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軍議
孫堅笑道:「大人,屬下只是推崇他的能力,並非推崇他的品行。此人雖然桀驁不遜,但此人卻稱得上有勇有謀,與羌人征戰多年,可謂身經百戰,其領兵打仗的才能是很不錯的。」
張溫聞言點頭道:「這一點老夫也有同感,董卓此人在軍中素有威名,有較強的領兵能力也屬正常。那麼其他幾人,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周將軍的話,屬下去年與他一同在朱將軍麾下共事過,對他還算有些了解,屬下覺得……」說到這裡時,孫堅卻顯得有些猶豫,似乎在考慮接下來的話到底應不應該說。
張溫看出了他的猶豫,笑著說道:「你有什麼想法儘管直言無妨,這裡除了你我二人外,並無外人;且你今日所言,出得你口,入得我耳,老夫絕不會再告訴他人。」
孫堅原本也是個爽快人,見張溫都這麼說了,當下也不再遲疑,直接說道:「大人,屬下覺得,周將軍此人最好還是不要讓他擔負重任。」
「什麼意思?你是說此人領兵的才能一般嗎?」張溫皺了皺眉,沉聲問道。
孫堅沉聲道:「大人,據屬下所知,周將軍此人最擅鑽營,他的心思都放在如何與上司搞好關係上,而不是放在領兵打仗上面;這樣的人,屬下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委託重任,以免誤了大事。當然,這些只是屬下片面之詞,具體如何,還請大人自行斟酌。」
孫堅此人的性格極為剛強,他出身只是普通,能夠做到如今的官職,完全靠的自身本事,對於周慎這種人難免有些瞧不起。
張溫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這個周慎在鑽營方面的確很有一手,當初皇甫嵩擔任大軍統帥時,周慎就與皇甫嵩走得很近,儼然如同皇甫嵩的心腹一般。
而等到張溫來接替皇甫嵩后,這周慎又搖身一變,轉投到張溫麾下;前些天張溫從洛陽來槐里時,此人便提前半個月趕到長安來迎接。
雖說作為下屬來迎接上司,這應該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若是與董卓、段增等人相比的話,未免就有過於鑽營的嫌疑。
張溫在心中沉吟了片刻,但隨即又有些不以為意的搖了搖頭,畢竟擅長鑽營與否,與他打仗的本事如何,這兩者之間又沒絕對關係,有的人長袖善舞,但打仗的本事卻並不弱;有的人則剛好相反。
張溫覺得,孫堅所說的,未免有些偏頗了。
他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接著問道:「那麼劉靖、鮑鴻、陶謙、段增這四人呢?」
孫堅拱手道:「這幾人的話,屬下可就真不了解了,尤其是段增此人,去年年底才剛剛進入軍中任職,屬下與他沒有半點往來,只是聽說他是大將軍的親信,又在去年領兵解了臨涇之圍,因功勞而被封為都尉。」
「前些日子他又領兵攻破敵軍營壘,並獻上霹靂車的製造方法,這些都是大功勞;在夏中郎因傷離職后,接替其領兵。從他的這些履歷來看,此人的才能應該是很不錯的,不過他打的仗畢竟不多,到底才能如何,屬下也不好斷言。」孫堅抱拳答道。
「罷了,既然你不了解,那老夫也不強求。」張溫點了點頭。
這時,外面有侍衛進來稟報說,董卓等人已經快到城門口了。
張溫笑著起身道:「既然他們都已經到了,那咱們就去見見這幾人。文台,老夫不便親自出迎,就由你代老夫出面吧。」
「是,屬下遵命。」孫堅應了一聲,連忙起身走出去。
……
中軍大營里,此時整個漢軍上下軍司馬以上的軍官都已經到齊了,幾十個人將整個營帳都塞得滿滿當當的。
