的人加起來差不多就是後世兩個一線大城市總人口的水平。
如此人口,分佈在廣大的地域,導致的結果就是除了核心城鎮地區,許多地方都是深山老林,人煙稀少,道路稀少,好路大路更少。
許多時候走上十天半個月都見不到人煙也屬正常。
之前還出現過好幾次,有些地區理論上已經歸屬唐王朝統治,也住著百姓,可到唐末都過了幾十年突然才發現深山老林里還住著其它陌生本土民族部落,需要朝廷安撫或者出兵鎮壓。
所以讓大軍行進的大道並不多,不可能六萬人全擠成一堆走,道路條件不允許,也不安全,即便遇襲,即便對方是主力大軍,對方也不可能完全展開,短時間內吃掉他們,只要後續援軍跟上就沒事。
而且因為通訊技術的限制,兩萬人以上的部隊扎堆而不分給手下將領各自帶領,就沒法有效的指揮了,這點史從雲深有感受。
就好比大宋出兵十多萬伐遼也是分成好幾路的,蒙古十幾萬大軍攻打南宋也是分三路的,最多的一路是四萬人。
史從雲也算老將了,雖然他今年只有十九周歲,所以出兵當天,史從雲就召集諸將,開始部署,安排好進軍的秩序和路線安排。
大梁城北外的大營里,軍都指揮使及其以上的軍官五十多人,除了十幾人能坐著,其他人都站在後面。
史從雲站在最上首,身後的木架上掛著一張用畫在羊皮上的地圖,正是李處耘跟隨盧多遜帶回來的。
這個大帳篷里,能聽到外面的馬蹄聲和眾多大軍調度的聲音。
史從雲站在上方,環視都盯著他的諸多將領道:「諸位,此次出兵,對外我們說要去伐蜀,不過我們的目的是拿下南平和武平兩個割據的節度使,奪回荊楚之地,這點你們要心知肚明,但不能往外公開的說,誰要是亂說,嚴懲不貸。」
「諾!」眾人齊聲到。
史從雲點頭,接著道:「此次出兵有兩點需要你們注意。
其一,跟某打過戰的老將想必都知道,某向來最講軍紀,只要你們立功殺敵,該給的賞賜一點不會少。
但是,膽敢殺良冒功,劫掠驚擾沿途百姓者,再有功勞某也定殺不饒!此前伐蜀時,就為這樣的事,我殺了一百多人,回去之後,給你們的所有手下士兵交代清楚,某話說到前面,如果到時出了事,誰也被找我保人。」
史從雲一改之前的笑臉,說得殺氣騰騰,眾人頓時都嚴肅起來,起身應諾,這其中多數都是老人,也明白他的行事準則。
於是他接著說:「第二點,這次出兵是為止殺戮,所以不要擴大殺戮,南平武平之地說到底都是中華民族.……」
隨即他頓住了,因為他看到眾人都疑惑的看著他。
這時候他才突然想起來,這個時代根本沒有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中華民族的概念是西方名族主義興起之後,梁啟超不甘落後,才於1901年前後提出的概念。
他便想說漢人,但也覺得不合適,因為周軍中有不少沙陀人和其它民族的將領以及士兵。
只好解釋,「我的意思是,大家都是一家人……」眾人左右相視,隨後有些不解的點頭。
史從雲語塞,只得繼續道,「總是能智取最好。」往後的話咽下去,沒再繼續說了。
他用一根木棍指著地圖,開始為眾人說明此次行軍後勤補給安排,「這次進軍,糧草依舊是左僕射,判三司府事李公為我們大軍運送補充,之後三司官員會直接派到各軍中去。
你們二十六個軍都指揮使,必須在大軍出發前和三司官員交接好糧草補給的所有事宜,對人家客氣點,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直接找我的從事官閭丘仲卿。」
閭丘仲卿起身,向眾人拱手,認個臉:「老夫今日和明日都在中軍大帳中等候,諸位有事盡可來這找我就是。」
二十六個軍都指揮使齊聲應諾。
