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一章 我對變法愛莫能助
崇禎想明白了,王越的瘋狂必然導致天策軍的兵力分散,起點城也要跟著勞民傷財,反正朝廷不會跟他一塊兒瘋。
采用羈絆製,以宣慰司的形式將王越搶來的疆土納入大明的範疇,而大明朝廷隻需要頒發幾個官印,年年還有朝貢的收入,何樂而不為?
為什麽崇禎不打算在這些地區開府建衙,設置流官?
問題有很多:第一點,你將大明朝的官員弄到這麽偏遠的地區做官,這絕對是發配,沒人願意去呀。
二,外族地區民風民情迥異於中土,你讓大明朝的官員如何處理這樣複雜的民族問題?這也是雲貴川有那麽多的土司的原因之一。
三,在朝廷看來,除了中原和江南等地,邊疆地區隻會是投入,很難有產出,這是農耕文明的固有思維。西域、塞外以及以前的遼東,這些都是例子。
開府建衙,設置流官,朝廷就要承擔大筆的俸祿和糧餉,能不能站穩腳跟,還要看當地的局勢和王越的臉色,對於本來就財政窘迫的朝廷來說,這個風險太大了,所以說崇禎的算盤打的也是啪啪響。
“愛卿,朝中有人提議,邀請你入閣,主持全國變法,不知你意下如何?”崇禎突然如此說道。
崇禎有這個想法,其實由來已久。
起點城的飛速發展,他都看在眼裏,起點城與起點城以外地區的差距越拉越大。
天策軍強大的根源,崇禎早已經明白了,那就是工業化。
如果大明再不向工業化轉型,明軍與天策軍的差距就永遠無法彌補。
如何取舍,崇禎其實兩難!邀王越入閣實施全國變法,這是一個危險的舉措,但崇禎已經沒有選擇,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為什麽崇禎不從朝中選派官員來搞變法呢?因為崇禎朝沒有李鴻章、張之洞這樣的人呀,類似的洋務運動都很難搞起來。
學習起點城搞改革,那比張居正變法的幅度大的太多了!
僅僅一個土改,就是要人命的活兒,誰敢帶頭幹?又有哪個官員不是大地主?就算有帶頭的,下麵的人能全心全意辦事?這是自己挖自己的牆角好不啦?
所以也隻有王越這樣的強力人物,才是最佳人選。
王越也傻了,崇禎的提議太突然,按說朝廷對他防還防不過來呢,竟然要邀請他入閣搞變法!
他想了想對崇禎道:“皇上,大明的確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但臣對主持全國變法也是愛莫能助!”
“什麽?朕沒有聽錯吧?”崇禎大感意外道:“你在起點城和江南的施政,朕都看在眼裏;你在湖廣四川山東等地,暗地裏搞的那些舉措,別以為朕不知道,你現在跟朕說愛莫能助?”
王越隻好道:“皇上,臣的起點城可以看做一個經濟特區,而且起點城是從無到有建立起來的,所以不存在阻力。
臣在江南的施政,其實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改革,曆時六年多,才有如今的局麵。
即使如此,江南的改革全部完成,大約還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
臣也想扭轉乾坤,再造一個新的大明。但臣不是非常人,也沒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所以隻能從小處入手,逐步積累施政經驗,到目前為止,算是略有小成。”
王越前世隻是個大貨車司機,他的施政理念主要效仿後世現代國家的模式。
這些年起點城這個經濟特區在成長,王越本人也在成長,可是要讓他從大明內部改革,過渡到現代國家化,確實有點為難他了。
所以他接著道:“但大明目前的問題太多了,如果讓臣來形容,他就好似病入膏肓的老人,僅靠神醫妙手,變法圖強,也是治標不治本。”
聽王越如此說,崇禎的臉不由的黑了下來,他喝道:“你到底想說什麽?”
王越向崇禎一拱手道:“皇上,臣確實有話要講,但有言辭不當之處,還請息雷霆之怒。”
崇禎粗聲粗氣地道:“你講!”
“謝皇上!”王越又是一禮,這才道:“自秦以來,曆代大統一王朝除了兩宋享有三百零三年國運,就沒有一個王朝享國超過三百年的,這似乎是一個死循環,然而我大明從開國算起,如今已二百七十七年矣。”
王越索性與崇禎打開天窗說亮話,反正起點城已經立穩了腳跟。
“你大膽!”崇禎怒了。
王越道:“皇上金口玉言,您可是說過不生氣的。”
“你繼續說!”崇禎氣的呼呼直喘。
王越接著道:“臣對此做過一點研究,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秦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之後,曆代王朝認同了土地兼並的合法性,每到王朝末期,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失地百姓隻得揭竿而起。
舊的王朝被推翻,新的王朝建立,大量的百姓死於戰亂,舊的秩序已被破壞,土地資源重新分配,接著進入下一個循環。
如今的大明在臣的強行幹預下,算是初步解決了流寇,加上大量的向海外移民,土地問題得到了緩解。但是病症依然存在,這是一個死結。
因此大明的根本問題在土地,而大明九成的土地在誰手裏?答案是王公貴族以及士族階層。
大明如果要從內部變法,就必須有人去實行變法措施,難道要讓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的人,變自己的法嗎?所以臣對此無能為力!”
崇禎的臉色陰晴不定,王越說的不好聽,但的確有道理,為什麽他在朝中找不到為他主持變法的人,這就是主要原因。
那人品和官品都還不錯的盧象升呢?崇禎確實考慮過盧象升,但盧象升資曆太淺,在朝中根基不深。
就如王越所說的,讓盧象升來主持變法,拖後腿的人肯定比辦事兒的人還多。一旦盧象升服不住眾,朝中必然亂像叢生,這是崇禎不想看到的結果。
崇禎壓抑著怒氣道:“你在江南的變法不是進行的很好嗎?將之推行至整個大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