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夢魘> 第三百一十章 張英:換我豈不是......

第三百一十章 張英:換我豈不是......

  「既然公達此番擔任羽林衛的軍師,那公達不在軍中出謀劃策,為何跑到我主這來了?」


  暗自忖度了一番荀攸的地位,戲志才就把話題拉回了正事上來。


  然後他就聽到荀攸淡淡道:「攸是從劉皇叔那裡而來的。」


  聽到荀攸提及劉備,無論是曹操還是郭嘉、戲志才神色皆是微微一凜。


  「公達這是何意?」郭嘉眯了眯眼睛,問道。


  彷彿完全沒有看到曹操三人神色的變化一般,荀攸淡淡道:「眼下局勢不容樂觀,攸有些話也就直言了。」


  「袁公路稱帝,天下共伐之。」


  「荊州劉景升出兵十萬,揚州劉正禮雖然分身乏術,但是亦是派出麾下大將太史慈領一路精兵討伐袁公路,曹公與劉皇叔更是盡起麾下大軍,討伐偽帝,我主亦是力排眾議,派出了大漢羽林衛以正乾坤。然而,五方伐袁,兵鋒所指,本應勢如破竹,然而,現在看來,除了太史慈將軍那一路有所斬獲之外,劉荊州一路人馬因為偽帝袁術遣重兵御之暫且不提,曹公與劉皇叔這邊面對袁軍的偏師卻難有寸進,為何?」


  聽著荀攸毫不客氣的話,戲志才和郭嘉還沒說話,曹操便淡淡道:「使者這是來問責曹某的嗎?」


  微微搖了搖頭,荀攸道:「問責倒不至於,攸只是想指明,曹公和劉皇叔之間若是始終彼此戒備,那麼伐袁,不伐也罷。」


  「公達,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啊!」


  戲志才輕嘆一聲,淡淡道:「非是我主不願全力伐袁,只是之前的事情公達想必也清楚,我主在兗州的基業便是為劉玄德所奪,這讓我主如何能不戒備劉玄德?而且,不光是我主對劉玄德有所防備,我相信那劉玄德也放心不下我主吧?」


  點了點頭,荀攸並沒有否認戲志才的話。


  他直言道:「所以攸便是為了此事而來的。」


  「哦?」曹操眼中精光一閃,道:「願聞其詳。」


  「攸方才說了,攸是從劉皇叔那裡而來的。」荀攸道。


  「劉皇叔那裡,與曹公這邊也是同樣的問題。」


  「對此,攸建議劉皇叔邀曹公一敘,暫且放下個人恩怨,然後兩家齊力先伐偽帝,劉皇叔與曹公之間不管有什麼恩怨,皆等覆滅偽朝之後再說,如此一來,種種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讓我和劉玄德會面?」


  曹操愣了一下。


  「劉玄德答應了?」


  荀攸沒有回答曹操的問題,而是反問道:「如果我這麼建議曹公,曹公會答應嗎?」


  曹操猶豫了一下,沒有回答。


  他和劉備前一陣子還在打生打死,現在讓他們會面聯手.……

  先不說他和劉備會怎麼樣,兩邊大將估計會先打起來。


  見狀,荀攸笑道:「劉皇叔和曹公也是差不多的反應。」


  「但是,攸從劉皇叔那裡出發來曹公這裡的時候,劉皇叔卻是已經答應了攸的提議,皇叔說,只要曹公答應,他願意先放下以往的恩怨,和曹公聯手覆滅偽朝。」


  「劉玄德答應了?」曹操神色微變。


  點了點頭,荀攸道:「因為攸和劉皇叔說,與覆滅偽朝相比,皇叔和曹公之間的恩怨都只能算是個人私怨。若是皇叔因此不願與曹公聯手攻伐袁術,以至於彼此之間互相掣肘,導致正面戰場難有寸進,便是因私廢公。」


  「然後皇叔便答應了。」


  「不能因私廢公嗎?」曹操重複了一遍這幾個字,眼中閃過一絲精芒。


  「好一個劉玄德,我曹某人倒是小看他了。既然他有如此氣度,我曹某人也不能讓他小瞧了去。我同意先放下恩怨,攜手覆滅袁公路。」


  聽道曹操這麼說,荀攸微微一笑,拱手道:「曹公大義!」


  輕哼一聲,沒有理會荀攸的恭維,曹操道:「他可曾說在何處會面?」


  荀攸笑了笑,道:「劉皇叔沒說。不過,如果在皇叔那裡,想必曹公也不放心,在曹公這裡,想必劉皇叔也不會放心。既然如此,不如讓羽林衛做個中間人,讓曹公與皇叔在羽林衛大營外會面如何?」


