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漢奸臣> 第四十六章憂慮

第四十六章憂慮

  蔡邕是什麼人?他可是當世大儒,海內名望,或許他的官職並不算高,但他的名氣卻是響徹宇內,為天下士人所公知。


  尤其是他的才學和品德,更是人盡皆知,就算是那些於他政見不合的敵人,也對他保持著足夠的敬意;說他是士人中的領袖人物,可一點都不誇張,其影響力之大,也遠超常人想象。


  而段增呢?作為司隸校尉段熲之子,或許他去年時曾經因為率先施粥賑災一事而小小出了一名,但真正關注他的人卻是不多,畢竟只是個六七歲的小孩子,又有幾人會記住他的名字呢?

  但現在,蔡邕收段增為弟子的消息,卻突然引爆世人,許多人都在打聽著,這段增究竟是何許人,居然能被蔡邕看中,收為弟子。


  尤其是當他們得知段增乃是段熲之子后,就更加感到驚訝了。


  那段熲依附中常侍曹節、王甫,為虎作倀,而蔡邕卻是當世大儒,在士人中具有巨大影響力;如今蔡邕卻收段熲之子為弟子,這裡面潛藏的意思就值得人們深思了。


  不少人都在想著,段熲會不會就此轉而偏向士人一方呢?


  這可不是小事,至少沒人敢忽視這種可能。


  比如楊賜,這位弘農楊家的當代家主,他就在得知消息后的第一時間召蔡邕過去詢問。


  楊賜雖然也出身世家豪族,但他對段熲的態度比起他兒子楊彪來要緩和許多,所以從蔡邕那裡得知內情后,對段熲願意回歸士人的態度還是樂見其成的。


  不僅是楊賜,就連當初恨不得要將段熲置於死地的楊彪,在得知道消息后也保持著沉默,畢竟如今士人一方面臨的局面的確不怎麼好,段熲願意在這時候改弦更張,這種好事他也不敢破壞。


  當然,蔡邕也不是傻子,對於這件事的內情他僅僅告訴了少數幾個信得過的人,其他多數人還是不知道詳情,更無法肯定段熲與蔡邕之間的關係。


  畢竟現在曹節、王甫勢大,若是在這種時候徹底激怒了他們,段熲可吃罪不起。


  ……


  相比之下,曹節、王甫等人得知這個消息后,反應就要激烈多了。


  司隸校尉這個職位歷來都是宦官與士人爭奪的重點,正是因為段熲偏向宦官,所以宦官一黨才能隨心所欲的掌控朝堂。


  若是段熲真的打算偏向士人一方,那對宦官一黨的衝擊力就太大了,由不得曹節、王甫不感到緊張。


  王甫當即就以探望病情的理由,親自來到段家向段熲詢問。


  好在,段熲在得知自家兒子已經成功拜師蔡邕后,在興奮之餘,他立即就找來賈詡進行商議,早就做好了應對王甫問話的準備。


  他一面堅決否認與蔡邕有關聯,將段增拜師蔡邕一事說成是小兒胡鬧之舉;另一方面,他又主動提出要加強與宦官一黨的聯繫。


  而具體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聯姻!


  是的,聯姻,當然不是讓段增去聯姻,而是段坤,畢竟段坤現在的年齡剛好合適。


  十常侍雖然是宦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子嗣。


  比如曹操名義上的祖父曹騰就是個大宦官,但他收養曹操之父曹嵩作為子嗣,後來繼承了曹騰的爵位;而曹操也因此常常被人罵作宦官之後。


  除了收養外,有的宦官在入宮前就留下了子嗣,這種情況也不少見。


  這一次段熲主動提出聯姻,就是想讓段坤娶中常侍張讓的養女,以加強聯繫。


  如此一來,兩方成了兒女親家,所謂段熲想要疏遠宦官的流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有了這個結果,王甫自然是極為滿意的離去。


  ……


  王甫離開后,書房之中,段熲與賈詡二人相對而坐。


  「文和,雖說這次與張讓聯姻,可以緩減曹節、王甫等人的懷疑,但這樣做總不是長久之計啊,士人那邊希望老夫徹底與王甫翻臉,而王甫等人又希望老夫徹底倒向他。文和可有良策能避開兩方的逼迫嗎?」


  原本若是沒有段增拜師蔡邕一事的話,段熲還可以緩緩圖之,在不驚動王甫等人的前提下,逐漸改善與士人的關係;但現在段增拜師蔡邕的舉動,卻是提前引起了王甫等人的警惕,以至於不得不用聯姻來打消王甫等人的疑慮。


  但即便如此,段熲也意識到了潛在的危機,所以急切想找到辦法來補救。


  賈詡沉吟道:「段公,想要完全避開兩方逼迫,倒也不是沒有辦法,只是不知段公能否下定決心罷了。」


  「不知文和說的是什麼辦法?」


  「辦法很簡單,辭官!」


  「這……」段熲吃了一驚,他現在雖然快六十歲,但身體還算健朗,讓他現在就辭官養老,心中還是難以接受的。


  「就沒有別的辦法嗎?」


  賈詡心中暗嘆一聲,其實像段熲這種沙場名將,生在這個時代原本就是一種悲哀。


  若是放到武帝時代,或者放到其他政治清明的時代,以段熲的功勞早就足以成為朝廷重臣,受到天子倚重;哪裡會像現在,根本不受天子重用,反而夾在宦官與士人之間左右為難,甚至為了登上高位而不得不屈從於宦官之下。


  不僅是段熲,「涼州三明」中的另外兩人,張奐與皇甫規,或許他們的戰功遠遠不如段熲,但他們也是才能出眾的名將,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卻比段熲還要低。


  之所以如此,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都是涼州人,在那些關東世家眼中,他們只能算「二等公民」。


  也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段熲選擇了依附宦官來換取富貴,而張奐的選擇又有不同。


  按照朝廷的規矩,出生在邊境的百姓是不能遷移到內地來的,而張奐卻以一生功勞,放棄賞賜,換取天子允許他一家人遷移到弘農郡來。


  如此以來,張奐雖然放棄了賞賜,卻成功將家世「洗白」,從涼州「二等公民」成功晉陞為弘農郡的「一等公民」。


  而他的子孫後人,也就不必再受家世拖累,從而有機會成為真正的世家大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