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最後的努力
復5月19日,火星同步軌道環。
雖然相對由一百八十個生態區與一百八十座空間站組成,擁有完備的人工生態系統,最多能夠容納一百五十億居民,至今依然是太陽系體量最大的單一人造工程的地球環,火星同步軌道環,也就是常說的火星環要小得多,但是相對火星聯邦的總體實力,火星環依然是舉世無雙的偉大工程。
其實,軌道環除了提供更廣闊的生存空間,還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
根據在穀神星戰爭結束時簽署的《維克托-奧德賽和約》,軌道環是政治與軍事實體,也就是建立「國家」所必須的條件。
什麼意思?
任何行星級政治與軍事實體,其實就是火星聯邦與地球聯盟,其行政管轄疆域的半徑為軌道環半徑的兩倍。
這個所謂的「行政管轄疆域」就是傳統意義的領土。
地球環半徑為三萬六千千米,因此地球聯盟的行政管轄疆域的半徑為七萬二千千米。
火星環半徑為一萬八千千米,因此火星聯邦的行政管轄疆域的半徑為三萬六千千米。
在行政管轄疆域內,以所在政治與軍事實體的法律為準。
在行政管轄疆域外,則以跟《維克托-奧德賽和約》一同簽署的《系統內行為與交流基本公約》為準。
這項條款,帶來了一個問題。
只有質量大到足夠擁有同步軌道環的天體,才有資格成為政治與軍事實體,依靠軌道環獲得行政管轄疆域。
可見,該條款其實是為了禁止其他天體上的居民鬧獨立。
當然,不管怎麼說,火星環都是火星聯邦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甚至可以說是火星聯邦的立國之本。
要說的話,同步軌道環的重要性還在地面城市之上。
為啥?
同步軌道環並不是單獨存在,而是跟軌道電梯連為一體,為軌道電梯上端,也是軌道電梯存在價值的主要體現。
這兩者正是當今人類進行宇航活動的基礎設施。
因為軌道電梯,所以地球人類與火星人類早早的放棄了化學燃料火箭,把全部科研資源用到聚變發動機上,並且由此飛出誕生的地球,飛向太陽系內的其他天體,一躍成為第二類文明。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在理論上,聚變發動機能夠推動飛船達到百分之一光速,讓人類獲得飛出太陽系與飛往其他恆星系的能力。
只是,聚變發動機無法在大氣層裡面使用。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軌道電梯成了天地之間主要的交通工具,說是「唯一」也沒錯。
地球環建成后,「航天發射」就成了歷史名詞。
在漫天的煙塵與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巨大的運載火箭拔地而起,拖著長長的尾煙射向蒼穹,最後消失在雲際之端……
像這樣的畫面,只有在歷史紀錄片里才能看到。
當然,少數富翁擁有能在天地間往返,由電火箭推動的小型飛船,只是運載力完全可以忽略。
可見,同步軌道環與軌道電梯就是火星聯邦的立國之本。
地球聯盟也是如此。
只是現在,這個長度達到十一萬千米,由九十節全閉合磁力通道構成,附帶九十座空間站的龐然大物,已經是空無一人。九十座空間站都已經停止旋轉,數百座聚變反應堆也都停止了工作。
還在運行的是一百八十座安裝在軌道電梯上的,主要為軌道電梯提供電能,有緊急關停功能的反應堆。
因為不再讓空間站旋轉,也沒有軌道列車運行,不用為空間站提供維持生態系統運行的電能,所以由這些聚變反應堆提供的電能,除了能維持軌道電梯之外,還能驅動一部分防禦武器。
其實,現在還在運行的,也只有軌道環與空間站上的防禦武器了。
與地球環不同的是,火星環最初不是按照軍事用途進行設計與建造的,甚至沒有考慮過軍用。
當初決定在火星上建造軌道電梯,其實是為了降低運輸成本。
那個時候,火星還是殖民地,而且開發火星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殖民,是為了獲得地球上稀缺的資源。
直到打贏獨立戰爭,由上百個殖民地聯合組建的聯邦成立后,火星環的軍事價值才得到重視。只是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軌道環的主要價值是用來產生磁場,改變火星的環境。
在穀神星戰爭爆發之前,火星聯邦才著手加強軌道環的防禦部署。
其實,也就是安裝了一些近距離防禦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武器只是用來做樣子,起到嚇阻的作用,沒人相信能夠靠它們保護火星。
至於行星防禦系統,那是在穀神星戰爭之後提出的,而且至今都沒有建成,或者說還在建造當中。
軌道環上的近距離防禦武器,主要是各種口徑的電磁炮。
導彈?
別開玩笑,沒人願意在自己的家門口大規模使用核武器。
配備常規彈頭,比如動能彈頭的導彈?
不使用核彈頭,導彈的作戰效率還不如大口徑電磁炮發射的制導炮彈。
至於激光炮與中子炮等能量武器,就算有,也很難發揮作用。
對付碎片,也就電磁炮,特別是小口徑電磁炮能夠發揮一些作用。
為啥?
將直徑超過一米的碎片擊碎,降低撞擊造成的損傷。
眨眼之間,軌道環附近就出現了成千上萬條快速揮舞的光鞭,其實那是電磁炮發射的曳光彈。
換個角度來看,最後的攔截更想是在泄憤。
把體積較大的冰球擊碎,確實能降低損傷,卻無法改變最終結果,即軌道環與空間站依然會徹底癱瘓。
所幸,軌道環與空間站都已排氣減壓。
此外,空間站上的聚變反應堆都已經關停,為軌道電梯供電的反應堆,也在撞擊發生后緊急關閉。
其實,包括進行最後的攔截在內,所有措施都是為了降低撞擊造成的損傷。
站在決策者的立場,當災難無法避免,首先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從災難中走出來。
是幾個月,還是好幾年?
顯然,這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如果這並不是天災,那麼能否在幾個月內走出困境,將決定整個聯邦,甚至是五十億火星人類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