  「哼,就算在他劉玄德大營中會面,曹某又有何懼?」曹操冷哼道。


  不過,雖然嘴上這麼說,但是曹操還是沒有拒絕荀攸的建議。


  「既然如此,攸便回去把此事告知劉皇叔。三日之後,皇叔與曹公相會,共議伐袁大計,可否?」


  曹操漠然點了點頭。


  而曹操既然做了決定,郭嘉和戲志才自然沒有什麼異議。


  荀攸離開了。


  等到荀攸離開了之後,曹操沉吟片刻,這才朝著戲志才和郭嘉問道:「志才,奉孝,你們覺得這荀公達之言有幾分可信?」


  戲志才沉吟片刻,道:「啟稟主公,我覺得公達所言應該有八分可信。畢竟,以如今的局勢,若是我軍和劉玄德之間彼此牽制,伐袁之事的確難以有所進展。」


  郭嘉亦是附和道:「沒錯。而且袁術稱帝,最急的應該就是長安的那位。畢竟,袁術稱帝之舉,打擊最大的還是長安朝廷的威望。如果不能儘快覆滅袁術的偽朝,那麼那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長安方面急於剿滅袁術,應該做不了假。」


  郭嘉說完,戲志才又補充道:「而且,主公,說句不好聽的話,以我們現在的情況,還不值當他們如此大費周章來算計我們。」


  聽到戲志才這麼說,曹操想到現在自己的處境,才算是徹底下了決心。


  「既然如此,我就和他劉玄德再聯手一回!」


  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曹操又想到了當初他和劉備聯手追擊董卓的事情。


  當初,十八路諸侯伐董,最後追擊董卓的卻只有他和劉備兩人。


  當是的他們,甚至把彼此當成知己。


  但是,曹嵩身死,他怒而伐徐,屠殺泄憤。


  劉備傾東郡之兵,襲他後方。


  兩人這才徹底走向了對立。


  說不上誰對誰錯,彼此立場不同罷了。


  或許,他們都是一世英雄。


  但是,兩人的出身不同,經歷不同,註定了他們的價值觀也必不可能相同。


  不過這些並不妨礙他們現在再一次聯手。


  畢竟,無論是劉備,還是他曹操,都是把自己當做是漢臣啊!
……

  劉備軍大營。


  聽到荀攸說曹操已經答應了和劉備會盟,共伐袁術,會盟地點為了雙方都能夠放心,選在了羽林衛的大營外時,劉備身邊的陳宮雖然沒說什麼,但是心中卻不禁輕嘆。


  這次會談,看似沒什麼毛病,但是經此一舉,荀攸卻是又把三方伐袁的主動權握在了自己手中。


  真不愧是被楚子玉看重的謀士呢。


  不過,雖然看出了這一點,但是陳宮也沒法改變什麼。


  畢竟,事實就是這般,如果不經過荀攸這第三方,曹操和劉備現在很難信得過彼此。


  而就在曹操和劉備準備會盟的時候,另一邊,太史慈已經玩嗨了。


  在滅了雷薄那一支偏師之後,他就再也沒遇到像樣的阻力,一路打到了壽春城下。


  雖然袁術已經抽調張勳率領一萬大軍回援,但是這可是太史慈!


  張勳是誰?


  事實也證明,張勳完全拿太史慈沒什麼辦法,最多只是讓太史慈沒法在壽春城下,袁術的眼皮子底下晃悠。


  但是太史慈表示這沒所謂啊!


  反正我也打不下壽春,不在壽春外面晃悠就不晃悠吧,然後太史慈反手就帶人斷兵線.……哦,不對,是截糧道去了。


  不管是紀靈所率領的袁軍主力,還是橋蕤、陳蘭所率領的袁軍偏師,甚至還有張勳之前帶去防守司隸邊境的三萬人——現在還剩兩萬,他們的軍糧除了一小部分是靠在當地徵集之外,大部分還是要從壽春運輸的。


  畢竟,壽春才是袁術的大本營。


  然後太史慈就開始截糧了。


  今天截十車,明天截八車,能帶走就帶走充當軍糧,帶不走就一把火燒了——反正是怎麼賤怎麼來,搞得負責運糧的陳紀是不勝其煩。


  要知道,袁軍的主力大都在前線,後方負責運糧的人馬並不多——誰能想到這麼快就能有一支兵馬殺到了壽春附近呢?

