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錢糧問題
「不過,大捷的消息固然令人喜悅,但是大家也不要因此就感到自滿。諸位可別忘了,叛軍雖然退回涼州,但他們的兵力依舊眾多,實力依舊很強。」
「而且,涼州乃是叛軍的老巢,那裡地形複雜,南面乃是山區,北面是荒漠,西面是大河,路途十分遙遠,對咱們來說顯得極為陌生。」
「而那裡羌人、胡人、漢人雜居的局面,更是尤為複雜。叛軍逃到那裡后,不僅能依靠那裡的地形條件,更是能得到那些羌人、胡人部族的支持。」
「反觀我軍,一旦深入涼州作戰,不僅要面臨複雜的地形,而且要面臨各個羌人、胡人部族的襲擾。更重要的是,涼州地方太過偏遠,咱們的軍隊需要跨越數千里的路程去遠征,一路上光是後勤補給便面臨著重重困難。」
「所以,老夫希望諸位都不要太得意了。接下來的戰事怎麼打,這才是最關鍵之處。」中軍大帳里,張溫的聲音中氣十足,震動人心,如同一瓢冷水一般,讓眾將都從勝利的喜悅中冷靜下來。
不得不說,張溫雖然不通軍事,但基本作戰原則還是知道的,而且頭腦清醒,能夠提前意識到遠征涼州的困難之處,可見其擔任漢軍統帥也並非一無是處。
陶謙聞言站出來道:「大人,要派兵深入涼州,必須要儲備足夠的錢糧才行。但據屬下所知,如今我軍軍中儲備的糧草,只夠大軍食用一個月;若是深入涼州的話,千里饋糧,消耗勢必更大。屬下以為,光憑現在儲備的糧食恐怕不夠大軍所用。」
孫堅也站出來道:「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遠征涼州,首先就要保證後勤供應,所以在儲備起足夠的錢糧之前,大軍切不可輕舉妄動。」
張溫點了點頭,沉聲說道:「爾等所言,老夫又豈能不知?老夫已經傳令給段增、董卓二人,令他們在收復陳倉、雍縣之後,便就地駐防,不得輕舉妄動。」
接著,他又看向孫堅問道:「文台,依你之見,我軍要儲備多少錢糧后,才能進攻涼州?」
孫堅沉吟片刻后答道:「要計算我軍需要的錢糧,必須先計算我軍需要的兵力。叛軍退回涼州后,兵力折損小半,如今應該只有不到六萬人。不過叛軍畢竟能得到羌人、胡人部族的支持,所以我軍若想對付他們,至少要出動同等兵力才有把握。」
「此外,一旦我軍深入涼州作戰,叛軍面對我軍的進攻,很可能會大踏步後退,以迫使我軍將補給線拉長,同時在後撤的過程中尋找擊敗我軍的機會。而我軍為了保證糧道通暢,也必須在沿途留兵駐守。」
「如此看來,我軍至少應該出動八萬大軍才行。」
張溫點了點頭,對孫堅這個判斷表示贊同:「那麼你覺得,咱們若要取得勝利,需要多長時間?」
孫堅臉上露出憂慮道:「要取得勝利,必須徹底打垮叛軍,斬殺邊章、韓遂、北宮伯玉、李文侯這四個賊首才行。這就很難控制時間,若是敵軍一直避而不戰,藉助當地複雜地形與我軍周旋,那要取得勝利可就遙遙無期了。」
「一旦我軍不能迅速平定叛軍,而後勤供應又出現問題,到時候大軍反而會陷入危急之中。所以屬下覺得,大人在儲備軍糧時,必須越多越好。」
在場的張溫、陶謙、周慎、劉靖、鮑鴻等人聞言,臉上都露出憂慮之色。
孫堅所說的情況便是漢軍最大的問題,東漢王朝歷次平定羌亂的戰爭,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從來都不是羌人有多麼強大,而是涼州那邊地方太偏遠,地形太複雜,讓漢軍空有實力卻難以發揮出來,每一次都要拖延很長時間才能將其平定。
上一次的羌亂,段熲之所以能將其平定,那是因為段熲太強了,他僅僅帶著不到萬人的軍隊,便能縱橫涼州,所向無敵,即便羌人的兵力是他的數倍,也不是他的對手。
而要保障萬人軍隊的後勤補給,難度可就低了很多。
可惜,一來如今漢軍中並沒有能與段熲比肩的頂尖名將,二來,如今的西涼叛軍早已經與當初的叛軍不同。
當初的叛軍完全是由作亂的羌人組成,而現在的叛軍中,真正的主力反而是當地那些豪強家族,以及那些無路可走的漢人百姓,這使得叛軍的實力反而比當初那些羌人更加強大。
所以現在要想剿滅叛軍,僅僅靠一兩萬軍隊是難以成事的。
