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征戰星辰> 第十一章 災難發生

第十一章 災難發生

  火星,聯邦最高統帥部。


  在分析結果顯示出來的時候,決策委員會的八名成員都站了起來,朝房間中央的投影顯示區走去。


  雖然早已做好思想準備,但是看到AI給出的分析結果,眾人依然是目瞪口呆。


  爆炸發生之後,通信中斷了大約半個小時。


  在通信恢復的時候,由第一艦隊的戰艦發射的偵查導彈已經逼近「水母」,並且從多個方位進行拍攝。


  其實,「水母」已經不存在了,準確說是已經粉碎了。


  此外,根據第九艦隊的報告,導致通信中斷的那次核爆的當量在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噸TNT之間。


  威力如此巨大,肯定不是核彈頭。


  只是,不能因此排除爆炸是襲擊導致的可能性。


  此後,結合第一艦隊與第八艦隊獲取的第一手數據,最高統帥部的AI對爆炸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其實,也沒啥好分析的。


  在排除所有匪夷所思的可能之後,導致如此猛烈爆炸的原因只有一個:儲存在「藍色海洋」號上的聚變燃料被引爆,至少是其中一部分被引爆,並且導致其他聚變燃料的物理狀態發生變化。


  什麼意思?

  「藍色海洋」號收集的聚變燃料,即重氫是以金屬態儲存起來的!

  其實,在跟「水母」匯合之後的幾年裡面,「藍色海洋」號一直在從「水母」上提取與收集聚變燃料,並且以金屬態儲存在專用容器裡面,以便在最後一次減速的時候提供給小型拖船使用。


  儲存金屬態重氫的容器非常牢固,能承受數千攝氏度的高溫,而且雙殼體結構有極好的絕熱效果。


  在理論上,這些金屬態的重氫都非常安全。


  可惜的是,沒有任何容器能夠承受核爆炸。


  「藍色海洋」號上儲存了大約一百萬噸金屬態重氫,還有大約五百萬噸高純度鋰6。這些金屬態重氫轉變成氣態釋放出的能量就相當於TNT炸藥的數十倍,而且肯定有部分重氫跟鋰6發生了聚變反應。


  那麼,破壞金屬態重氫容器的核爆炸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在此前的幾個小時之內,前方的三支艦隊,以及最高統帥部的人員都在設法搞清楚這個問題。


  直到半個小時之前,由「蘭芳」號發來的一幅三維坐標圖才說明問題。


  通信中斷之前,在「水母」的後端,也就是「藍色海洋」號主錨點附近出現了閃點,也就是核爆產生的高亮度閃光。


  顯然,就是這次核爆炸引發了後來的災難。


  可是,這次核爆炸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AI對閃點做了光譜分析,結論既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


  那是一次戰術彈頭級的核爆,當量相當於一百五十萬噸TNT,而且引爆點在冰蓋下面一百米。


  因為在爆炸發生前沒有出現任何意外情況,所以核彈早就在「水母」上了。


  那麼,是誰把核彈放上去的?


  其實,這還是次要問題。


  災難已經發生,哪怕搞清楚情況,也無法改變「水母」已經粉碎,而且徹底失去控制的事實。


  擺在亞歷山大?肖等決策者面前的選擇很簡單:阻止災難變得更嚴重。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止損。


  按照原定計劃捕捉與控制「水母」?

  雖然充當備份的「藍色火星」號沒有遭到破壞,能頂替損失的「藍色海洋」號,但是用來減速的一百二十艘小型拖船全都完蛋了,還缺乏聚變燃料。就算讓戰艦頂替小型拖船,也沒什麼用。因為核爆炸讓「水母」從內部粉碎,分裂成數十個巨大的碎片,以及上百萬個中小型碎片。


  此外,必須用到的電磁激勵單晶複合纖維也用光了庫存。


  關鍵還有,爆炸讓「水母」偏離了原來的航線!

  雖然「藍色海洋」號的主錨點在「水母」的質量中線上,但是爆炸點不在主錨點上,而是稍微偏離主錨點。


  航向偏差有多大呢?


  大約兩度。


  這有什麼影響?

  解體的「水母」正在以每秒七十千米的速度朝火星飛奔而去!


  飛向火星!?

  沒錯!


  不要忘了,「水母」之前在向火星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飛行,而L2點距離火星一百零八萬千米!


  偏差兩度,讓「水母」的航線恰好對準了火星。


  更加要命的是,「水母」正在以極為緩慢的速度瓦解。


  什麼意思?

  解體之後的「水母」就像是一把宇宙尺寸的獵槍打出的霰彈,其中幾十顆槍子,質量大到能夠造成滅絕級災難。


  即便是那些體積較小的碎片,也能夠摧毀一座城市,或者一座空間站。


  此外,還有無數的微型碎片。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微型碎片,憑藉每秒七十千米的速度,每一塊都有不亞於大口徑電磁炮炮彈的威力。


  要說的話,這些微型碎片更危險。


  為啥?


  巨型碎片與大型碎片還能想辦法攔截,或者迫使其改道。再小一點的,比如尺寸超過一米的碎片,能夠用能量武器摧毀。更小的碎片,比如那些只有幾厘米大小的冰珠子,根本就探測不到。


  無法探測,又怎麼攔截?


  其實,攔截巨型與大型碎片,難度也非常巨大。


  等了幾個小時,不是統帥部的超級計算機的速度不夠快,也不是AI不夠先進,而是需要更多的數據。


  道理也很簡單,「水母」是一個直徑達到了數百千米的大型天體,即便解體了,也不會立即散開。


  此外,在解體的過程中,各個碎片會相互影響。


  別說沒有足夠多的數據,哪怕有,也無法準確的預測所有碎片的運動軌跡,特別是極易受到干擾的小型與微型碎片。


  等了幾個小時,獲得的只是巨型與大型碎片的參數。


  雖然數據有限,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但是時間更寶貴,統帥部的AI給出了第一份有可信度的評估報告。


  關鍵還有,AI給出了應對災難的策略,並且按照緊要程度羅列了出來。


  什麼意思?

  沒有任何辦法能夠阻止災難在七天後降臨火星,因此當務之急是儘快採取行動,爭取把災難造成的損失與傷亡降到最低限度,而且對火星聯邦來說,現在最大的籌碼就是還有七天時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