坐在最上首處主持軍議的,毫無疑問便是漢軍如今的統帥張溫,在他旁邊的一位中年儒雅文士,則是他的副手、執金吾袁滂;而下手處眾將,居於最前頭的則是破虜將軍董卓與蕩寇將軍周慎二人。
至於段增、陶謙、鮑鴻、劉靖等人所處的位置又要更靠後一點。
「諸位將軍,今日召諸位前來的目的,想來大家也都清楚;自三月份涼州叛軍大舉進攻三輔以來,朝廷已經不斷調遣兵力準備討伐叛軍,如今光是集中在槐里的大軍便有近八萬人,此外,朝廷還會派遣更多援兵過來。」
「總之一點,涼州乃朝廷的涼州,北宮伯玉、李文侯、邊章、韓遂等人,趁著去年黃巾賊鬧事的時機,在涼州掀起叛亂,這是對朝廷的嚴重挑釁,朝廷絕不容許這些人繼續肆虐下去。」
「所以,此次用兵,老夫要求各位將軍必須傾盡全力,徹底擊敗叛軍,任何人不得有半點懈怠,都聽清楚了嗎?」
「聽清楚了!」眾將參差不齊的答道,聲音也不算響亮,反而顯得有些嘈雜。
張溫聽了頓時有些不滿意,不過他皺了皺眉后,最終還是沒說什麼。
一旁孫堅見了后,暗自搖了搖頭,這個張溫,做朝廷的司空還能勝任,但要做大軍的統帥,卻有些不足,至少此時的他還沒有完全展現出大軍統帥應有的氣勢。
不過這也難怪,後世人都說宋明時期是以文制武,用文官來帶兵打仗,實際上東漢朝廷同樣喜歡讓文官挂帥,因為東漢時期的文人很多都是文武全才,下馬能治國,上馬能治軍,許多名將都是文官出身。
不過並非每一個文官都是像諸葛亮那樣的文武全才,大部分文官對於帶兵打仗還是感到陌生的,張溫便是如此。
他以前是文官,性格較為儒雅,從來沒有領兵打仗的經歷,如今突然擔任大軍的統帥,有些不適應也屬正常。
這時,袁滂開口道:「前段時間,叛軍進攻美陽,卻被董將軍幾位聯手打得大敗;如今叛軍一面退守郿縣,一面又在彙集兵力,顯然還想再與我軍決一高下。諸位都來說說,接下來咱們該怎麼打吧?」
他的話音剛落,就聽到董卓冷笑一聲道:「當初趁著敵軍大敗,士氣低迷的時候,以主力大軍衝殺過去,敵軍安能擋住我軍?如今拖延了這麼久,敵軍早就重整旗鼓了,現在再想擊敗他們,晚了!」
張溫聽了頓時不滿道:「周將軍此言何意?難道你是說老夫延誤了戰機嗎?」
「不敢,末將可沒這麼說。」董卓抱拳拱手說道,言語間卻沒多少客氣。
一旁周慎站起來大聲道:「董將軍,當初司空大人不許我等出兵,這也是出於穩妥起見,那時候敵軍雖然兵敗,但韓遂手中至少還有三萬多大軍,而我軍的兵力雖然稍佔優勢,卻並非絕對優勢,若是貿然出兵的話,說不得就會大敗而回,這份責任你擔當得起嗎?」
董卓怒道:「我軍剛剛取得大勝,士氣高昂,而敵軍卻剛剛大敗,士氣正低迷;這種情況下,你卻說我軍會大敗而回,簡直荒謬。老夫不知你這將軍之位到底靠什麼得來的!」
「你……」周慎聽了頓時臉色一黑,董卓的話就好像是在暗諷他陞官靠的不是功勞,而是靠其他本事一般。
張溫擺了擺手,開口制止兩人的衝突:「夠了,你二人都位居將軍,當著這麼多人的面,你們卻如此爭吵不休,成何體統?」
周慎連忙抱拳道:「大人,末將剛才失禮了!」
董卓卻是冷哼一聲,沒有半點表示。
張溫眯著眼睛看了董卓一眼,接著便轉頭看向段增道:「段校尉,當初你曾領兵解了臨涇之圍,上次攻破敵軍營壘時,你也是親歷者之一,想來你對叛軍應該很有了解。就由你來說說自己的意見吧!」
段增聽了連忙起身道:「大人,末將駑鈍,哪有什麼好的意見?還是先聽聽其他幾位將軍的意見吧!」
張溫擺擺手道:「不必了,讓你說你就直說便是。當初老夫從洛陽出發時,曾與大將軍詳談過一次,大將軍對你可是讚不絕口啊!」
段增聽了有些無奈,軍中是最重上下之別的,段增雖然能獨領一軍,但論起官職來卻只是個校尉,在場人裡面比他高的有不少,所以他原本是不想這麼早站出來的。
