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三線齊發
0379、三線齊發
仲達,說說的你想法。
劉辯話音落下,司馬懿再度作揖施禮,「諾。」
「目下,豫州袁術、兗州曹操,淮南孫策,此三人相互牽制。
關鍵點在曹操身上,不動則已,動則必敗!」
司馬懿解釋道:「北線大將曹仁,他若動,橋蕤、張勳兩部,勢必與紀靈圍而奸之!
倘若曹仁敗北,曹操無疑等於斷去一臂,若不與淮南孫策聯手,勢必被袁術所滅!
但,既然學生能想到這一點,曹操也會想到,甚至孫策身邊的那位智囊周瑜,也一樣會想到。」
殊不知,司馬懿的這番話,與周瑜對孫策所言絲毫不差。
換句話說,司馬懿與周瑜的想法,幾乎一模一樣。
「本王也有想到,那就說說本王想不到,曹操想不到,周瑜也想不到的。」劉辯道。
劉辯發現司馬懿有些不一樣。
至少,歷史上屬於韜光養晦。
為了避免讓歷史重演,所以才會將他父親留在長安。
有了制約,才將他留在身邊,讓做事穩妥的荀彧調-教。
雖然初次見到司馬懿之時,他的身上有著難以掩藏,甚至不向權勢低頭的勁兒,但如今的他,反而背離韜光養晦,更加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
否則,在典韋告知荀彧,大王召見的原因之際,他絕對不會隨意開口,甚至表達自己的看法。
此刻,司馬懿本能的看向身邊的荀彧,畢竟他是老師,有些事尚且需要老師首肯,他才能說。
然而,荀彧對此沉聲道:「大王問你,想說什麼,直言即可。」
荀彧話音落下,本能的看向劉辯。
劉辯並未看他,而是只看想司馬懿。
司馬懿會意,向荀彧施了一禮,繼而轉向劉辯,道:「回大王,如果學生是曹操,卻有轉敗為勝的法門。」
「哦?」劉辯不由得挑眉,看了一眼荀彧,轉眼又看向司馬懿,饒有興緻地說:「說來聽聽。」
坦白說,劉辯也為如今的局面感到頭痛。
畢竟,這一切皆因周瑜臨時改變主意所至。
倘若曹孫聯軍,那麼結果真的有很多種可能。
至少,絕不會陷入如今的這副僵局。
司馬懿施了一禮,「只需調換兩個人,即可。」
「哪兩個人?」
「夏侯淵,夏侯惇。」
「夏侯兄弟?」典韋突然開口,「他們一個剛剛丟了城池,一個負責糧草押送。」
然而,劉辯並未言語,只是看向司馬懿。
司馬懿察覺大王不做聲,於是壯著膽子,偷偷看去。
幾在同時,荀彧發現大王的眼神有異,忙道:「司馬仲達,大王面前怎敢無禮!?」
撲通!!!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司馬懿只是實話實說,不知哪裡惹惱了大王,當即跪在了地上。
「大王開恩,學生只是實說實話,學生不敢……」
「不敢?」荀彧冷聲道:「即刻回去,將大漢律法抄寫十遍!!」
「這……」司馬懿身形一頓,繼而連忙叩首,「多謝大王開恩,多謝先生饒恕,學生這就去,這就去……」
司馬懿不等說完,連忙起身離去。
殊不知,司馬懿雖不知錯在哪裡,可意識到老師荀彧的話語,明顯是在幫助他開罪,於是感激之餘,連忙離去。
另外,他十分清楚,老師與大王的關係極為要好,定會為他求取原諒。
然而,果然不等司馬懿走多遠,只聽荀彧道:「罪徒無心之過,還請大王恕罪!」
「文若先生,最好管管你那學生,如若他日當真頂撞大王,可是你管教不嚴!!」典韋冷聲道。
「是是是,典君所言極是,荀彧幾下了。」荀彧連連作揖。
然而,劉辯始終沒有開口。
幾在同時,司馬懿聽到老師和典韋的話音,嚇的急忙跑掉。
這時,劉辯突然起身走向門口,望著外面的天氣,『錚』的一聲拔-出腰間長劍。
「此間名為倚天,你們可知何意?」劉辯看著手中鋒利的倚天劍,問向身後二人。
「在下知道。」荀彧轉身,向劉辯作揖道:「取自戰國辭賦家宋玉的《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的確,可本王不喜歡宋玉,又改了。」劉辯將劍身放在衣袖間,仔細端詳。
「屬下知道。」典韋作揖道:「大王改為——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是啊,跨海斬長鯨!」劉辯說著,隨即挽起一道劍花。
旋即,劉辯一邊舞劍,一邊說:「此劍曾在曹操手中,不可謂是籍籍無名。
可自從到了本王手中,出門在外總要帶在身邊。
不僅是司隸校尉的百姓親眼見過,想那天下諸侯,恐怕都知道了這柄倚天劍!