史從雲見大家士氣很好,就直接部署道,「行軍路線規劃,之後會發地圖給你們,在地圖上畫好,又不懂的到中軍來問閭丘從事。
接下來是具體的行軍安排,諸將聽令!」
此話一出,眾人紛紛挺起腰桿看向他,滿臉嚴肅。
「李漢超。」
李漢超起身道:「末將在!」
「你率某的斥候營,走在最前面,先於前鋒二十里,要盡量讓斥候散出去,沿路的風吹草動都要到我耳朵里來。」
在這幾個月,史從雲除了搞火藥,還擴建了一個斥候營,選拔軍中最厲害的佼佼者加入,大大擴充斥候的數量,擴大戰場情報獲取能力。
李漢超這個快五十歲的老將領命,「末將遵命,請大帥放心。」
史從雲點頭,「李將軍,某打仗向來最重視斥候,大軍斥候,如一個人的耳目,一個人如果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聾的,再強壯,再有氣力,也毫無勝算,找個聰明的娃娃拿把刀也能把他殺了。
這個重任交給你了,希望你不要讓大家失望。」
眾人都笑起來,隨即看向李漢超。
李漢超激動的再次保證:「請大帥放心,老夫絕不會放過風吹草動。」
史從雲點頭,隨即按著肩膀讓他坐下,繼續回到上方部署,「李處耘。」
「末將在!」李處耘立即站起來,他更加激動。
史從雲對這三十多的漢子道:「此次出征,你為先鋒都指揮使,率領控鶴軍第一廂前五軍一萬人為前鋒,最前出發,為大軍開道。
你最熟悉兩地的地形,也最懂得如何洞察人心,瓦解敵人,你盡可往前,如遇情況,儘快往中軍送出情報,如果遇到緊急事情,你可以自行處置,不必請示。」
「末將尊令!多謝大帥信任某,定不會讓的大帥是失望。」李處耘激動道,史從雲讓他可以以獨斷,是極大的信任了。
史從雲拍拍他肩膀,「某信你。」
他讀書多,深知信任前方將領的重要性,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好比毛在指揮大戰時,經常電令讓前線指揮官臨機應變,不必請示;那時候已經有電報了還如此,因為他明白前線指揮官永遠比後面的人明白具體面臨的情況,後方要把關的是總戰略。
而歷史上喜歡後方微操的,一個趙光義,一個蔣光頭,那真是菜到一塊去了。
史從雲接著下令,「司超為水軍都指揮使,王環為副都指揮使,率水軍於二十六日出發。」
兩人起身應諾。
「中軍由王全斌率領,包括控鶴第二廂前四軍,第三廂前四軍,兩萬士兵,二十六日出發,與司超大軍水陸並進。」
老將王全斌起身,激動應諾。
「老將軍是在做諸位將領之中最有資歷,打過最多戰的人,若說打仗的次數,某遠不及老將軍。」這不是吹捧的話,王全斌他參加的戰爭都參加了,而且他還玩泥巴的時候人家就打過很多戰,只是功勞沒他大,所以地位沒他高。
「不敢,老夫哪裡比得上大帥文韜武略!」王全斌連忙道。
史從雲說著解下腰間的配劍遞給王全斌,「此戰,中軍重兵,全託付老將軍,你的能力,資歷和經驗都是眾人中最高,某信得過你。」
王全斌激動得直接單膝跪下,雙手舉過頭頂,接過他的劍,「老夫定不會讓大帥失望!」
史從雲雙手把他扶起來,隨後做了最後的部署。
「控鶴第四廂一萬新兵,由某親自率領,二十七日出發,與后軍量草輜重一起走。」
「諾!」眾人齊聲答應。
至此,所有出征將領都安排好了。
大軍共分四路,分別出大梁,司超、王環率領的水軍,李處耘率領的前鋒精銳,王全斌率領的中軍精銳,史從雲親自坐鎮的后軍輜重部隊。
接下來就讓他們解散回營,各自趕快去安排。
之後史從雲單騎入宮,請官家安排監軍使,官家對他的懂事十分高興,一開始準備像老樣子,安排潘美為監軍使。
不過隨即又改變主意了,畢竟總是安排潘美跟著他也不合適,便安排曹彬為監軍使。
