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陳策和副將王鋒帶著三千山越精銳出了曆陽後出了曆陽後迅速的朝著石城靠近。
一陳策這次帶兵出征石城其實隻是為了救自己的叔父陳偉,但與熊晨飛在曆陽分別前,他隻對陳策說了兩句話卻讓他記憶猶新。
第一句就是“百善孝為先”。第二句是“注意安全。”這兩句話陳策聽進去了,也很感動。
要知道,當初他帶著手下的兄弟離開祖郎投奔熊晨飛主是為了活命,為了讓自己和手下的這幫兄弟吃口飽飯。對熊晨飛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麽感情。
但在這幾年的戰鬥和生活中,熊晨飛一直對他他手下這支體係外的隊伍關愛有加。
一天三頓飯不說,天工坊打造出精品裝備熊晨飛也是優先分發給了他們,一點都沒有把他們當做外人看待。
就連對外戰爭,熊晨飛也很少派他們上陣,用他的原話說就是“好鋼要用到刀刃上!”
以至於,就在其他同僚的隊伍或多或少都有了不少的傷亡的情況下,他的這支山越精銳受到的傷亡非常小,幾乎到了讓其他同僚極度的境地。
◆◆◆◆◆◆
要知道,江東地區多為山地和丘陵地帶,熊晨飛這次三路伐吳,正是需要發揮他們山越軍隊擅長山地戰特點的時候。
然而,陳策卻要將這麽重要的戰力帶走去攻打一個沒有什麽戰略地位的石城。
隻是去就他的叔父,這對於任何一個統帥來說都是難以容忍的。
但熊晨飛聽後什除了對她說的那兩句話外什麽也沒說,還讓水軍優先將他們這三千人馬運送過江,怎麽能讓他不感動?
士為知己者死,陳策在心中暗自發誓此生將對熊晨飛完全忠誠,盡心竭力幫助其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
當然,他離開祖郎還有另外一股原因,那就是成就一番功業。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陳策和甘寧有點像。
劉表雖然占據了荊襄九郡,但不思進取,隻能是坐以待斃。
而祖郎雖然號稱是整個山越大軍的統帥,但實際上山越所占的區域多是土地貧瘠的山地和丘陵,難以維持生計。
再加上,山越分布廣泛,各個地方上的頭領手下士卒少則數千,多則上萬。
一些實力較強的頭領已經可以與祖郎分庭抗禮,祖郎很少能指揮的動能他們。
比如烏聊山的毛甘和牛頭山的潘臨就曾經不聽他的號令擅自到漢朝的地盤去燒殺搶掠。
結果被橫空出世的熊晨飛全殲,自己也落得個兵敗身死。
所以,熊晨飛斬殺了他手下這兩個不聽號令的“刺兒頭”,祖郎根本不會去找他報仇,反而應該感謝他…
所以,繼續待在祖郎手下,陳策也是沒有任何前途的。
然而當時熊晨飛雖然占領了九江郡和淮陰縣,但他在其在龍之團的領地上實行仁政,還開辦書院,後來還改良了蔡侯紙,發明了印刷術。
因此,熊晨飛不但在龍之團,甚至在整個江南都很有威望。
雖然此時熊晨飛還隻是擁有九江郡和淮陰縣,但陳策已經非常看好他,覺得他肯定不是池中之物,將來必定有一番很大的成就。
所以,陳策才帶著手下三千精銳毅然決然前去投靠熊晨飛。
◆◆◆◆◆◆
不久以後,陳策抄小路就到達了石城附近。
說到石這個石城,其實和牛渚一樣,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
牛渚是建立在長江邊上的要塞,而石城則是建立在清涼山的要塞。
這座石城要塞和牛渚要塞也有些不一樣。
牛渚要塞雖然遏製了長天天險,但敵人一旦渡江,這個要塞就無險可守,所以才會被龍之團輕易攻破。
但這個石城要塞就建在清涼山上,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再加上城內常年囤積了大量的糧草,山上也不乏樹木和石頭,滾石擂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雖然這個要塞的駐軍隻有千多人,但想要攻克這個要塞沒有過萬的兵力是絕對不行的。
夜幕下的石城,城門緊閉,城頭點著大量的火把,借著火光。陳策依稀能看到城頭不斷走動的巡邏軍。
不由心下一沉。看來,石城的徐盛果然是善守的名將,很謹慎。
即使已經入夜,他手下的士卒也沒有放鬆警惕,與往常一樣的加緊戒備。
此時,陳策有點後悔沒有帶上霹靂車或井闌和超級雲梯這些強力的攻城器械,就憑這三千人,想要從正麵攻克這個要塞簡直是天方夜譚,而就算攻克了這個要塞,付出的代價也是他難以承受的。
但陳策的叔父被關在這裏,他是必須營救他的
不過陳策心中卻不會因此而放棄,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穴地攻城,也就是挖地道。
不過這個地道不是挖到石城的城下,而是挖到石城的水渠。
要知道,石城要塞雖然是建在上,不比平地上的城池容易挖洞,但者卻難不倒,常年在山地作戰的山越人。
他們比很多人都熟悉山,更懂得山,山上有哪些薄弱環節他們是一清二楚。
再加上龍之團諜報營送來的石城的情報讓陳策準確掌握了石城從清涼山上引水的水渠的位置。
雖然,徐盛在石城囤積了足夠半年用的糧食,他們隻帶了兩個月的糧食,根本耗不起。
而且即使缺糧,石城這千多士卒也能想辦法堅持很久。
但如果是缺水那就不一樣了,人體一旦缺水,不到三天就會失去戰鬥力,甚至很多人都會因為極度缺水而導致器官衰竭而死。
想到這裏,陳策回過頭,看了一眼身邊士卒,輕聲道:“走!”