所以,這劍,關鍵要看誰來用,用的好,可殺敵千萬!用不好,反而會要了自己的性命!」
荀彧原本略顯惶恐和不安,可聽到大王的這番話,嘴角反而漾起一絲笑意,是以作揖道:「大王所言極是,荀彧明白怎麼做。」
典韋正想開口,卻對荀彧的話很是不解,於是道:「怎麼,文若先生要為大王磨劍?」
「哈哈哈……」荀彧不顧大王在舞劍,忍不住發出陣陣大笑,邁步離去。
典韋對此撓了撓頭,更加不懂了。
然而,劉辯本以為典韋聽懂了,結果……
「掃興!」劉辯停止舞劍,隨之收劍入鞘,大步直奔伏壽的住所。
……
四月中旬。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袁術、曹操、孫策三方,仍舊相互制約,卻又各自忙著徵收糧草。
可是,袁術、孫策一方剛剛在淮南打了敗仗,汝南、淮南的糧草幾乎收盡。
眼下,已經到了收無可收的地步,甚至再耗下去,不等莊稼長出來,就會有多數百姓餓死。
於是,孫策、周瑜在忙著解決糧草問題,袁術再度把目光放在荊州劉表的身上,畢竟荊襄九郡物產豐富,不差袁術這點兒糧草。
至於曹操,不僅整天愁眉苦臉,就連頭痛的毛病都加重了許多。
不過,一眾麾下為了解決難題,恨不得想破腦袋,著實是盡心儘力,可問題終究得不到解決。
這一天。
冰雪逐漸消融,燕子琢著春妮,低空盤旋,似乎是在尋找做窩之地。
曹操半靠在軍帳前的木樁上,懶洋洋的曬太陽。
不得不說,整天身處軍帳之中,一點兒精氣神都沒有,還好外面足夠暖和。
此時,曹操雙眼微眯,用手遮擋刺眼的陽光,望向低空飛翔的燕子,嘴角扯出冷笑。
「哼……你是有泥土,無處做窩。我是有窩,沒有糧草。老天啊,就會捉弄人!」曹操嘴上喃喃。
就在這時,遠處跑來一個軍卒,向距離曹操三丈之外的許褚一番低語。
很快,許褚疾步湊到近前,拱手作揖道:「稟主公,外面來了一個人,說是能解決主公的燃眉之急。」
「燃眉之急?哼……」曹操道:「許褚,你知道我的燃眉之急為何嗎?」
「呃……屬下不知。」許褚如實說道。
「我的燃眉之急,就是將他太陽打落,太曬,晃眼!」曹操說著,站起身來,將身上的泥土抖了抖,道:「帶他進來。」
許褚熟悉主公的做事風格,對此並未感到疑惑,於是作揖道:「諾。」
隨著許褚離去,曹操再度看了看低空飛行的燕子,發出一道冷哼,繼而轉身走回軍帳。
……
……
仲達,說說的你想法。
劉辯話音落下,司馬懿再度作揖施禮,「諾。」
「目下,豫州袁術、兗州曹操,淮南孫策,此三人相互牽制。
關鍵點在曹操身上,不動則已,動則必敗!」
司馬懿解釋道:「北線大將曹仁,他若動,橋蕤、張勳兩部,勢必與紀靈圍而奸之!
倘若曹仁敗北,曹操無疑等於斷去一臂,若不與淮南孫策聯手,勢必被袁術所滅!
