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洛陽城波雲詭譎
方今乃戰國爭勝之世,誠如是哉!
朝倉氏與三好三人眾按照曆史走向,果然勾搭到一起。一同應對咄咄逼人,大有一匡畿內之氣象的織田信長。
現實就是這般赤果果,真到了某種程度,臉麵和大義是可以不要的。三好三人眾這種已經是指名討伐的大逆惡賊,名聲都臭到姥姥家了,居然也由於時局的變化,和手中掌握有的兵力,成了朝倉氏拉攏的對象。
把綱良叔父的手劄拿到手裏,平太從頭讀到尾,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畿內的水那真就是越來越渾!
二條禦所已然重新修築,足利義昭入駐。此次的禦所耗費巨大,用工最多時居然多達萬人,這才隻用了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大致上的構建。至於內部裝飾什麽的,可以慢慢來,不急於一時。
織田信長則與三好三人眾暫時休兵,雙方不分勝負,攝津國的一多半重新落入三少三人眾的手中。陷入長期對峙的大軍耗費太過於巨大,戰事又是在織田信長的友方地界上爆發,根本無法獲得“額外收入”,織田信長也扛不住這樣燒錢。
最後在本願寺和堺會合眾兩位仲介的勸下,暫時停戰,回到洛陽,處理耽擱了半年之久的政務雜事。
因為花錢太多了,織田信長不心疼的在滴血,頭毛都揪掉了幾根。如今是見不得任何一個人奢侈浪費,連祝賀戰勝,回師洛陽後給前來拜會的公卿的回禮都隻是大米一石或者大米兩石。
甚至破荒的,織田信長以幕府的名義向京都內寺院下達禁令。
內容是禁止穿用絲綢錦繡僧衣!(史實嗷!)
你這都是什麽跟什麽呢?
為了省錢,織田信長還命令他的穀弟弟淺井長政出勞役到京都來,又命令丹後守護一色氏和丹波守護波多野氏運送木料和染料到京都來,參與二條禦所的修建。
這幫人敢怒不敢言,知道織田信長沒有幹趴下三好三人眾,心裏堵著一股氣呢。誰要是跳出來觸黴頭,都將承受信長的怒火。於是也都隻能忍氣吞聲,過來響應織田信長的工役。
而大和的鬆永久秀和紀伊的粉河寺、根來寺等勢力則被要求繳納棟別錢,數額高達四千貫!
對了,織田信長這麽窮凶極惡,實在是因為二條禦所花了二萬餘貫!
他出征前對明智光秀和細川藤孝,足利義昭遇襲是他的過失,這個錯確實都是因為他太膨脹了,沒有對洛陽的防務用心。所以隻要足利義昭在築城上的需求,都可以答應足利義昭。務必為足利義昭修築一座堅固的禦所,保障他的安全。
織田信長紅口白牙的,那明智光秀和細川藤孝就做咯!
等四五個月仗打完回來,兩個人向織田信長報賬,結果就是明智光秀和細川藤孝被痛斥辦事不力,靡費軍資。
據織田信長一腳把解釋的明智光秀給踹翻了!
反正綱良叔父沒見著,問細川藤孝也不,誰知道呢?
………………
“京中的情勢如何了?三好三人眾又是何行止?”平太沒讓綱良叔父歇上幾,剛下馬到家,這人就被平太拽住了。
“容我歇會兒!”綱良叔父肯定不著急啊。
“來來來,我給您捏捏肩!”
“這這這……誒……對對對……”
“您老到是啊!”平太這“咬牙切齒”的。
“京都的情勢變了!變的看不透了!”綱良叔父換了一副顏色。
“岐阜彈正……?”
“岐阜彈正在京都配置了佐久間(信盛)、村井(貞勝)以及木下(秀吉)三名奉行,原任的京都所司明智十兵衛被奪職了。”
“那幕府方麵沒有什麽反應?”
“殿下已經頒賜禦教書!下之儀,任於信長!”綱良叔父也是不敢相信。
“什麽!”平太竟不知如何。
下之儀,任於信長!
這句話,固然可以解讀為我足利義昭授權織田信長,維護下的秩序,掃清不臣服我這個室町幕府的逆賊。
但更可以理解為,這下織田信長了算!
平太知道意在下布武的織田信長與誌在複興幕府的足利義昭之間,必然會爆發衝突,但沒有想到第一次衝突就來的這麽猛烈!
足利義昭現在背靠下馬山內氏與管領上杉氏兩棵大樹,一個敢提,一個敢應,這魔幻程度根本不可思議。
信長可以理解為氣急了,可足利義昭呢?
綱良叔父身處洛陽的風暴中心,自然是看的更多一些。他發現了一點不同,原本公開向下大名發布禦教書的足利義昭行事愈發隱秘。
而且足利義昭在綱良叔父向他辭行的時候,除了一路平安,把我的問候帶給我的寶貝兒子山內太郎之外。還拐著彎詢問山內家在短時間內有沒有可能和上杉家聯手,平定關東的可能?
山內家的本領又能支用多少錢糧,可不可以供應超過三萬人的大軍從山內府中城,水路並進,一路攻城略地進入洛陽。
與織田信長的兩支母衣眾等直屬兵力相比,山內家的禦庭旗本一十三番隊如何?假設交戰的話,能否一戰而勝之?
家中的連判重臣,還有國中的重要國人們,對於盟友織田信長的態度是什麽?親善織田氏的家臣多,還是親善幕府的家臣多?
山內太郎的傅役,平太以及細川采女對於山內太郎繼承室町幕府征夷大將軍的名位,是否態度積極?
“公方殿下與岐阜彈正殿下看來真是貌合神離了……”
瞧瞧這問的!除了沒有公開問你們山內家哪能上洛之外,基本已經露骨的不能再露骨了!
“大樹不知到底是何心意,回程前,還命令奉公眾們隨時響應岐阜彈正攻打朝倉氏的軍役。並且再度頒下禦教書,公開誇讚岐阜彈正擊退三好三人眾之功勳。”
“依我看,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你覺得?”
“我覺得?我覺得什麽?岐阜彈正殿下之野望,誌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