隨著陳策的一聲令下,這群士卒開始轉向,沿著山路前往水渠所在的地方。
他們這三千人小心翼翼的避開了巡邏的江東軍士卒,像暗夜中的精靈悄悄的接近了山上的水渠…
。◆◆◆◆◆◆
俗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國古代,經曆了不少次的大統一王朝和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麵。
既然有戰亂,就少不了攻城略地,既然攻城,就少不了要用衝車、雲梯與投石車等攻城器具。
其實,古人還有一種攻城中常用的方法,我們在抗日神劇中也經常見到,那就是地道戰術。
而在曆史上的三國時期就有過八次有名的地道戰。
第一次,公元198年曹操與張繡的安眾之戰。
曹操軍被張繡與劉表的聯軍圍在安眾,曹操夜間挖地道,最終通過地道成功撤離。
第二次,公元199年袁紹與公孫瓚的易京之戰。
袁紹率軍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堅守不出。
袁紹圍城挖地道,挖到公孫瓚部隊的城樓下,後來袁紹軍穿過地道攻入城內,公孫瓚知道戰敗已經無可避免,於是引火自焚而死。
第三次,公元200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
袁紹軍再次采用地道戰,想挖到曹軍大營內,卻被曹軍發現。
原來曹軍圍著大營挖了一圈防禦陷阱,袁紹軍的地道挖不進來,袁紹地道戰術失敗,最終曹軍大勝。
第四次,公元204年曹操與袁尚的鄴城之戰。
曹軍圍城,也學著用地道戰,但是被袁紹守將審配發現並且破壞,曹軍改用水攻,最終大勝。
第五次,公元219年徐晃與關羽的樊城之戰。
關羽將曹仁圍困在樊城,曹操派各路大將來營救,援軍通過地道與曹仁取得了聯係。
第六次,公元228年諸葛亮與郝昭的陳倉之戰。
諸葛亮攻打陳倉,命廖化率領三千掘子軍夜挖地道,被魏守將郝昭發現,做出防禦並化解,蜀軍圍城二十幾日,無法破城,退走。
第七次,公元238年司馬懿與公孫淵的襄平之戰。
公孫淵兵敗進入襄平,司馬懿帥兵圍城,通過地道、雲梯等方法一直攻城,公孫淵糧盡而亡。
第八次,公元258年鄧艾與薑維的祁山口之戰。
薑維北伐途徑祁山,紮營在祁山山口,卻不料鄧艾早已挖好了地道,薑維大營正在鄧艾挖的地道上方,等到夜間,地道裏湧出奇兵,蜀軍大敗,薑維退兵。
從史料來看,地道戰的攻城方法在《墨子》中就有記載,並且還總結了防禦的方法。
在三國時期,地道戰法已經頻繁被使用,參戰的士兵被稱作掘子軍,或者溝鼠軍。
陳策雖然是山越一方頭領,但他卻不是完完全全的山越人。
他之前也是一個像甘寧那樣的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後來洗手不幹了就開始讀書。自然知道這一些地道戰的原理和典故。
◆◆◆◆◆◆
陳策帶著手下士卒悄悄靠近了設置在清涼山腰附近的水渠,這裏有近百名江東士卒守衛,他們有煙火通信,如果不能短時間全部殲滅的話必定會被山下的石城士卒發覺。
於是陳策打消了強攻水渠投毒的想法,他還是決定挖地道。
隻要挖通了通向水渠的地道,就能輕而易舉的在石城水源中下毒…
徐盛畢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為了防範敵人悄悄挖地道攻入石城中,在城中幾個重要的位置專門找人監視地下的動靜。
如果陳策真的選擇在城外挖地道攻城絕對逃不過徐盛的耳目…
而且為了防止敵人破壞水源,徐盛除了安排了近百人防守水渠外,也有一支隊伍在山上不斷巡查。
但徐盛萬萬沒想到會挖地道挖到水渠。
為了隱秘。陳策都是晚上悄悄地在最險要的地段挖掘地道,這項巨大工程估計頗費時日,絕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的。
但這個清涼山剛好屬於現代來說的喀斯特地貌,山中有不少岩層早已經被水水衝蝕出了不少的洞,這就減少了很多工作量。
於是就在陳策到達石城後的地二十五天,通向石城水渠的地道終於挖通了。
挖通了地道後,陳策也沒有一開始就大量投毒,而是每天都投一點,不讓石城守軍及時發覺,一直到了第三天,石城守軍陸陸續續出現中度症狀後,徐盛才發現不對勁。
但等他醒悟過來時,陳策已經帶領三千山越精銳出現在了石城腳下…
www.biqiuge8./book/47872/461071062.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