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全球探寶> 第56章 曇曜五窟

第56章 曇曜五窟

  參觀過第五窟和第六窟之後,衛東寶又來到了曇曜五窟。


  曇曜五窟也就是第十六至第二十窟,是雲岡開鑿最早,氣勢最為宏大的石窟群。


  之所以命名為曇曜,是因為它的最初開鑿的推動、組織、經營者,就是北魏複興佛教的名僧曇曜。


  這五個洞窟的主尊分別為:第十六窟是施無畏印的佛立像、第十七窟為交腳菩薩像、第十八窟也是佛立像、第十九窟是施無畏印的佛坐像、第二十窟是施禪定印的佛坐像。


  第二十窟的主尊是雲岡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稱露天大佛。


  因為前壁和窟頂崩塌,本來藏在洞窟內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麵。


  主尊坐佛像高約13.7米,腿部風化嚴重,高肉髻,頭部素麵,麵相豐圓,大目高鼻、雙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須,嘴角微微上翹,寬肩,雙手放在腹前係禪定印,著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麵穿僧卻崎,衣邊飾聯珠紋。


  此佛像造型古樸碩大,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麵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


  背光的大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美,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為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人們從側麵參觀大佛時就能發現,它的背部與山體是連在一起的,並不是一尊圓雕,但從正麵看,大佛是一個獨立的、完美無缺的造像。


  不過,其麵部從正麵看和從側麵觀察,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耳朵的位置太靠後,眼眶也拉得過長,這種做法使大佛麵部富有深度。


  這也說明,如果我們的視點移動,就會破壞大佛造型的平衡。


  本來,大佛是藏在洞窟裏麵的,人們沒有條件從側麵觀看大佛的臉部。


  大佛更沒有必要考慮從所有角度參觀的可能性,大佛和禮拜者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禮拜者隻被允許從正麵仰視大佛,而大佛靜靜地俯視著禮拜它的人。


  著袒右肩袈裟,而右肩覆衣角的形式常見於涼州地區,故此亦稱“涼州式袈裟”。


  據導遊介紹,曇曜本人又是出身於涼州,所以,有專家認為這一點與大佛衣著的選擇可能有著某種聯係。


  第十九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主洞左右各開一個側洞,洞窟外立麵風化嚴重。


  主洞平麵為橢圓形,穹窿頂,開有門和明窗,這是曇曜五窟的共同形式。


  主尊高約16.8米,占據窟內主要空間,高肉髻,素麵,麵相豐圓,下頜部分已崩塌,其容貌與第二十窟大佛極為相似。


  大佛直接坐在石窟地麵上,無台座,身穿與第二十窟大佛同樣的袒右肩、右肩覆衣的袈裟,右手舉於胸前,五指伸展,左手持衣角置於腹前,衣紋表現與第二十窟相同。


  窟內壁刻滿千佛,並在前壁左右兩隅的千佛中,刻有較大的佛立像,立佛膝下有一小孩,佛摸小孩頭,據導遊介紹說,這是釋迦牟尼和其子羅睺羅。


  因造像太大,不管在窟內還是窟外,無法把握大佛的全貌,禮拜者必須站在洞窟外麵,透過明窗才得以瞻仰大佛容貌。


  大佛和洞窟限製了參觀者的視角,也就是說大佛拒絕參觀者無禮的眼光,隻有在它規定的範圍內才允許與其交流。


  當然在這裏,都是禁止拍照的,景區的很多地方都立有禁止拍照的牌子。


  左右側洞各開在離地表高約5米處,西洞前壁已坍塌,都以施無畏印的佛倚坐像為主尊。


  第十八窟,洞窟外觀與第十九窟基本相同,有一門及明窗。


  窟內主尊為立佛,同時還有脅侍菩薩立像、佛立像以及比丘像的群像結構。


  主尊高15.5米,立在很低平的蓮花座上,素麵高肉髻,麵相渾圓,大目、高鼻、垂耳、麵帶微笑,寬肩,右臂垂下,手已殘,左手舉於胸前持袈裟。


  身著貼身的袒右肩袈裟,沿著袈裟衣紋貼滿了小坐佛。


  主尊兩側各有一脅侍菩薩,在菩薩頭上各雕五尊比丘像,共十尊,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捏蓮花或水瓶等,身姿各異,它們可能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左右側壁各有一立佛像,高約9米,其容貌與主尊十分相似,具圓形頭光,身軀短粗,著通肩袈裟,右手舉於胸前,五指伸展,掌心向前,左手垂於體側持袈裟衣角。


  兩座立佛像也有一處不同,那就是東壁佛的右手,是把大拇指和食指捏一起的。


  第十七窟形製較特殊,洞窟地麵低於洞外地麵。


  主尊也和前麵幾個洞窟不同,是交腳菩薩,高15.5米,麵部、雙臂及背光的大部分已崩塌,腿部雕刻尚未完工,戴寶冠,身上飾瓔珞、臂釧,胸前佩蛇紋飾帶。


  開鑿洞窟時應是由上而下雕刻的,或因當初第十七窟的施工規劃不完善或其他原因,主尊造像體量過大,雕鑿腿部時發現洞窟的高度不夠,工匠們毫不猶豫地將洞窟的地麵向下挖掘,終於把交腳菩薩成功地容納到洞窟裏。


  第十六窟在曇曜五窟的最東端,洞窟基本形製與其他四洞一樣。


  主尊為佛立像,高13.5米,其形象與其他四洞主尊差異較大,頭部刻有波狀頭發,麵部長圓,身上穿的不是袒右肩袈裟,而是袈裟從雙肩搭下來後其衣角搭在左肘上,胸前用帶子打結的形式。


  這種著衣形式稱為“雙領下垂式”或“中國式袈裟”。


  這是一個以伎樂馳名的洞窟,中間巨佛立於蓮柱上,昂首挺胸,氣概非凡,被西方遊客譽為“美男子“。


  周壁有千佛、佛龕,這些造像,神情生動,姿態美妙,或吹笛,或彈琵琶,令人歎為觀止。


  從洞窟平麵看,其他四洞主尊都占滿整個窟內空間,而第十六窟主尊和前壁之間有較大距離,據導遊介紹說,有學者認為第十六窟在初期開鑿工程中並未完成,後來經重新改鑿才得以竣工。


  其實雲岡石窟著名的景觀,不單單隻有曇曜五窟,很多沒有編號的石窟也是存世的藝術精品。


  1500年前這些石窟是佛教興盛和北魏王權的象征,時至今日,這些曆史沉澱下來的古跡成為我們的藝術瑰寶,值得我們尊重和珍惜。


  見識過氣勢恢宏的雲岡石窟後,衛東寶也查到了一個較為合適的攀岩訓練基地,這座基地就坐落在太行山大峽穀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