但,既然學生能想到這一點,曹操也會想到,甚至孫策身邊的那位智囊周瑜,也一樣會想到。」
殊不知,司馬懿的這番話,與周瑜對孫策所言絲毫不差。
換句話說,司馬懿與周瑜的想法,幾乎一模一樣。
「本王也有想到,那就說說本王想不到,曹操想不到,周瑜也想不到的。」劉辯道。
劉辯發現司馬懿有些不一樣。
至少,歷史上屬於韜光養晦。
為了避免讓歷史重演,所以才會將他父親留在長安。
有了制約,才將他留在身邊,讓做事穩妥的荀彧調-教。
雖然初次見到司馬懿之時,他的身上有著難以掩藏,甚至不向權勢低頭的勁兒,但如今的他,反而背離韜光養晦,更加願意發表自己的想法。
否則,在典韋告知荀彧,大王召見的原因之際,他絕對不會隨意開口,甚至表達自己的看法。
此刻,司馬懿本能的看向身邊的荀彧,畢竟他是老師,有些事尚且需要老師首肯,他才能說。
然而,荀彧對此沉聲道:「大王問你,想說什麼,直言即可。」
荀彧話音落下,本能的看向劉辯。
劉辯並未看他,而是只看想司馬懿。
司馬懿會意,向荀彧施了一禮,繼而轉向劉辯,道:「回大王,如果學生是曹操,卻有轉敗為勝的法門。」
「哦?」劉辯不由得挑眉,看了一眼荀彧,轉眼又看向司馬懿,饒有興緻地說:「說來聽聽。」
坦白說,劉辯也為如今的局面感到頭痛。
畢竟,這一切皆因周瑜臨時改變主意所至。
倘若曹孫聯軍,那麼結果真的有很多種可能。
至少,絕不會陷入如今的這副僵局。
司馬懿施了一禮,「只需調換兩個人,即可。」
「哪兩個人?」
「夏侯淵,夏侯惇。」
「夏侯兄弟?」典韋突然開口,「他們一個剛剛丟了城池,一個負責糧草押送。」
然而,劉辯並未言語,只是看向司馬懿。
司馬懿察覺大王不做聲,於是壯著膽子,偷偷看去。
幾在同時,荀彧發現大王的眼神有異,忙道:「司馬仲達,大王面前怎敢無禮!?」
撲通!!!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司馬懿只是實話實說,不知哪裡惹惱了大王,當即跪在了地上。
「大王開恩,學生只是實說實話,學生不敢……」
「不敢?」荀彧冷聲道:「即刻回去,將大漢律法抄寫十遍!!」
「這……」司馬懿身形一頓,繼而連忙叩首,「多謝大王開恩,多謝先生饒恕,學生這就去,這就去……」
司馬懿不等說完,連忙起身離去。
殊不知,司馬懿雖不知錯在哪裡,可意識到老師荀彧的話語,明顯是在幫助他開罪,於是感激之餘,連忙離去。
另外,他十分清楚,老師與大王的關係極為要好,定會為他求取原諒。
然而,果然不等司馬懿走多遠,只聽荀彧道:「罪徒無心之過,還請大王恕罪!」
「文若先生,最好管管你那學生,如若他日當真頂撞大王,可是你管教不嚴!!」典韋冷聲道。
「是是是,典君所言極是,荀彧幾下了。」荀彧連連作揖。
然而,劉辯始終沒有開口。
幾在同時,司馬懿聽到老師和典韋的話音,嚇的急忙跑掉。
這時,劉辯突然起身走向門口,望著外面的天氣,『錚』的一聲拔-出腰間長劍。
「此間名為倚天,你們可知何意?」劉辯看著手中鋒利的倚天劍,問向身後二人。
「在下知道。」荀彧轉身,向劉辯作揖道:「取自戰國辭賦家宋玉的《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
「的確,可本王不喜歡宋玉,又改了。」劉辯將劍身放在衣袖間,仔細端詳。
「屬下知道。」典韋作揖道:「大王改為——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是啊,跨海斬長鯨!」劉辯說著,隨即挽起一道劍花。
旋即,劉辯一邊舞劍,一邊說:「此劍曾在曹操手中,不可謂是籍籍無名。
可自從到了本王手中,出門在外總要帶在身邊。
不僅是司隸校尉的百姓親眼見過,想那天下諸侯,恐怕都知道了這柄倚天劍!
所以,這劍,關鍵要看誰來用,用的好,可殺敵千萬!用不好,反而會要了自己的性命!」
荀彧原本略顯惶恐和不安,可聽到大王的這番話,嘴角反而漾起一絲笑意,是以作揖道:「大王所言極是,荀彧明白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