但如今張溫都這麼說了,他也只好起身答道:「回稟大人,屬下覺得我軍現在兵力要多於敵軍,士氣也比敵軍要高,主動權在我軍手中。」
「不過敵軍的優勢卻在於騎兵較多,機動性強,且敵軍多以羌胡為主,士卒勇悍,若是現在與他們決戰,恐怕勝敗難以預料。不如以持重為主,先以小股兵力與敵交戰,慢慢積累優勢,等待戰機。」
張溫聞言點了點頭,心裡卻不怎麼滿意。
這一次皇甫嵩之所以被免去統帥之職,除了有張讓、趙忠二人的讒言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因為皇甫嵩與叛軍相持了幾個月,久久沒能取得勝利,期間反而打了一場大敗仗,所以引起天子的不滿。
而等到後來董卓等人擊敗北宮伯玉時,那時免去皇甫嵩的詔令已經下達,難以更改了。
如今張溫擔任大軍統帥,他可不希望自己也因為遲遲不能取得勝利而被免職。
所以段增的建議顯然不能讓他感到滿意。
這時,陶謙站出來道:「段校尉所言不妥。諸位都知道,朝廷為了平定去年的黃巾賊之亂,已經花費錢糧無算,如今朝廷八萬大軍匯聚在此,每一天人吃馬嚼都不知要消耗多少錢糧。若是拖延的時間越長,對朝廷的壓力也就越大啊!」
張溫、袁滂等人聽了紛紛點頭,他們都是文官出身,當初朝中那場是否要放棄涼州的辯論,他們也曾參加。
雖然他們都屬於主戰派,反對放棄涼州的提議,不過對於朝廷面臨的困難他們卻知之甚詳;以朝廷如今的局勢,根本就拖不起,拖得越久,越容易出現變數。
段增卻道:「陶大人所言有理,不過正所謂欲速則不達,越是想儘快擊敗敵軍,就越不能心急,否則容易為敵所趁。」
「更何況,我軍固然拖不起,但敵軍同樣拖不起,如今三輔地區大旱,又出現大面積的蝗災,各地殘破,莊稼顆粒無收,叛軍難以從當地獲取足夠軍糧,又能堅持多久呢?」
「此外,敵軍遠道而來,若是拖延日久,其士卒必然思歸。等到敵軍撤兵之時,我軍再奮力反擊,必能輕易取得大勝。」
陶謙依舊搖頭道:「但若是按照你所說的,又要等到什麼時候敵軍才會撤兵呢?而朝廷又將花費多少錢糧?八萬大軍匯聚於此,又有什麼意義?天子那邊若是見我等遲遲沒有動靜,又該何等失望?這些段校尉難道就沒考慮嗎?」
段增聽了一時間也有些啞然。
對於陶謙當初為何那麼敵視他,段增在向夏育請教后也算搞明白了,原來當初段熲擔任司隸校尉期間,曾經幫助王甫等人打擊士人,陶謙那時候就曾遭到牽連,所以對段熲極為不滿,連帶著對段增也沒什麼好臉色。
當然,陶謙這人還算正派,雖然敵視段增,但他從來沒有想過使手段報復他,此時提出反對意見,也完全是出於公心,並非故意與他作對。
這時,右扶風鮑鴻站起來道:「大人,末將覺得是否要立即與敵軍決戰,這個還不好確定;不過將大軍主力調到美陽來,這一點卻勢在必行。」
「當初我軍兵力較少,而敵軍兵多將廣,勢大難敵,所以皇甫將軍選擇避敵鋒芒的策略,將主力留在槐里,只以少量兵力牽制敵軍。但如今我軍的實力要超過敵軍,若是還將主力留在美陽,這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此言有理!」張溫點了點頭。
槐里距離敵軍太遠,將主力留在這裡,很難把握敵軍動向,所以張溫原本就打算將主力都調集到第一線去,此時聽了鮑鴻所言,頓時大為贊同。
接下來,周慎等人都各自說了一下自己的意見,大部分人都更加認同陶謙的意見,覺得應該趁著現在漢軍佔有優勢的時候,與敵軍展開決戰,而不是靠堅守來退敵。
唯有董卓依舊一言不發,張溫也懶得再詢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