這時,張溫忽然笑道:「好了,諸位,軍糧的事情,老夫自會籌謀,大家也不必太過憂慮。咱們剛剛打了一場勝仗,老夫已經命人擺下酒宴,咱們接下來也該好好慶賀一下才是。」
眾將聞言紛紛笑言道:「不錯,正該好好慶賀一番。可惜董將軍和段校尉不在,不然還能更熱鬧一些。」
當下眾人簇擁著張溫一同起身,前去赴宴。
……
洛陽皇宮之內,天子劉宏難得的一大早就起來處理政務。
這倒不是說他已經洗心革面,想要做個明君,而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的涼州戰局令人堪憂。
十多萬大軍集中在美陽,卻遲遲沒有捷報傳來,國庫卻早已空虛,朝中大臣們關於放棄涼州的議論又開始抬頭,不少人都認為應該招撫叛軍,與叛軍展開和談。
好在,這種聲音在朝中還不算主流,大部分大臣還是支持使用武力剿滅叛軍,不過為前線大軍籌備錢糧卻成了朝廷當前的首要任務,便是劉宏也在為此而日夜憂愁。
「先生,如今前線戰事打得激烈,朕身為天子,不能親臨前線,但這後勤補給方面卻要保證不能出問題。前兩日張讓提議說,要把天下的田賦再提高十錢,以補充國庫之需,先生覺得可行嗎?」
能被天子劉宏稱為先生的,在當今世上已經極為罕有了,而此時坐在他眼前的一位白髮老者便是其中一位,此人正是名滿天下的大儒蔡邕,在流亡吳地多年後,前些日子總算回到了洛陽。
八年前的金商門一案,蔡邕因為遭到陽球、劉頜等人的陷害還被捕入獄,流放邊塞;之後雖然經過呂強等人的求情而得以赦免,不過蔡邕卻擔心會遭到仇敵的迫害,於是逃亡吳地,在那裡居住了整整七年。
去年天子劉宏命射聲校尉馬日磾前往吳地探問蔡邕,並且勸說他回洛陽;不過或許是對朝政已經心灰意冷的緣故,蔡邕雖然回洛陽了,但他並未擔任任何官職,而是以布衣的身份居住在蔡府中。
劉宏見此也越發感到愧疚,當年的蔡邕忠於國事,不避艱險,何等的意氣風發,而現在的蔡邕卻身體單薄、鬢髮斑白,顯然當初金商門一案對他的打擊極大。
而造成這一切的,與其說是陽球等人的陷害,還不如說是自己的昏聵,劉宏心中自然有深深的愧疚之情。
所以蔡邕雖然沒擔任任何官職,但劉宏卻對他更加敬重,時常召他入宮問事,這份殊榮不知讓當朝多少大臣感到羨慕,但蔡邕卻始終坦然處之。
「陛下,老朽,天下的百姓已經夠苦了,若是再提高田賦,恐怕去年的黃巾賊亂,又會重演。」
劉宏聞言皺眉道:「但國庫空虛又該如何解決?前線將士們正在奮勇作戰,若是錢糧供應出了問題,致使大軍戰敗,豈不是會損失更多?」
蔡邕搖頭道:「何必如此?請恕老朽說句不敬的話,陛下要想解決國庫空虛的問題,只需把修築宮室,鑄造銅人的錢糧拿出一部分來,便足以解決問題了,何必再提升天賦呢?」
劉宏聽了頓時有些不悅,去年年初的時候,宮中發生大火,將南宮的一片宮殿都給燒毀了,所以劉宏下詔要提升天下天賦來修築宮殿,鑄造新的銅人,後來遭到朝中大臣們的堅決反對才不了了之。
不過到了前些日子,在張讓、趙忠等人的蠱惑下,劉宏再次起意修築宮室,並且這一次他態度堅決,任憑朝中大臣們怎麼勸說也不願退讓,結果國庫中大量的錢糧都被用在了這方面。
可以說,如今朝廷國庫的空虛,前線戰事吃緊只是其中一個緣由,劉宏大修宮室同樣是另一個重要原因。
此時聽蔡邕提起此事,劉宏頓時不悅道:「朕的宮殿自去年被大火焚毀,至今殘破不堪,雙目所及之處皆為廢墟,這哪裡還有半點皇家的威嚴?朕花點錢糧適當休整一番,這難道也有錯嗎?」
蔡邕默然不語,心中卻嘆息一聲,若是當年的他,此時肯定會情緒激動的與劉宏好好辯論一番,不勸諫住劉宏誓不罷休;但如今的蔡邕卻早不是從前的他了,如今的他已經被多年的流亡生涯磨去了稜角,開始變得圓潤起來。
劉宏見他默然不語,當下語氣也軟和下來:「罷了,先生既然覺得不能提升田賦,那此議作罷便是。只是前方軍情緊急,這錢糧供應……」
就在這時,小黃門蹇碩滿臉喜色的跑進來道:「陛下,大喜,大喜啊!」
「有何喜事?」劉宏皺眉問道。
「陛下,司空大人發來的八百里加急捷報,我軍在美陽大敗西涼叛軍,如今已經將叛軍趕回西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