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讓你們先富起來
第一捲風雨飄零
皇城的西北角,距離皇宮六七里地遠,是工部兵仗局所在地。
圍繞在它周圍的幾個小衚衕,幾排破破爛爛的房子扎堆擠在一起,這裡就是兵仗局工匠居住的地方。
臨近傍晚時分,突然來了一排馬車,車上滿載著糧食布匹等生活物資,一群錦衣校尉或騎馬或步行護衛。
車隊來到衚衕前空曠的區域停住,數十名持刀護衛散開,警惕著注視著周圍情況。
中間的龍輦門帘掀開,高時明率先自馬車上下來,拿出一個錦凳擺好,身穿皇袍的崇禎皇帝利索下車。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署理兵仗局的郎中畢懋良率領著早已準備多時的部分工匠代表,約莫三四百人左右跪迎崇禎皇帝。
「都站起來說話。」
今天是來拉攏一波人心的,崇禎皇帝露出最和藹的笑容,輕輕揮舞寬大的龍袍袖口,溫和說道。
「謝皇上!」畢懋良帶頭謝恩起身,後面才是工匠們瑟瑟縮縮相互看著站起來。
奇了怪了,簡直聞所未聞,皇上怎麼有空關心他們這些小民的生活?
若不是親眼所見,真真是不敢相信。
工部尚書畢懋康一臉喜色的走上前去,朝著崇禎皇帝的位置拱拱手,接著又指著前面工匠們居住的破瓦房大聲說道:
「諸位匠公們,大喜,大喜啊!
皇上仁慈,有感諸位生活艱辛不易,衣不蔽體居所惡劣,特從內庫中撥付十萬兩紋銀,由工部統一建造大夥的新居。
兵仗局每位工匠,無論官職年齡大小,每人一套。
同時,皇上體念諸位近段時間恐無居所,特每人發放五兩紋銀用於安家。
併發放米三斗,白面五斤,豬肉三斤,棉布一匹,用以改善生活。」
瑟瑟的寒風中,畢懋康說完之後,現場靜謐一片,工匠們都驚呆了。
這是什麼情況?
這簡直是天下掉餡餅啊!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皇恩浩蕩,體恤小民,天子仁慈!」
片刻過後,工匠們逐漸開始相互小聲交談,站在後面沒聽清楚的小聲詢問別人。
當大明明白了工部尚書畢懋康所講之事後,一股巨大的喧囂聲突然響起,所有人都在歡呼跳腳。
猛掐大腿的,仰天大叫的,發不出聲音淚流滿面的,各種姿態應有盡有。
有些識趣的突然跪下磕頭謝恩,隨即所有工匠全部跪倒在地,使勁磕頭,口中高喊萬歲,哭笑聲響徹全場。
畢懋康、畢懋良等人看著這一切,心下也是感慨不已。
大明兩百餘年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能對賤籍的工匠如此厚待優容,可以想象,今後大明的火器將迅猛發展。
若皇上長期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則萬事可成。
有錢真好!
崇禎皇帝目睹工匠們激動的反應,也很有感慨。
如此富裕的大明,卻亡於糧餉不足,實在是不應該啊!
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善泅者死於水,善戰者死於兵。
只是,大明是被動而亡的。
這些該死的大明精英們,真是禍國殃民啊!