  因此,每一次運糧,派的人多了——三路大軍,要運那麼多的糧食,人不夠用啊!


  可是,要是派的人少了,又無法阻止太史慈截糧。


  期間陳紀不是沒想過以糧車為誘餌埋伏太史慈,但是他跟張勳試著搞了幾次,結果太史慈滑溜的跟個泥鰍似的,根本不上當。


  還好當初派兵的時候各路大軍攜帶的軍糧不少,否則現在前線有可能已經開始缺糧了。


  但是,如果讓太史慈一直這麼搞下去,前線缺糧是早晚的事情。


  深知事情的嚴重性的陳紀,選擇了把這事上報給袁術。


  聽道陳紀這麼說,袁術又是把雷薄給拎出來罵了一遍。


  但是罵雷薄並解決不了問題,畢竟雷薄已經死透了。


  最後,在權衡利弊之後,袁術一咬牙,把戍守壽春的最後三萬精兵抽調出來了一萬,交給了張勳。


  這一萬大軍再加上張勳從前線帶回的一萬大軍,不求能剿滅太史慈,但是一定要保障糧道的安全。


  戍守壽春的部隊,不用說自然是袁術手底下最精銳的部隊。


  太史慈手底下畢竟只有三千人。


  而且,經過這些日子的征戰,現在太史慈手底下的人馬其實只有兩千露頭了。


  至於這兩千人馬的戰鬥力——劉繇一開始都沒想出兵,你指望他能給太史慈什麼精兵?

  之所以這支偏師能取得現在的戰績,只是因為領軍的是太史慈罷了。


  因此,面對張勳兩萬人的圍剿,太史慈終於感受到了壓力,最後一退再退,活動的範圍終於被逼出了壽春周遭。


  而就在太史慈啄么著要怎麼才能用手底下這兩千多人馬打開局面的時候,一個好消息傳來了——當然對於袁術來說則是噩耗——劉繇麾下大將張英,領三萬大軍,前來支援太史慈。


  袁術徹底慌了。


  這由不得他不慌。


  雖然之前劉繇曾經被他吊打,以至於九江郡都丟了,變成了現在他手裡的淮南郡,但是,正所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那只是曾經的劉繇。


  現在,劉繇手底下的一個無名小將——當然現在已經出名了——太史慈,帶著三千人就把他這邊攪的天翻地覆,現在劉繇麾下大將張英領三萬大軍來伐,你讓他怎麼能不慌?

  之前三千人就已經這麼難纏,現在三萬大軍,豈不是要他老命?


  巧的是,太史慈也是這麼想。


  之前因為手底下兵力不足的原因,太史慈一直打得束手束腳的,現在聽說張英帶著三萬大軍來支援他,太史慈頓時興奮起來。


  有了這三萬大軍,他還怕什麼張勳?

  別說張勳了,這三萬大軍一到,他覺得自己能把壽春打下來。


  於是,太史慈興沖沖的就領兵去找張英了。


  然而,到了張英那裡之後,張英根本沒有正眼看他。


  你來了?行吧,在帳下候命吧。


  反正大概就是這個態度。


  話說現在張英有點膨脹。


  雖然當初在袁術打九江的時候他被紀靈帶兵打得屁滾尿流,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嗎!


  現在區區一個太史慈帶著三千雜兵都能攪的袁術不得安生,張英覺得換我豈不是……

  更何況,他這次足足帶了三萬大軍。


  張英並不覺得太史慈有多強,在他看來,一定是袁軍現在太廢了,才被太史慈打成這樣。


  至於當初他為什麼被袁軍打得屁滾尿流……

  張英表示那一定是因為紀靈在。


  但是現在紀靈正忙著跟文聘掐架,可管不到他這裡。


  因此,張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他一定要證明自己一次。


  區區一個太史慈都能做到這個地步,那麼換我張英帶著三萬大軍……

  然後張英終於證明自己了。


  連區區太史慈都能做到的事情,換成你張英……

  你就是個鐵廢物。


  本來袁術聽道張英帶著三萬大軍來的時候都準備棄守壽春了,畢竟之前太史慈帶著三千人打得太猛了。


  但是現在事實證明,強不強,在有些時候,真的不是看軍隊的人數的,是要看領兵的人叫什麼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