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周瑜和郭嘉的默契
在堂內張既和隨孫權入內的羊秘離去之後,榻邊只剩下君臣二人。
「公瑾,依汝之見,怕是當南下攻取陽平罷。」孫權笑著從袖間取出一封書信,「氐族已依附馬騰麾下,吾軍若有意南下,可向馬騰借兵。效去歲攻長安之舉,吾與關中諸路兵馬聯合,當可取陽平關矣。」
「張任南下成都之後,這陽平關便只有兩千餘兵卒鎮守,主公,吾意親自領兵,趁大雪封山之際雪夜偷襲,定可一戰而破之。」
孫權面色微變,「公瑾大病未愈,焉能在這北地四處飄雪之際南下。不如命一上將率兵前去,有公瑾在後方調度,當可萬無一失。」
周瑜笑著搖了搖頭,正欲勸說,便見門外有軍士快步入內,「報……稟報主公,大都督,漢中急報,龐統命李嚴率軍五千現已攻下陽平關,此外巴西太守龐羲與巴中夷人所部,糾結三萬大軍,興兵北上葭萌關,現已發兵至劍閣。」
孫權面色凝重地回眸看了一眼周瑜,「公瑾,這陽平關已失,則江東軍兩路並進,當取白水關,南下劍閣,直取廣漢之地爾,吾軍此刻若是出兵,怕是為時晚矣,況且那駐守陽平關的李嚴乃趙子龍麾下驍將,華容道之時歸降江東,如今卻也是屢立戰功,多有勇略之輩,不可輕敵啊。」
「主公可知,吾此前便命護羌都尉杜畿率三千精兵陳於白水上游之事。」
孫權雙眉微皺,「那裡本是秦嶺大山深處,將士們步履艱辛,莫非公瑾有意命他們沿河而下,去往白水關不成?」
「瑜之謀略只在白水關,若江東軍進兵緩慢,則南下取廣漢,若江東軍早取劍閣,那吾軍便得白水關之兵后東進漢中,與馬騰、韓遂之兵兩面夾擊,若破陽平關,則必得漢中之地爾。」
「公瑾啊,此舉太過冒險,倘若那屯駐白水關的楊懷、高沛歸降江東,汝之一部便成孤軍,更何況,汝於大山之中率兵前行,欲帶多少兵馬?」
「馬匹無用,可帶五千精兵。」
「五千精兵,可那白水關有三萬之眾。」
周瑜看了一眼堂外,「取地圖來。」
「喏。」
很快便有僕人呈上一副三輔之地的地圖。
「主公可曾記得汝吾進三輔之後的那次奏對。」
孫權略微思忖,「公瑾還是要取益州?」
「函谷關雖好,河南尹卻有曹操這一猛虎爾,武關以南,則是劉備所有,涼州之地,吾軍尚無力與馬騰韓遂等關中諸路諸侯撕破麵皮,主公,唯一可取之地便是這白水關爾。」
「翻越崇山峻岭,公瑾可有把握?」
「吾星夜出發,一月之內可至白水關下,那劍閣天險,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龐羲不過泛泛之輩,一月未必能攻下此雄關。」
孫權起身,手指沿著白水河道在圖中移動,「氐族之兵可聚五千,吾且去信馬騰軍中,命其麾下氐族之兵助汝,公瑾以為如何?」
「徒步山林之間,命他們放棄馬匹,只怕氐族人多有不願。」
孫權面色肅然,「武都南部諸縣已為他們所據,料來,大不了攻取廣漢之後,將幾縣割與他們便是。」
「主公這是應允了。」
孫權深深地看了一眼周瑜,伸手握住他被子上的手掌,「公瑾吶,汝乃吾兄心腹之臣,亦是吾關中大都督,系一州之重任,此去白水,且保重身體。」
「還請主公放心,此去必得勝而歸。」
「不過還請主公敦促馬騰、韓遂出兵漢中,若是漢中無法牽制龐統趙雲,吾這一路偏師,便無法起到奇兵之效。」
「吾即刻命羊秘前往馬騰、韓遂軍中敦促出兵。」
周瑜一手撫須,「主公,天子現於許昌,為曹操所棄,江東劉奇、南陽劉備都各自撤去駐兵,主公以為,若是天子下令,命馬騰、韓遂前往許昌朝拜,主公以為如何?」
孫權略微皺眉,「吾已遣使往許昌朝拜,若進言天子,以何名義讓馬騰、韓遂二人前往許昌?」
「馬騰、韓遂二人自詡為忠臣,若天子明詔,他二人絕不敢有違,只是他二人也不敢前往許昌這等是非之地,只怕會命子嗣前往。」
周瑜笑著撫須,「只是子嗣亦是甚好。」
孫權心中一突,抬頭正好迎上周瑜的目光,「公瑾莫非是要……」
周瑜眼中突然浮現幾分狠色,「主公,此戰若能順勢取蜀北之地尚可,若不勝,那便趁勢取涼州,曹操、劉備、劉奇尚且在吞併州郡以壯大己方勢力,吾軍若是固步自封,早晚必為幾人所敗。」
「可……」
「當然,主公,此事能否成之,還得看曹孟德是否配合。」
孫權眼前一亮,「公瑾以為,此事他曹操當推波助瀾。」
「他曹操心腹之敵乃江東劉奇,眼中之刺乃南陽劉備,吾關中亦爾。」
——
也就在周瑜和孫權議事之際,遠在陳留郭府,曹操也安坐於郭嘉的病榻之前,但身側卻跟著賈詡、程昱、荀彧、荀或四人。
「咳咳,主公,吾已病入膏肓,藥石難治,汝無需遷怒這一干醫者。」郭嘉氣若遊絲地看了一眼曹操,堂外,十幾名醫者跪在地上瑟瑟發抖,此刻曹操面上余怒未消,聽得此言,悲從心中而起。
「奉孝,汝何至於此,今大業未成,吾之基業正風雨飄搖之際,若無奉孝,吾焉能對抗天下群雄。」
郭嘉感受著曹操此刻的真摯,雙眼微紅,「主公吶,吾雖故去,卻仍有幾計可助主公於這天下亂世之中佔據先機,還望主公納之。」
「奉孝但講無妨。」曹操虎目含淚,他哪裡不知,今日若非是已到彌留之際,郭嘉也不會讓他攜一乾重臣來府中。
「這第一計當是吾軍探子於涼州聽聞天子詔令之事,主公,若馬騰韓遂遣使來朝,可殺之,嫁禍江東。」
「為何不是嫁禍劉備?」
郭嘉無力望著房梁,「吾北軍之治,日後當多與孫權聯手爾。」
曹操沉吟頃刻,便點頭應承下來,「吾已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