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九章 逆鱗
那名侍衛從大殿側門進殿,悄悄將一封信劄交給了台階下的王承恩。
“皇上,湖南急電!”王承恩向崇禎輕聲道。
崇禎黑著臉道:“念!”
王承恩念著電文道:“偏沅巡撫(即後來的湖南巡撫)李乾德、總兵孔希貴急電,嶽州告急,長沙告急,獻匪與前日湧入湖南,隨即向嶽州發動了猛攻,臣等已退守長沙,請朝廷速派大軍入湖南救援,臣等叩首!”
現如今大明朝廷因為有羚報,行政效率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崇禎聞聽電報內容後終於道:“傳朕的旨意,令五省總督王思華盡快南下,救援湖南,今日之事容後再議,退朝!”
由於一封電報,朝廷的爭論暫時平息,但是對王越的喊殺聲卻不會終止。
崇禎回到禦書房後,依然滿麵怒容,他一揮手臂,將龍書案上的筆墨紙硯掃了一地,並連聲道:“無恥,無恥啊!”
“皇上!”聽到動靜的王承恩在門口輕聲呼喚道。
崇禎頭也不回,一擺袍袖道:“退下吧。”
“老奴遵旨!”王承恩退下了。
崇禎這才長歎一聲,坐了下來。
自王越和策軍崛起後,崇禎今日才真實地感受到了什麽是如芒在背。
崇禎是一個剛愎自用,而又個性的皇帝,而軍權正是帝王的逆鱗,王越的所作所為不斷地觸及著崇禎的心理底線。
他的個性決定了他不可能是一位任由權臣左右的皇帝,王越這些年沒有幹預朝政,正是崇禎能與之和平共處下去的主要原因。
今王越繞開朝廷,談笑間屠殺左良玉部二十多萬官軍,明就有可能對其他明軍下手。
如此下去,朝廷的權威何在?他這個皇帝的權威何在?
但是要解決王越和策軍,何其難?一幹無用的大臣們隻懂得口誅筆伐,卻沒有一個人能給出一個實用的策略,崇禎對自己的一幹大臣們太失望了。
四月二十日,張獻忠部在鹹寧收攏人馬,休整數日後,以水陸兩路部隊向嶽州方向發起猛攻,連克蒲圻、崇陽、通城、淩磯等縣,於二十八日到達嶽州以北的城陵磯。
明偏沅巡撫李乾德、總兵孔希貴以及監軍道許璟率兵進駐嶽州,抵禦張獻忠,並一麵向朝廷求援。
但是湖南承平日久,不知戰事,哪裏是土匪頭子張獻忠的對手,崇禎收到電文的時候,李乾德、孔希貴、許璟等人已經向長沙狼狽逃去,嶽州隨即陷落,長沙北麵門戶洞開。
而策軍拿下武昌後,僅僅派了空軍掌握張獻忠動向,卻沒有尾隨追擊。
策軍四個師又八個治安軍旅陸續開抵武漢三鎮,接受整編的各路明軍也陸續抵達武昌周邊。在此,他們將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軍事整編。
武漢三鎮大軍雲集的時候,起點管理委員會的主要成員也到達武昌,他們是從津乘船經由上海來到簇的。
原楚王府,銀安殿,正在召開軍政會議,參加會議的是起點管理委員會和策軍的相關負責人,受邀參加此會議的有還孫傳庭等各省巡撫及武將。
王越首先發言道:“武漢三鎮,九省通衢,本為富庶之地,卻遭連番戰亂,民生凋敝。本侯身為五省總督,有責任恢複民生,重建三鎮。
我們起點城有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當前,自京城至保定延伸出來的公路,已修建至鄭州,鐵路也在規劃鄭
因此我決定,將這條公路繼續向南延伸至漢口,並溝通漢陽。”
隨即王越點名道:“立新,你們交通部立刻著手籌備這條公路的規劃和勘察,我的要求是必須在三個月內開工。”
交通部部長周立新道:“前期我們交通部已經勘察過了鄭州至信陽段,現在隻剩下信陽至漢口段了,三個月是沒有問題的。”
起點城的公路線路是按照後世公路走向來的,所以許多東西是現成的,因此線路勘察的進度很快。
王越又道:“湖廣、河南兩省戰亂過後,流民遍地,一條公路的修建,可以吸收大量的流民參與其中,從而達到以工代賑的目的。
本侯預計這條公路,可以吸納三十萬百姓參與其鄭
另外,武漢三鎮的戰後重建也是勢在必行,本侯計劃在漢口、武昌兩地沿江修建新式的軍用和民用碼頭,以方便武漢與外地的物資流通。”
“武漢”這個名字是到了後世才有的稱謂,王越將三鎮簡稱武漢,大家也都能聽懂。
“除修建碼頭外,武漢三鎮各府縣區將重新規劃,改造道路,盡快恢複農業生產和商業經濟。為此我起點城計劃在武漢擇址開建電廠和鋼鐵廠,從而吸收更多的流民參與其中,達到以工代賑的目的。”
“不過相對於龐大的戰亂百姓基數,這些還遠遠不夠,所以湖廣、河南兩省還需要向外移民,從而消除他們再次成為流寇的隱患。
這個工作就由民政部和策軍政治部深入各地,做好組織和宣傳工作。”
民政部部長王炳漢、策軍政治部部長黃博應聲道:“是!”
王越點名道:“張洪秋,劉國能!”
“末將在!”
“你們兩位的人馬就跟隨黃博部長,協助宣傳移民的工作!”
“末將尊令!”
這二饒總兵力有兩萬多人,正好可以給黃博打打下手。
“李巡按!”王越道。
湖廣巡按監軍禦史李振聲道:“下官在!”
王越道:“就由李巡按率同湖廣官員,配合這次移民的宣傳工作。”
“下官尊令!”
張獻忠占領武昌後,湖廣大部分官員遇害,其中也包括湖廣巡撫,碩果僅存的巡按禦史李振聲算是行政級別最高的文官了。
所謂故土難離,因此這次移民算是半強製性的。
戰亂造成了大量的破產百姓,他們幾乎一無所有,或者失去了親人和生活來源,此時移民的時機是最佳的。
移民的群體還包括那些掙紮在溫飽線上的窮人,無論他們是否遭受過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