前方,畢懋康讓眾人起身,接著繼續說道:「諸位匠公們,本官老朽不堪卻承蒙天子不棄,掌管工部。
皇上厚愛,本官不才,卻誓要讓兵仗局重新煥發昔日輝煌。
過去,工部姦猾之徒扣刻盤剝爾等俸祿,如今皇上已經鐵腕剷除。
今後,所有俸祿將按月及時發放,由錦衣衛監督,保證足額發放到每個人手中,杜絕剋扣現象。
諸位要拿出全身力氣,製作出最好的刀槍火銃盔甲,交於前方賊浴血奮戰的官軍。
兵器每精良一分,前方將士們就會多殺傷一個賊寇。
唯此,方能報答皇上對吾等的厚待和信任。
可本官也有言在先,值此天下內憂外患之際,卻正是吾等報國之時。
若有人再如過往一般,偷奸耍滑以次充好,製作出不合格的火器矇騙過關,坑害前線將士,就休怪本官不客氣了。」
畢懋康這番話既是說給匠公聽,其實也是說給崇禎皇帝聽。
他是在表決心表忠心,闡明自己的態度。
否則,在一班工匠面前,他一個堂堂的工部尚書用不著費這麼多口舌。
「皇上請放心,畢尚書請放心,老頭子世代匠戶出身,手藝不敢說有多高明,可只要朝廷能保證原料充足,定可造出最好的火器。」
兵仗局中氶李明榮是一位老匠公了,此時代表所有的匠公信誓旦旦的說道。
他這話沒毛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過去兵仗局的火器之所以粗製濫造,除了剋扣匠人工錢之外,跟原料也有很大關係。
他的話音剛落,其他工匠紛紛附和,表示自己的手藝沒問題,之所以出現次品,是原來材料有問題。
更有些初生牛犢的年輕人,說工部原來不用最好的閩鐵,卻用其他地方的鐵造炮造銃,自然會出現炸膛的危險。
這話崇禎皇帝聽見去了,畢懋康已經帶起了節奏,現在該自己這位大明最大的老闆說兩句了。
崇禎皇帝龍行虎步上前站定,問畢懋康專業的話題,為什麼其它地方的鐵不能用,而要用福建生產的鐵。
「啟稟皇上,制銃須用閩鐵,他鐵性躁,不可用。煉鐵,炭火為上,北方碳貴,不得已以煤火代之,故迸炸常多。
可也正因如此,故而閩鐵貴,其它地方鐵賤。」
畢懋康不愧為火器專業,說出了原因。
崇禎皇帝緩緩點頭,讀過書的他聽明白了。
這話,用後世冶金科技的效果來檢視,是肯定沒錯的。
由於煤炭含硫量高,用煤炭火鍛鍊出的鐵含硫量也高,質地脆,所以會呈現頻頻炸膛景象。
木炭火則防止這個缺點,所以鍛鍊出的鋼鐵不會出現炸膛的危險。
怪不得戚少保當年在福建剿倭,自己用福建的鐵生產火器,緣由在此。
找出問題就好辦了,多大的事啊?
崇禎皇帝緩緩掃視這些大明科學家們,然後鏗鏘有力卻又簡潔明了說道:「諸位匠公們,你們辛苦了。
大家的問題,朕都已經知悉。
今後朝廷將會時刻關注兵仗局的事務,朕也會派東廠入駐,你們有什麼問題都可以隨時反應。
朕將第一時間處理。
只要你們生產出合格的火器,朕保證讓你們先富起來,一生衣食無憂。
如果有誰能提高火器使用效果,甚至發明新的東西,朕將允許你們的子孫後代脫離匠籍,參加科舉。」
這話講得很通透,匠戶們都聽懂了。
第一,皇上重視兵仗局,也意味著重視他們。
第二,他們的後代有希望了。
這讓他們十分動容。
頓時,在場所有工匠們又跪地叩謝皇恩。
可以說,讓他們的後代脫離匠籍,允許科舉,比白花花的銀子還吸引人。
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有出息,有一個遠大前程,而不是一出生就被安排,註定沒出息。
崇禎皇帝微不察覺的搖搖頭,命他們起身的同時心裡感慨,這些軍工人才還真是容易滿足啊。
說實話,他還特意控制一下節奏了,沒有完全替他們解籍。
一是為了循序漸進,不至於恩賞過多,以後賞無可賞。二是為了壓榨他們的潛能,促進軍工業的發展。
可就這樣,他們還感恩戴德,好有罪惡感啊。
秀完一把,之後就沒他什麼事了,勉強再說了幾句勉勵的話,就轉身回宮了。
崇禎皇帝又不懂火器生產,也不懂鍊鋼煉鐵,總不能和他們聊家長里短吧?
聊這些也沒有用啊,又沒有電視機,可以全國轉播,以顯示他親民?
倒是工部尚書畢懋康留了下來,把原來和崇禎皇帝商議的管理辦法和工匠們向說了說。
其實也沒有什麼新意,無非是賞罰分明。
今後所有火器製造施行嚴格的質量查驗,製作一把合格的火器,上面要刻上名字。
將來要是出現問題,要懲罰等等。
還有多勞多得,有額外獎勵什麼的,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工匠們則紛紛表示,將拚命勞作,方能報答皇恩浩蕩云云。
說完之後,就是開心的時刻到了,宮裡的太監和畢尚書一起,把崇禎皇帝留下的生活物資,發放到每家每戶手裡。
兵仗局附近的小衚衕幾乎沸騰起來,孩童一個個跑出來,鑽上鑽下,彷彿過年一般熱鬧。
匠戶的婆娘們也綻放出快樂的笑臉,對畢尚書和宮裡太監連連道謝,感謝皇恩浩蕩等等。
千百年來,華夏百姓都是最容易滿足的一個群體,因為要求低。
尤其是出於底層之一的匠籍,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