曹彬和官家也是親戚,曹彬是先皇郭威貴妃張氏的外甥。
史從雲心裡有些失望,潘美無疑是他最想要的監軍使,因為潘美是自己人,不過既然官家安排了,他也沒法改變什麼。
於是當天下午,所有軍隊出征的事情已經準備妥當,就等著二十五日正式出兵。
二十五日當天,他親自到大營中,主持殺牛羊祭中軍牙旗的,隨後發動巧舌如簧,發表一通鼓舞人心的講話,之後大軍的李漢超率領的斥候營和李處耘率領的前鋒精銳就開拔出大梁城了。 ……
史從雲在發表演說時,再次被要如何稱呼他們這個團體的事情而難住。
明天是王全斌的中軍,他的大軍兩天後出發,所以回家一趟,晚上躺在床上,再次陷入沉思。
漢人這個概念出現是因為漢朝的強大,當時自稱漢人是一種榮譽,慢慢就有了漢族這廣泛的稱呼。一開始狹義的漢人只有劉邦的漢王封地,那就是關中、巴蜀,或許江蘇人也可以算。
後來隨著漢朝領土急劇擴張,漢朝的強大讓人們認同感暴增,叫漢人的人一下子多起來,原本不是漢朝治下的廣大地區,紛紛都開始叫漢人了。
可漢朝滅亡之後就說不清了,晉朝太拉胯,以至五胡南下,當時那些胡人是依附漢王朝那一半,剩下的一半已經被殺得所剩無幾,被迫西遷。
當時的胡人南下之後多數都仰慕劉邦創下的漢王朝,畢竟他們曾經都是漢朝藩屬。所以不少部族首領以漢高祖為偶像,開始遍地建國,搞得北方到處都是漢,歷史書上會做區別,可多數人打出的國號都是漢。
這就很麻煩了,因為晉朝的拉胯,精神漢人慢慢成了真的漢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符堅,北魏的好幾代皇帝、王公,宇文泰等。
而有些原本的北方一些漢人仰慕胡人的武力又成了精神胡人,如高歡。
到唐朝一統天下之後,大家又都叫漢人了。這個概念更加混亂,雖然唐朝人還是叫漢人,因為漢朝影響力實在太大,可如果從血脈去追溯,這時候的漢人和漢朝時的漢人已經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要說血統論,李唐王朝的開創者李世民的奶奶和外婆都是鮮卑女子嫁給漢人,那李唐開國皇帝都算有部分外族血脈了。
何況唐末之後,沙陀等民族又崛起,開始入主中原,到大周,雖然重新建立漢人王朝,可其實軍中將領士兵,地方百姓官吏中,有不少人都有沙陀和其它民族的血脈。
而這些人里不少都是功臣,往後宋朝建立之後,他又都叫漢人了.……
史從雲第一次意識到,這個時代根本沒有名族主義這回事,這時候他說什麼都不合適,如果說大家都是漢人,那軍隊中的外族將領和士兵會有意見,說不定傷了大家的心。
比如郭威帶著南下的精銳龍捷騎兵,老爹史彥超率領下所向披靡的部隊,不少都是沙陀人,和沙陀將領。
他第一次察覺,有必要和梁啟超一樣搞一個中華民族之類的概念出來,否則大家燒殺搶掠都沒心理負擔的。
蜀國人是蜀國人,江南人是江南人,南漢人是南漢人,為什麼楚國人,北方人要為燒殺搶掠江南人,燒殺搶掠蜀國人感到愧疚?他們打不過活該被殺被搶,這就是當下很多士兵和將領的想法。
因為根本沒有一個統一的中華民族的概念。
史從雲心思百轉,第一次覺得不從理念上去改變,光是從表面著手,他可能永遠沒法制止士兵燒殺搶掠的問題。
說不定就像當初北宋滅蜀一樣,皇帝再三交代,軍隊一入蜀馬上炸鍋,燒殺搶掠遍地開花,畢竟反正你不是我的同胞,管你死活,在巨大慾望和利益面前,命也不要了,還怕什麼?根本沒有跟高層的精神綱領來約束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